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海無邊界的音樂哲學-芬蘭手風琴演奏家Timo Kinnunen首次訪台演出

如大海無邊界的音樂哲學 芬蘭手風琴演奏家Timo Kinnunen首次訪台演出

悠揚的手風琴樂聲,宛若從幽靜森林傳出的天籟音符,巧妙地串連著時下流行的電音旋律,其所碰撞出的音樂火花,光是用文字實在無法詳實描繪出那奇妙的瞬間感動,更別說用憑空想像了!來自芬蘭的當代手風琴演奏家提莫奇魯曼(Timo Kinnunen),數十年來致力於將傳統樂器與當代音樂作出完美結合,近來更首度受邀來台參加《冬令實驗 當代音樂演奏會》,與多位傑出表演者,共同交織出一場別具實驗性卻又多元豐富的音樂會。

 

16 歲獲得世界手風琴比賽冠軍的提莫奇魯曼除深耕獨奏領域,同時在世界各地參與室內音樂演奏,一年舉辦數場音樂會,推廣當代、古典、即興音樂。

 

談起牽起自己與手風琴的不解之緣,出生自芬蘭中部小鎮Viitasaari的提莫先生,表示在自己還小的時候,有天一位演奏家帶著手風琴到村裡演出,當時的他完全被手風琴優美的樂聲所深深吸引。他形容琴聲彷彿為森林深處的灰暗帶來一束光亮,從那刻起他便為手風琴癡癡著迷,每天花上12個小時練習,更在因緣際會下參加了國際大賽並且贏得世界冠軍,開啟了他的音樂職業生涯。

 

勇於嘗試與發掘音樂上多變實驗性及創意性發展的他,1982年選在家鄉創立Time of Music Festival,他說從來沒有人預期會在這樣的小農村會出現這樣具創新新類型的音樂活動,更不用說至今已經成為當今世上非常重要的當代音樂盛會之一。

 

趁著大師此次難得來台演出,La Vie也有幸與他近距離對談交流,請他分享在音樂創作路上的堅持理想及曾遇見的趣事。

 

Q:提莫老師曾與已逝美國當代作曲大師John Cage合作,能否談談那次的合作印象?

A:1983年,我們策劃了許久,邀請John Cage參加Time of Music Festival。他利用了周遭的環境例如森林、飯店桌子、教堂大門等能夠發出聲響的東西,去詮釋他的演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音樂型態。那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到芬蘭,對我來說,John Cage不只是一位音樂家,更是一位哲學家。

 

Q:在那次合作後,John Cage有否影響你對音樂的看法或是表演的詮釋方法?

A:John Cage對我的影響甚遠直到今日。讓我去思考音樂的本質,不一定要拘泥過去既有的型態。也讓周遭的人開始去思考,還有什麼能成為音樂?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John Cage,對我來說是位沉默大師,而我也透過他學習到沉默在東方文化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Q: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的詮釋不再背道而馳,有時反而是相輔相成。請問您的看法是?

A:確實當代音樂與古典音樂是互相影響與學習。音樂的發展在每個時代都有專屬的風格,那就是當時的當代音樂。例如巴哈當時在創作時也曾遭到不合時宜的批判。同樣地,音樂發展一路到今天,就像大海一樣匯聚大大小小的支流。不論是樂手或音樂家,皆是利用這些元素去重新排列組合成新的音樂。

 

回頭再看這一路與這麼多不同類型的音樂家、作曲家合作,已經沒有辦法去定義我自己。有一次在瑞典演奏完,隔天報上的評論寫道「恭喜你已經沒有根源可言。」。乍看之下,也許你會覺得是種詆毀,對我來說卻是一個追求許久的自我突破。音樂本就不該有邊界,這就是我人生的夢想!

 

音樂很有意思,它並無具體的形體而是抽象帶有許多可能性。演奏音樂這件事就如同人生般,是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Q:老師除了演奏當代音樂外,也十分擅長即興演出,在過程中靈感多是從何而來?

A:所謂的即興演出需要的是絕對的專注力,它是音樂的開始也是音樂的結束。

像在歐洲有種專門作即興演出的樂團,完全無事先採排。在未來,即興演出在音樂教育中將是很重要的一環,原因在於它沒有任何的標準或限制。在我的課堂中,來上課的學生們並不一定具備音樂背景。反倒是這些沒有音樂背景的學生們能創造出令人出其不意的效果。拋開那些技巧,我認為勇氣和嘗試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元素。

 

Q:有沒有遇過因為理念、風格大不同而無法合作的對象呢?

A:有時候會跟前輩、有時候與年輕世代的作曲家合作。並不是每一次表演的曲目或是合作對象都是雙方自願的。這種情況下,全面性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像是這次其中一首樂曲來自一位德國作曲家的作品,而這位作曲家鮮少在世人露面,但在合作過程中卻意外的輕鬆自在。我也曾經與探戈大師皮亞索拉合作過,當我在彈奏給他聽時心裡相當緊張,不確定是否有達到大師的期待。沒想到皮亞索拉老師反而鼓勵我再表達自己多一點。也許樂手與作曲家之間的理念是相反的,但有時候是可以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Q:首度來台演出,除了電音還有影像表演的曲目   這次的合作將促成甚麼樣的火花?

A:這次的演出就像大海容納百川一樣,因為這些表演者來自不同背景。各自獨樹一格然後將匯聚在這次音樂會當中。我覺得將會是非常豐富及有趣的體驗。

 

Q:這次的演出曲目中有6首將會是世界首演,有沒有哪一首的詮釋是最困難的?

A:其中一首是在講述北極光的景致。因為要在短時間內表現出巨大的能量與情緒,相對來說是較有挑戰性的。

 

Q:在長達半世紀的演奏生涯裡,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東方的音樂?

A:我接觸過中國、印度、越南等地區的音樂,今年10月底我將會與一位印地安的小提琴手合作,以印地安風格結合當代樂的演出方式。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多像這樣的結合演出機會。也不排斥能直接跟亞洲地區的樂團合作演出。

 

2017冬令實驗當代音樂演奏會,身為觀眾的你也許對「當代」這兩個字抱著許多想像及期待,或許你也可以不抱著任何想法前來。對立的情緒將交會參雜其中,提莫先生認為這將會是非常有趣的現象。當然,最重要的當代精神即是跳脫既有的框架及規範所展現的創意詮釋。不妨拋開對音樂的既有印象,讓我們一起沉醉在當代音樂的洗禮吧!

 

冬令實驗 當代音樂演奏會

時間:2017/6/3 (六) 19:30

地點:文水藝文中心 (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24號 9F

購票連結 http://experimentalwinter.com/tickets/

 

撰文編輯 / Eva Hung

責任編輯/ Ian Liu

照片/ Eva Hung

日本微型藝術師田中達也專訪:從日常物件出發,建構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作品

日本微型藝術師田中達也專訪:從日常物件出發,建構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作品

現正於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的「田中達也特展」,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帶領人們發現微型藝術的魅力。而我們也特別專訪這位日本微型藝術大師,一探他的創作故事。

2011年開始在社群平台分享作品的田中達也,將其腦海中天馬行空的想法,具象化為照片,並以每天更新的速度,展開這項名為「MINIATURE CALENDAR」的計畫。田中達也分享,原本他就有製作模型及收藏迷你模型的興趣,後來開始拍攝照片後,逐漸將迷你模型當作拍攝主題來使用,拍著拍著自然而然成為微型藝術家。

超過千個的靈感庫存

而看過田中達也作品的人,一定會對他擅長運用日常物品,創作出充滿創意的作品,留下深刻印象。不過,堅持每天更新,都不會有靈感枯竭的時候嗎?他笑說,這種情況倒是沒有發生過。「點子冒出來時,我會先簡單記在手機裡。但我將這些想法變成作品的速度,完全無法追趕上靈感湧現的速度。光是現在就有超過一千個創意靈感還沒有實現。」

田中達也2011年開始展開「MINIATURE CALENDAR」計畫,每日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2011年開始展開「MINIATURE CALENDAR」計畫,每日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那麼,做為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作品的創作者,也會被「讚數」左右嗎?田中達也回答,他會稍作參考,但不會偏向只做這類型的作品,「我會再去想能不能加上其他的元素或組合,構成另一個創新的點子。」田中達也補充,作品主要由他一人拍攝,有時他也會請助手或其他創作者協助人偶或道具的加工,最後再由他做組合,他就像是「總料理長」般的角色。

以獨特視角詮釋作品

作品中,口香糖、口罩、洋芋片、訂書針、棉花棒、隱形眼鏡等看似平凡無奇的物件,在田中達也的獨特視角之下,轉化為讓人會心一笑的新樣貌。但要如何讓許多人都能有所共鳴?田中達也分享,他做好一件作品時,會先讓自己的小孩看,如果小朋友看不懂就會再重做。而在創作過程中,是否也會遇到瓶頸?他說,卡關的時候,他會先去做別的作品,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後,最初卡關的作品自然會浮現一些方案,這時他再回頭繼續完成創作。

「田中達也特展」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特展」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我眼中的微型組合」

而本次展覽,田中達也以「我眼中的微型組合」為主題,帶來涵蓋7大展區的160組創作。在這之中,有沒有讓他印象深刻的作品?他說,「與其說是一個作品,不如說這次展覽重點在於『組合』,著重於我如何發想創意、拼湊出構想,希望大家能注意到展覽的平衡感。」

➔ 「田中達也特展」台北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微型展現正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舉辦。(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微型展現正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舉辦。(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我們也好奇,第三度來台舉辦展覽的田中達也,對於台灣有沒有什麼印象呢?他笑說,每次一到機場聞到八角的味道,就知道來到台灣了。他也提到,腦中確實有很多關於台灣的點子,比如滷肉飯、台北101等元素的組合,以前也有件作品是將珍珠奶茶打造成飛碟。

為什麼擁有無限的創作靈感?

從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卻總能展現嶄新的視角。田中達也最後說道,「我經常被問到『靈感總是源源不絕嗎?』,其實這無法用一句話來回答,所以才策劃了這次的展覽。我希望大家仔細閱讀展覽中的說明文字,就能從中理解到我的想法,並發現創意不斷的原因。」

田中達也特展-大師眼中的微型组合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2025年4月6日(日)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展覽時間:10:00-17:3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休展日:1/28(除夕)、1/29(初一)、2/28

更多售票資訊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音樂人桑布伊 X 設計師陳世川——當音樂與設計,長出自己的「圖騰」

專訪音樂人桑布伊 X 設計師陳世川——當音樂與設計,長出自己的「圖騰」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裡,有間桑布伊團隊租下的小工作室。 作為專輯製作的基地,這裡承載許多會議和回憶,歷年專輯的封面海報倚靠在牆角,標示著音樂人跨度10餘年的創作生涯,也標示著他和陳世川結識、合作20多年的情誼——至今,桑布伊的4張專輯裝幀都由其操刀設計。在桑布伊第4張創作專輯《靠近》發片之際,兩位老友首次並肩受訪,聊聊一路以來的合作幕後,也交換民族文化與創作間的羈絆和思考。

卑南族的桑布伊和魯凱族的陳世川,家鄉都在台東,騎摩托車下個坡,油門還不用催落就能到對方的部落。

但真正的結識是在台北的音樂現場——那時,還在讀台藝大視傳系的陳世川也在玩音樂,和室友Suming(舒米恩)組樂團「艾可菊斯」,某次站在昏暗台下看演出,聽到一位吟唱卑南古調的老靈魂,燈一亮,驚訝竟和自己年齡相仿。後來,兩人同加入唱片公司「野火樂集」,和胡德夫、以莉.高露、陳永龍、阿洛⋯⋯,一票年輕原住民音樂人彼此合音、伴奏,一同演出、闖蕩。

同時,陳世川也已開始設計音樂周邊與電影海報。2012年桑布伊要出首張專輯時,很自然想到這位(他笑說「當年很便宜」)的同伴。談起歷來的合作模式,兩人互看,「也就聊天聊一聊!」那究竟是如何聊到兩次入圍金曲獎最佳裝幀?這回,桑布伊首次跳脫世界音樂框架的《靠近》在視覺設計上如何詮釋?更深一層的,在創作路都走了20餘年後,對於原住民身分、傳統文化與個人創作間的羈絆,如今兩人怎麼看?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去年10月,桑布伊推出個人第4張專輯《靠近》,這次不以世界音樂的框架或文化與環境的嚴肅命題為主題,而以更加貼近現代的聲線和曲風,聚焦於身邊的人事物。(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歷年來專輯視覺概念多在輕鬆的聊天中誕生,能否帶我們回溯過往3張專輯裝幀誕生的討論現場?

桑布伊 第1張專輯《Dalan 路》,收錄許多傳統古調,那時我和世川講卑南族的傳統故事,講黑色是我們最美麗的顏色,代表力量、祖靈,也聊到會塗木炭作為偽裝的狩獵文化,就自然有了把身體塗黑的想法,也呼應音樂上唱大獵祭、召喚善靈這種宗教祭祀主題的神祕感。後來的《椏幹》,歌多跟環境有關 ,「椏幹」是卑南語的「生命」,生命就像樹,我很喜歡樹,只要在路邊經過大棵的老樹,都想要去觸碰它,跟它打聲招呼,它會給你能量和祝福。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個人首張專輯《Dalan 路》(2012),也是陳世川首次為桑布伊設計專輯裝幀。圍繞卑南族的狩獵文化發想,帶來強烈、震撼、有力道的視覺意象。圖為設計細節拆解,其中亦有桑布伊親筆手繪圖。(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陳世川 每次開完專輯會,聊完一首歌的創作動機,我都會再問桑布伊有沒有相關的照片?那個時期,他會在臉書放很多樹木,配上「早安」和天氣如何之類的文字,像是生活紀錄。視角上,他不從旁拍,而會站在樹的下方,以仰角拍上去,很像 人真的在土裡跟著樹一起生長,所以設計方向就從這延伸。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第2張專輯《椏幹》的設計,勾勒人紮根於土地,內頁全無人物照,而是根和土壤等自然元素,CD片是象徵「時間」的年輪:封面則把人跟樹疊影,膚色是泥土,頭髮是樹根,樹影由陳世川家外面的樹和桑布伊日常拍攝的樹多張拼成。(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 到了第3張《得力量》,正值疫情,主要還是在講人與環境的關係,當你破壞大自然,大自然一定會反撲的。所以這次有點在反省,〈別這樣〉、〈跟著走〉還有〈擁抱〉啊,都是對環境的謙卑——我跟世川講這些,他就做出一個天、地、人的平衡,和象徵石生文化的石頭,一種從原住民態度出發的太極。

然後其實,因為之前第1張時攝影師劉士毅拍了很多照片,可惜用不完,我說素材應該夠?世川說可以。所以我們前3張都是用同一批照片,拍一次用8年!(笑)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第3張個人專輯《得力量pulu'em》(2020),音樂及視覺設計主題聚焦天人合諧,專輯裝幀內頁上下被一道地平線分開,人均在下方的地上,上方皆為自然元素,強調人在自然之下。(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陳世川 其實相比電影海報,我比較少做唱片,因為唱片承載的東西很多——電影只會講一個故事,很容易用畫面去說,但專輯每首歌都是一個故事,要全部整合,還要包裝歌手,在設計面其實很難。可是之所以可以做桑布伊的,因為他「態度」總是很清楚,我認為藝術家的生活狀態跟創作的歌曲之間的「一致性」非常重要,這在他身上一直都有,而且很強烈,所以他每次要設計時,我就說好,那就去做!

第4張專輯《靠近》是桑布伊首次拋開傳統議題,將創作焦點轉向日常,為什麼這回想呈現這些給大家?世川又是如何詮釋這次改變?

桑布伊 可以看到,過往的設定比較跟大自然、族群文化有關,編曲也都很澎湃,大山大海,交響樂弦樂團——但其實會給聽眾一點壓力。同時,我也很想做自己平常在聽的歌、平常在做的事:譬如會去田裡工作、去海邊逛、睡懶覺(笑),會談戀愛、失戀、會哭、會思念,會跟部落的朋友一起喝酒醉,會鼓勵自己關心的人⋯⋯。那陣子,我也聽很多國外的R&B、Blues和Jazz,獲得很多靈感,就想嘗試用卑南的旋律、歌詞架構來詮釋很chill的音樂。疫情時,在都沒有觀光客的台東寫下了第一首很舒緩、很慢的〈開始〉。

陳世川 對我來說,這正是這次難的地方!背後不再有大山大海可以靠,一開始甚至也不算有主題,只有一個「靠近」的概念。後來我自己消化,聯想到一些畫面,像北歐小島上一座很遙遠的小房子、紐西蘭南方湖面上的一棵樹、台灣海角的燈塔,都很孤單,也很「遙遠」,但好像也正是遙遠才會吸引我們去靠近。就像〈靠近〉的歌詞,「如果你冷/我為你照耀」、「如果你因此而離去/我會思念著你」,一直維持一個距離的美感。所以封面上,我把桑布伊一再縮小,拉出距離,把空間感放大——他私下其實是很愛鬧、很熱情溫暖的, 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紅橘色。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 Sangpuy《靠近 mudalrep》 實體專輯封面。(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 一開始我只很怕會像喜帖!(笑)不過那天我到攝影棚嚇一跳,這背板是真的用油漆畫的,不是後製的欸,好厲害!那天站在裡面,我想起這很像是小時候老人家會提醒的,暴風雨前會有的顏色,很美,但也預示改變——尤其我們台東看太平洋沒什麼障礙物,整片海從世川部落的溪口看出去最清楚。

(攝影:蔡耀徵)
呼應桑布伊本次音樂調性的新面貌,陳世川亦運用較之前抽象的視覺語言,將「靠近」的概念具象化予聽眾感受和詮釋。(攝影:蔡耀徵)

這也是首次在視覺上,不直接可見傳統認知中的原住民符號,在個人的音樂/設計中,如今兩位會怎麼拿捏哪些傳統元素要保留,哪些應當轉化?

陳世川 這次服裝設定比較摩登、時髦,也真的是個跳脫。很多人會說,我的設計怎麼沒有那麼多原住民元素?我想這是很多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都會碰到的問題。

其實背後有一個很奇怪的「失落感」,我們生活上面已經沒有這個語言了,卻會一直重新學母語,平常已經不會穿族服,但會重新去做原住民傳統的服飾和圖騰。我記得早期台灣原住民歌手寫的歌都在唱「回家」,以前離鄉背井到台北工作,回家是真的困難,可是現在到底要回哪個家?台北都買房子了,再唱就沒有說服力了。尤其近10年,大家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明顯,所以我反而在思考,當代原住民的創作,是不是要有更多其他元素放進去才對?

(攝影:蔡耀徵)
陳世川近年多以國片電影海報與主視覺的設計作品為人所知,自2009年樓一安導演的《一席之地》起,如今已有15年的深厚功力。(攝影:蔡耀徵)

桑布伊 這次的專輯還是全母語,也有原住民音樂的元素:卑南的旋律、少少幾句但感情表現放很多的歌詞、用自然萬物比擬情感的敘事⋯⋯。我也在想,不一定要唱古調,用族語寫我的生活也代表我的身分啊,不用在設計上還要放祖靈的眼睛、還要穿戴原住民服裝,而是要回到我們在想什麼,看到大家在面臨的同樣問題——譬如「環境」,只是我分享我們如何以老祖先傳給我們的觀念和智慧、百年千年甚至萬年在台灣土地上生活的經驗去看待。

昨天睡前, 看了一下之前〈溫暖的光〉的MV,哇好多新的回應,都是謝謝這首歌在很失落、難過時讓人平靜——我想,欸對啊,唱歌的用意就是這樣不是嗎?不論是豐年祭或生病時,我們傳統的觀念就是:歌很少是用來娛樂,大部分是用來安撫靈魂的。從之前到現在,我寫的歌幾乎都還是在往人的心裡面去做。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桑布伊本次專輯視覺,形象服裝設定摩登、時髦,也是新的嘗試與跳脫。(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陳世川 一個沒有「創作過程」的東西,我會稱作「圖騰」的包袱——無論是菱形、百步蛇紋、太陽或蝴蝶,我們都可以直接使用,卻少了當代的創作行為。過去雕刻家創造那些圖案和線條,是源自他的材質和工具、他的生活,可是現在我們用電腦去重複這些圖騰,就只是在復刻。它是需要內化的。像桑布伊,不一定會再一直講傳統祭儀,但他內化後會去講自然界的、對我來講比較像「能量」的東西,也變成他的生活方式,和切入講文化的角度。

桑布伊 我沒見過我爺爺,只聽過他唱歌的錄音帶,很感動,體會到歌聲有力量和能量,就有動力去學族語、學他唱的歌,所以從10幾歲就開始給部落的老人家訓練調教。突然有天我想,一直唱祖先的歌也不行,一定要寫首歌謝謝他們,就寫了〈Dalan路〉,慢慢開始族語的創作,越寫越多,一直到這次聽了兩年多的西洋音樂,哎呀,整個感覺就出來了,直接知道該怎麼加入原住民的元素,這樣就很飽滿、很自己啦!就是因為前面的訓練、努力,已經產生出很多聲音的顏色和圖騰。

很多人說,桑布伊你乾乾淨淨欸,都不刺青,其實我想刺欸,我們同階級的兄弟有想刺一個圖騰。但我媽媽說,不要啦,放在外面就是給人家看而已。我想想,對啊,我靈魂已經都是圖騰,滿滿的,而且它不會像身體刺不下,還會越來越多、越壯大。最近幾年都在想,接下來想出一張不只是音樂,還融入以族語唸故事的專輯,讓後面的孩子可以聽到母語的發音、聲調,留下從這個土地長出來的語言——這次不一定要等4年啦,趁80、90歲的老人家還在,趕快去做,也已經有在錄音了。

(攝影:蔡耀徵)
桑布伊團隊位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工作室,與專輯籌備相關的討論會議多在這裡發生。(攝影:蔡耀徵)

桑布伊
創作歌手,自幼跟隨部落長老學習族語和部落歌曲吟唱技巧。歷年專輯《Dalan 路》(2012)、《椏幹 Yaangad》(2016)、《得力量pulu'em》(2020)三度獲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兩度獲「年度專輯獎」;甫推出個人第4張創作專輯 《靠近mudalrep》。

陳世川
設計師,設計領域跨足電影及劇集海報、唱片、演唱會、表演藝術等,並以電影海報最為人熟知,近年代表作有《刺客聶隱娘》、《怪胎》(獲廣告界最高獎項4A創意獎)、《少年吔,安啦!》及《悲情城市》4K修復版等。操刀之桑布伊專輯《椏幹》、《得力量 pulu'em》皆入圍該年度金曲最佳裝幀獎。

採訪整理|李尤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卡達德邦文化工作室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