宜蘭鄉間工藝坊「三星四季青花瓷」!用青花瓷工藝動手畫下地方的記憶

動手畫下地方的記憶──三星四季青花瓷

比起賺錢,李哲榮更在意如何創造「連結」。慢慢認識和自己一同生活在宜蘭的大小生物,用溫暖的心意在器皿上描繪生活小故事,那麼簡單一個動作,其實就是在創造共同的文化譜系。

 

這裡和一般傳統的藝術工作室凌亂的樣子不同。安靜,清爽,周圍都是站得整整齊齊的瓷杯。幾張淺色木椅繞著大桌,而李哲榮坐在桌旁,低著頭, 一筆一畫替素坯描上藍色的紋樣。「這邊很安靜吧?」他笑著說。「每次我開車穿過雪隧,從台北回到這裡, 整個感覺就都不一樣了。」話才講完, 窗外燦亮的鳥鳴就響了起來,落在綠油油的稻田間。四月的宜蘭,恰是宜人時分。

 

捨棄紛擾的都市生活,投奔純樸的鄉間

其實李哲榮不能算道地的宜蘭人。雖然父親的老家在礁溪,但他從小在台北長大,一路唸復興美工,東海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又到舊金山專攻3D 動畫。回國後一邊在校兼課,一邊投身多媒體創作,還兼任多間數位媒體公司的藝術總監。雖然賺得多,但每天睜開眼盡是忙不完的工作。直到一次身體健康的警訊,加上不忍看孩子每天苦苦搭校車很晚才回到家,讓他動了改變的念頭。

 

在朋友的介紹之下,他轉任宜蘭耕莘專校的數位媒體設計科,也帶著妻子千婷和孩子一同遷至宜蘭三星鄉,卻沒想到看似輕鬆的教職,竟是場震撼教育。「有一次午休結束後, 我叫醒學生起來上課,結果他直接對我飆髒話。」和台北在上設計課時,學生大多幹勁滿滿的情況不同, 宜蘭的孩子很多是隔代教養,甚至有嚴重的家庭問題,許多學生對上課毫無興致,只喜歡花大錢買很貴的零件改裝機車炫耀。

 

動手畫下地方的記憶──三星四季青花瓷

動手畫下地方的記憶──三星四季青花瓷


「我有一次在路上開車,停在機車行旁邊,那畫面突然和學生改裝摩托車的樣子連結在一起,然後腦海裡浮現用白瓷製作排氣管的樣子。」他沒做過陶瓷,但平常會到朋友的工作室參觀,那瞬間不知為何,他自問「這裡的人到底需要什麼」,而從前被他視為「老人家陶冶心性」的手作陶,因為這樣的靈機一動,成為一個能連結設計,又走入在地生活的可能辦法。

 

這麼一動念,他隨即透過宜蘭縣政府地方發展計劃的支持,在社區活動中心辦了一場手繪青花瓷的工作坊,邀請在地住民、新住民、遊客通通來參加。結果迴響異常熱烈,他於是正式踏上這一條路,2014 年創設「三星四季青花瓷」,將青花瓷工藝帶入這塊青鬱的土地。

 

24131682_1680371408659781_4945628308541106208_o


重視「關係」的參與式創作

雖然創立的是青花瓷品牌,但比起賺錢,李哲榮更在意如何創造「連結」。和一般陶藝家著重個人特色不同,他帶著相機走出戶外,紀錄周遭的景致, 慢慢認識和自己一同生活在宜蘭的大小生物,並轉化為創作的元素。

 

「有一次在路上一隻小鳥跑過去,我就煞車,再往前開時,又看到三個黑黑的小東西,然後聽到喀的一聲,應該撞到其中一隻了!當時內心非常震驚。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動物,後來在羅東農會的雜誌裡看到那隻鳥,才知道牠是白腹秧雞。經過這件事後,我才覺得,應該要對現在居住的環境多了解一點。」

 



帶著愧疚的心情,李哲榮提筆畫下白腹秧雞媽媽帶著三個小朋友的圖案,而這後來成為品牌的logo,出現在每一只商品的底部、名片、工作室的桌墊和門簾。牠們快活的身影提醒著莫忘關懷周遭事物。於是李哲榮更勤快地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例如他說,宜蘭人的特色就是肯做,鄰居常常拿自家栽種的蔬果送來放在門口,很害羞也不說一聲就跑掉了,他便畫了兩條相疊的茄子表達這種靦腆的「友誼」。又或者每年上將梨長花苞時,為怕雨水傷害,農夫會替每朵撐上一把小雨傘,成為三星鄉特殊的風景,他也以兩隻小小如荷葉般的傘狀塗鴉象徵貼心的「保護」。此外還幫忙量身訂做,像鄰居一位阿嬤很會做醬油, 便替她燒了一個裝醬油的碟子,裡頭畫了雞,因為阿嬤家裡養了好多雞。諸如此類,現在已累積十幾種圖案,每個背後都蘊含著小故事。

 

動手畫下地方的記憶──三星四季青花瓷



當然除了自己開發花樣,更重要的,還是讓大家透過實際操作體驗箇中的樂趣。延續之前社區中心工作坊的高人氣,他把地點改到自家工作室,定期開設「田園手作生活器皿體驗課程—青花瓷拓印」的活動,邀請大家思考對這地方的印象,再將它畫在素坯上。此外,也前進社區大小活動開工作坊,如鄰近的華德福幼兒園舉辦畢業典禮,家長要替自己的小孩製作禮物,李哲榮就邀請大家想一想在幼兒園中,什麼是對孩子重要的。「大家都很厲害,幼兒園的盪鞦韆、雞、貓、溜滑梯、學校故事裡的精靈,畫了這些東西。做完之後家長自己都覺得喔太漂亮了,很怕打破哈哈。」

 

給人純潔印象的白瓷,搭配唯有一種藍色的圖案,簡潔俐落的呈現,呼應他的專業。「我本來就是做設計的,所以會想用最簡單、但也最有意義的方式去傳達我想講的東西。」乍看之下飄散著日式風情,但他可仔細斟酌過,因為台灣的飲食風格和日本不同,不僅菜餚的湯汁多,每次食用的份量也大,所以製作素坯時,會刻意把盤子變大一點,或設計出能一次裝下足量飯菜的碗公。

 

img-1560015-96577


「我想做的,是提煉出一種新的文化。以前大學老師會問說,什麼是台灣的風格?結果我們找了半天找不到。台灣根本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去累積文化。例如現在日本的紋樣,都是好幾百年累積下來的,台灣沒有啊。那怎麼辦呢?所以我們就開始做吧!」

 

做商品,或者做文化,李哲榮認為最大的差異在於動機。要讓這種參與式互動持續下去,他勢必得提升商品銷售,甚至打造地方產業,但這些都不能取代原本透過手作讓大家彼此關懷的初衷。他自嘲要是純粹的商業考量,早就收掉了。因為堅持手作,每個月最多只能出貨約一百件,加上辦活動的各種成本,實在不能說是一門「好生意」。但他還是想先從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宜蘭開始,把在這片土地生活經歷傳遞出去,慢慢擴張,創造只有台灣才有的殷實而細膩的文化。

 

幫助別人的心意,是內在平靜的來源

好東西不怕沒人知道。2016年11月參加台北松菸的亞洲手創展後,受到參訪民眾的高度喜愛,合作寄賣的詢問開始湧入,現在除了Pinkoi之外,包括西門紅樓,民藝埕,河邊生活等多個空間都能看到三星四季青花瓷的產品,今年還奪下文博會的文創精品獎,可謂深獲肯定。李哲榮和千婷目前正在行健村籌備新的工作空間,未來預計迎接更多參與工作坊的民眾。

 

不過,品牌蒸蒸日上帶來的興奮感,或許再怎麼樣都比不過重新找回生活意義的喜悅。「就是一種有根的感覺。發現我原來真正站在一個地方,而不是在高樓大廈上。每天多了幸福和踏實,因為認識了身邊的東西,而覺得生命是有價值的。」那種知足的表情,毫無浮誇。洗去雜質而重頭開始的人生,只剩下一份誠摯的心意,無怨無悔地,反覆畫出燒出那一只只承載著地方印記的美麗青花瓷。


dsc-1536b_orig


如今原本工作室遷移到現址,新空間結合藝廊、咖啡、選品店、民宿的複合式經營,讓年輕的工藝師們直接與消費者溝通互動,從現場交流當中學習,拓展視野也能將服務經驗帶到作品創造,「在新的地方期待更多新的連結,當一個使用者給我們feedback的時候,就是給我們很大的靈感和鼓勵。」李哲榮透露,下一步將與當地有機小農合作,運用在地食材,做出玩味創意的輕食糕點。 




地址: 266宜蘭縣三星鄉 行健三路二段275號

https://www.facebook.com/3s4shome/ 

https://3s4s.weebly.com/ 


Text / 歐陽辰柔

Photo / 張藝霖

圖片提供 / 三星四季青花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5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