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業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既神秘又美麗的產業,想了解這個產業背後的秘密,卻又苦無門路,也因此對於時尚業產生許多想像,不過想像是否屬實呢?為此旅美台灣設計師,同時也是小有名氣的部落格「紐約降落」(原為窮女在紐約的日子)作者蔡詠琪Alison Tsai,她以自己在紐約的所見所聞,為我們解惑時尚圈最常見的5大迷思。
現居紐約的Alison,原本是一個與時尚業毫無瓜葛的女孩,從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所畢業,在醫院當了多年物理治療師之後,她突然想跟隨自己內心的呼喚,去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於是她報名了實踐大學夜間部的服裝設計課程,邊上班邊進修,最後乾脆辭掉穩定的工作全力衝刺,只為了考上紐約知名設計學府Parsons。後來她成功一圓夢想,成為第一個在Parsons攻讀服裝設計碩士的台灣人。出國之前,還拿下台灣時裝設計新人獎冠軍。
念書生涯中,她將自己在紐約的大小瑣事都寫在部落格,和其他旅外設計師,或者是夢想到國外圓夢的朋友分享。經歷Calvin Klein針織專案設計師,和國際大賽International Talent Support(ITS*)洗禮的她,目前是一個現籌備中品牌的首席設計師。本次BeautiMode邀請Alison以她的親身經歷,為大家破解常見的時尚迷思。
*ITS:是義大利Diesel集團舉辦的時尚比賽,與法國Hyères時尚攝影藝術節、瑞典H&M Award並列歐洲三大時尚競賽。
Q:伸展台上的衣服為什麼要設計得這麼誇張?
A:Runway是砸大錢的行銷手段,服裝秀是個秀,顧名思義就是一場表演,展現的是當季或品牌形象,當然不會讓平凡的日常服裝走上舞台。
譬如我們在櫃位上會看到一件刺繡點綴的洋裝,表現在秀上的可能就是一件滿是刺繡的長禮服。所以走秀的模特兒也不會是一般人、秀服也不是一般人能穿或想穿的。為了讓表演賞心悅目,Runway款式通常偏年輕些,畢竟青春的肉體和服裝款式更吸引人。
若是以成本的角度來看,Calvin Klein成衣系列一季每一件服裝的開發費用大約是數千美金,但商品價格帶約為千元以下,自然不可能生產成本過高的秀服。
Q:服裝的版型越複雜就代表設計師越厲害嗎?
A:記得在台灣的時候,學生設計很流行繁複風格,複雜、巨大的款式在比賽時相當討喜。用概念性或藝術性的形式展現如裝置藝術的設計並非不好,但亂中得要有美感、繁複得要有意義,像人體裝置藝術家Nick Cave的作品那樣,一味追求巨大或複雜反而讓人覺得有些過時。
Q:很多媒體報導的品牌代表越賺錢?
A:這裡我只針對新銳品牌回答。曝光的確是奠定賺錢的基礎,尤其若被時尚主流媒體報導,機會、財路就自然會跟著出現,但初期大多不是大錢。此外,曝光效益也不是一夕之間就能形成。它不但需要密度(越多人報越好)、也需要長時間反覆亮相、逐漸累積,每一季都讓媒體想報(而且得是有影響力的媒體),才有可能看到不錯的成果。
Q:想自創品牌一定要很有錢?
A:在一開始的時候如果做得小,可能不用到非常富有,但也不能完全沒錢,3、4萬美金(約新台幣90~100萬元)少不了。紐約當紅新銳設計師Melitta Baumeister,2013年9月畢業於Parsons MFA,沉浮幾個月後,隔年2月登上VFILES【註一】贊助的服裝秀。她的第一季服裝系列是在學校老師跟學弟妹全力支持下推出的,大大省下場地、打版與縫製的費用,所以全系列10套服裝的製作花費並不高。而且因為媒體曝光量很大,讓她在秀後就拿到近百件的訂單,但錢還是十分難賺【註二】,尤其百貨公司拿到貨以後,通常都會拖個1、2個月才付款,所以難免會有週轉的問題。
前不久閒聊中才得知她正在煩惱下個月的房租和生活費......。身為沒有靠山的當紅炸子雞,剛起步的生活其實還是非常艱困,而且服裝系列的獲利,在紐約也僅能勉強餬口而已。另一位MFA的同學(不便具名)也是受到學校幫助,解決了空間和機器的問題,一季12、13套的系列花費約2萬美金。如果沒有MFA的幫忙,花費自然遠遠不只如此。自創牌子,不一定非得是大戶,但如果考慮剛開始2到4季可能還是沉潛期,身邊的確要備有足夠銀彈應付現金流才行。
【註一】VFILES是美國一個結合資訊及購物的時尚平台。
【註二】如果一件上衣售價400美金,那百貨公司或精品店的採購買手下單價就是200美金左右(批發價),再扣掉成本才是獲利,小品牌在材料和製造的成本都很高,所以真的很難賺!
Q:自創品牌真的那麼困難嗎?
A:以紐約為例。新品牌無論可大可小,投資報酬率永遠是最重要的考量,而不是夢想的天真口號。自創品牌的背後,你必須處理很多問題,譬如:
(1) 租用工作空間:需考量地點與租金,找到合理的平衡點。
(2) 品牌的定位:接著你可以計劃售價、計算成本,這會影響材料選擇。
(3) 材料的選擇:想用折扣價(whole-sale price)買材料,首先要註冊公司行號,很多布商只跟公司做生意。再來,大部分布商只切大貨(編按:不賣小量的意思),最小訂購量是50~100碼、甚至數百上千碼【註】。如果是剛成立的新品牌,無法配合布商的最小量要求,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向零售商(Retailer)買材料,此時有些材料成本就會變成1.5到2倍以上。找到材料之後,還得確定這些材料可以重新訂購(Re-order),否則一旦系列推出、拿到訂單,卻訂不到相同的布料,生產上可能會有問題。產品和樣衣不同,買手(Buyer)是有權力拒絕付錢的。
【註】:有些材料可以訂購數碼的樣布(sample yardage),但再下單的最小量會一下上跳數十到上千碼,非常不利於全新推出的小品牌。
(4) 打樣成本:可低可高,這也跟公司走向或預算有關。以紐約的設計師品牌為例,最簡單的上衣剪裁縫製大概是80~150美金(約新台幣2,500~4,800元),如果加上打版,那花費就是雙倍或以上;如果是禮服或複雜的長洋裝,不含材料的製作成本會高達1,000美金以上。(約新台幣3萬元)針織類服裝的開發又相對昂貴,若請工坊製作,一件上衣從布樣開始發展到成品,可能會花費1,000~1,500美金(約新台幣3萬~4.8萬元)以上,如果是秀服又會更多。
Calvin Klein在服裝週之前總會找一堆約聘織工,我們有計算過某件針織秀服的前片(編按:服裝的正面),從打樣開發到完工,材料加人工花了就超過8,000美金(約新台幣25萬元),是個天文數字。因為紐約的花費真的非常昂貴,所以很多牌子都會在國外找資源。
(5) 宣傳廣告費用:可以聘用自己的行銷業務,也可以和行銷公司(PR company 或 Showroom)合作,以推廣品牌知名度、吸引買手下訂單。這筆花費非常高,一季超過上百萬台幣是很正常的事。
(6) 其他雜支:胚布、打版紙等耗材;印刷、試衣模特兒(1小時25~100美金不等,約新台幣800~3,000元)、棚拍花費等等。新品牌剛推出時,有可能只拿到小量訂單或拿不到任何訂單,業界對新品牌會有種觀望心態。
一開始3~4季都是如履薄冰,所以內心得有一個停損點,除非背後有金山銀山可依靠。品牌永遠跟現金流脫不了關係,大家都可以創品牌、當設計師,但不是每個設計師都可以成功經營品牌。
Text、Photo / Beauti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