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6年,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再度來台舉辦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在標誌的「纏繞的相容性」上,再帶來「迴響」、「迴響的迴響」的近期概念。短暫訪台之際,他接受La Vie專訪,分享自身建築觀的進程,也談到即將到來的大阪世界博覽會與摸索中的AI 技術。
爬梳平田晃久的採訪,會發現他不只一次提過「最喜歡的海外國家是台灣和義大利」,此次他親口證實,還笑說台灣排在義大利之前,畢竟要去義大利得搭好久的飛機。來過台灣十幾次的他,只有第一次是純粹旅行,其餘都是工作——作為建築師,平田晃久的確和台灣淵源甚深。
2011年他參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競圖,雖以第二名作收,但開啟了他與台灣業界的聯繫,進而促成中山區的「富富話合」、內湖的「義泰田境」等住宅作品。2019年平田晃久獲得「新竹市圖書館新總館」競圖首獎,3年後又贏得臺灣大學「藝文大樓」(現為百歲紀念館)競圖,已在建設中的兩個建築,將展現他對於公共建設的建築思考。2025年,他也繼2019年首檔台灣個展《人間自然》後,再度受忠泰美術館邀請,來台舉辦展覽《物我交織的臨界》,透過近40件模型與手稿,以「纏繞的相容性」、「迴響」、「迴響的迴響」3個概念,展現更近期的建築觀。
三階段建築觀 依序出現但又相融
大眾對平田晃久建築的認識,多半來自「纏繞的相容性」此一關鍵字。自幼是「昆蟲少年」的他,觀察到蝴蝶穿梭花叢、生態與自然彼此纏繞的空間,影了他想透過「無法一眼望穿的空間」、有機或不規則的皺褶與線條,讓人、自然、生態能被纏繞至建築的理念,包括「富富話合」、位在東京的住宅兼藝廊「Tree-ness House」都是代表作。
不過這個標誌的設計概念,在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後有了變化。平田晃久說,當時為了協助災民重建,大量與民眾對話、交換意見,「這讓我感覺到,未來做公共建設時,是不是也能透過討論來推動?」於是他將工作坊導入「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每場工作坊都會事先定好主題,團隊會針對主題準備1~4個提案,現場說明完後,還會再解說圖書館、美術館背景專家的看法,最後再搭配模型與民眾討論,並在當下做決定。這樣彙集眾人想法的設計概念,平田晃久稱之為「迴響」。
之後,他陸續承接了「八代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伊勢遺跡史跡公園展示設施」,前者以300年歷史的祭典為主題,運用新興3D技術將當地木材製成波浪狀,呼應神社或寺廟的傳統屋頂;後者則以保護遺跡為目的,打造了類似古代木雕船的圓頂。這讓平田晃久意識到,相比「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是與居民的「當下」互動,當建築碰觸到歷史、或本身就是遺跡時,「建築不光只是在當下,甚至與過去也有對話,於是就產生了『迴響的迴響』。」
對於創作脈絡,許多創作者往往「當局者迷」,但平田晃久顯然把自己看得很清晰。對此他說,「其實我不是一個很擅長論述的人,寫文章也不在行,如果要講的話,我是屬於比較感覺型的人。但如果什麼事情都憑感覺,就好像在黑暗中出海,沒有任何記號可以依靠。若有個方針或準則,就能去到更遠的地方,所以才嘗試整理自己。」
他也自剖,「這3個概念是階段性地出現在創作生涯裡,不過到了最近,我幾乎全部都融合在一起了。」以2024年的原宿商業設施「HARAKADO」為例,多邊形的反光玻璃立面、屋頂的空中花園都是「纏繞的相容性」的表現手法,但透過這些設計,其實也將建築所在地、神宮前十字路口的週遭環境與民眾纏繞進來。他說,這既是「迴響」,也是一個「更高視角的纏繞」。
當AI納入設計 有意識地創造無意識
不斷進化的建築概念,也少不了AI的導入。2022年平田晃久贏得臺灣大學「藝文大樓」競圖,原本臺大想將10個院所的小博物館統合成一個大博物館,但後來計畫改變,各院所的小博物館將被保留,藝文大樓也更名「百歲紀念館」,將是個沒有館藏、專門做企劃展的空間。此一更動不僅大幅縮減建案規模,設計概念也得轉彎,必須具備能容納各式各樣展覽的開放性,「它要很有臺大的樣子,又要看起來很曖昧、不屬於任何一個專業或領域。」但平田晃久認為做成「白盒子」又太無聊,於是將腦筋動到AI上。
團隊蒐集臺大各領域歷史傳承下來的數據,以英文單字的形式輸入AI,運算出密密麻麻的樹狀圖,再請AI針對6大區塊各抓出3個關鍵字,結果跑出「Fruit Shell」(水果殼)、「Folding Memory Box」(摺疊記憶盒)、「Knowledge Spiral Arch」(知識螺旋拱門)等謎樣單字,並以這些關鍵字為靈感發想設計。他解釋,「這其實就是某種『意識』與『無意識』,既集合了臺大過去的意識,但AI又篩選出無意識的東西。」如此一來,也就傳達了「很臺大又很曖昧」的意象。
這是平田晃久第一次在案子中使用AI,他坦言,原本是想請AI直接生成圖像,但「每一個看起來都很不舒服,而且沒有辦法真的成為一個建築的樣式」,才轉向請AI分析文字數據。不過他相信再過不久,AI的能力就會和現在截然不同。「我們有機會在AI剛開始、人類還在摸索的階段,於百歲紀念館使用AI,好像也記錄了AI在這個時候的軌跡。」至於他私底下是否也會使用AI?他笑說偶而會用ChatGPT,「之前吃了一個媽媽口味的中南美洲料理,想說和AI討論一下,結果AI給了很多回覆,我們兩個就『何謂母親的口味』聊得還滿開心的。」
對話歷史與新世代的迴響
即將於4月登場的2025大阪世界博覽會,平田晃久也受邀打造複合式設施「EXPO National Day Hall“Ray Garden”」,這對於出生大阪的他別具意義,「上次大阪世博是在1970年,我是1971年出生,大概是在1970年受精的,所以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世博寶寶(笑)。」他說,大阪面向的大海歷史相當古老,也許當時日本這個國家都還沒成形;座落大阪的古墳群傳說有個天皇,可能來自亞洲任何地方,這樣沒有國界之分的過往,與現今各國打著國家名號參展世博的對比,令他感到相當有趣。因此他透過建築設計暗示了大阪的大海歷史,讓建築面向大海,且帶狀樓板的方向就是當地的盛行風向。
談起歷史淘淘不絕,他笑說近期遇到許多與歷史相關的案子,越研究就越著迷。不禁好奇在建築與經常提到的昆蟲少年經歷外,是否還有其他領域影響了他的建築觀?「我喜歡音樂,特別是巴哈。」他提到,西方樂理尚未建立起「階層」規則前,鋼琴的左、右手可以分別彈不同旋律,而非所有聲部都從屬同一個旋律,「我對音樂與建築的關聯很感興趣,也想過自己是否能創造出如那種音樂般的建築?」這意指,他期望自己的建築並非有一個固定型態,而是能讓各種不同的可能同時在場域發生。
自2005年獨立至今剛好20年,如今平田晃久在日本中生代建築師占有一席,除了建築師身分,他也在京都大學任教。談起與後輩的互動,他說,「我認為創作是無法教的,所以我不會教他們怎麼創作。但是我會把他們帶到入口,透過自己的作品,告訴他們有這種方法,之後讓他們自由發揮。」他在教學上會特別注意「不要講太多」,因為他不想讓學生「變得和自己一樣」。但關於建築技術的部分,他絕對有更多經驗,例如在繪圖上,便會盡量給予建議,讓學生知道「怎麼樣更容易做成一棟建築」。
至於事務所內部的員工,平田晃久相當重視「發現、發覺」的特質,對於眼前的事物願意繞路、換位思考,或想要做出以前沒看過的東西。「我想和這樣的人一起討論,一起去找到新發現,這件事情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其實不僅建築,建築師也在與人事物互動的過程中,纏繞進更多想法,讓每一次的創作成為迴響。
平田晃久
1971年出生於大阪府。師承伊東豊雄,2005年獨立,現任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建築學專攻教授。2012年獲威尼斯雙年展第13屆國際建築展日本館金獅獎、2015年獲日本建築設計學會賞、2018年獲第31回村野藤吾賞。代表作品包括富富話合、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HARAKADO等,未來台灣建案包括國立臺灣大學百歲紀念館、新竹市圖書館新總館。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
即日起~04.13
NOKE忠泰樂生活3F Uncanny
文|張以潔 口譯|褚炫初
攝影|林軒朗、Daici Ano、Dean Cheng、KENYA CHIBA、ICHIKAWA Yasushi、Vincent HECHT、ToLoLo studio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4月號《從器物開始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