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岱華
圖_品物流形
今年四月米蘭設計週上,帶著濃厚東方元素的《融-Handmade In Hangzhou》設計展,以融合工藝設計與傳統材料的手法,成為會展中備受國際矚目的焦點。而成就這場展覽的背後,則要從鄰近中國西湖,一座名為「From 餘杭融設計圖書館」以及其主理設計團隊「品物流形」談起。
設計團隊出手 在傳統工藝材料裡開天闢地
品物流形成立於2005 年,由設計師張雷創辦,成立初期與市場大多數品牌無異,徬徨在滿足客戶要求與追隨大品牌風格的迷霧中,直到後來張雷前往義大利攻讀碩士時,因師長同學對他來自中國的背景感到好奇,才漸漸釐清品牌的定位,於是懷抱著尋根的理想,帶著來自塞爾維亞的妻子Jovana Zhang,與在義大利認識的德籍同學Christoph John,一起回到中國餘杭地區,開啟了設計工作室的新面貌。
品物流形在2009年開始「From 餘杭」計畫,團隊在餘杭進行深入的傳統工藝研究,同年團隊首次踏上義大利,成為米蘭設計週上唯一的中國設計品牌。從「From 餘杭」開始,促成2013年登上米蘭設計週的《融-Handmade In Hangzhou》設計展,目標在五年內結合多位設計師,以竹、絲、土、銅、紙五種傳統工藝材料進行解構與創新設計。每年設計展之前,品物流形都會以當年的主題做一份報告,向設計師展示這個主題材料的可能性,並開辦設計師分享會,由參與設計師分享他們對材料的設計思考,這也是後來From 餘杭融設計圖書館成立的原因。在傳統工藝材料裡探索的過程,正如張雷將工作室名稱取自《易經》裡「雲行雨施,品物流形」那般開天闢地、萬物初生的場景,讓傳統從現代設計脫胎而出,別具一番風貌。品物流形讓傳統工藝成為設計最鮮明的視覺符號,後來也與FENDI、愛馬仕和H&M等知名品牌合作跨界設計,開創設計工作室的全新里程碑。
豐富傳統材料 來自田野調查式蒐羅
From 餘杭融設計圖書館大部分的收藏,來自「From 餘杭」計畫中田野調查般的第一手資料。例如考察餘杭的油紙傘工藝時,張雷便能在油紙傘的72 道工序裡分解出13 種材料,包括傘骨、糊紙、穿線等,接著像考古般謹慎地將它們逐一封袋標註,作為未來有興趣者的設計參考。在與當地紙傘師父共同工作三個月後,也意外地從糊傘工藝重新捏塑出充滿詩意的紙椅「飄」。
曾說「我有圖書館情節」的張雷,一方面認為「材料和圖書是做好設計的兩個方面。」另也深感:「材料研究不是目的,最終有作品誕生,被使用才算是傳承。」於是成立From 餘杭融設計圖書館,將原先只提供設計師使用的傳統材料,呈現在大眾面前。設計圖書館分成四部分:展示工藝手法與材料的「中國傳統材料圖書館」、設計師提供選書的「設計圖書館」、陳列品物流形歷來設計的「設計概念店」和舉辦設計交流活動的「設計展空間」。對張雷而言,以「融」為主題的圖書館和系列展覽是傳統與現代的探索之旅。其中材料更是連接傳統和現代的橋樑,在當代設計語彙中, 能看到中國設計的無限可能。
圖書館的館藏分類中,有鑑於傳統工坊經營著一門工藝技法,而產出不同的傳統材料的模式,因而將傳統工藝材料分類整理,按照「材料分類」(漆藝、陶瓷、琉璃、紡織品、金屬、紙、竹木、建築材料、自然物、混合材料)和「處理技法分類」(榫卯、箍、織、繡、染、糊、畫、抄、紮、刺、壓、印、折、嵌……)這兩個系統將材料整理歸檔。在搜尋材料時,就可一併了解材料、技法和工坊的背景。對品物流形而言,這不僅是單純的館藏分類,它們更期待設計師能透過這種方式找到理想的應用材料。未來, 圖書館將會有線上傳統工藝材料資料庫的app 和網站,方便使用者找到它們需要的資訊。在以竹、絲、土等5 種材料為主題策展後,品物流形在未來也將提出從工藝角度策畫的主題活動與展覽。
傳統材料變身 如詩的現代設計
經過傳統工藝考察,並舉辦《融》系列展, 品物流形在竹、絲、土、銅、紙五種傳統材料中發現現代設計語彙,並將它們整理為From 餘杭融設計圖書館的一部份展示內容。
【土】
土在中國傳統工藝文化中以多種面貌呈現,如傳統工藝中的瓦片、陶瓷、青磚、泥土、水泥、搪瓷、礦物質顏料等。此為耳語工作室的「地質的層」,採傳統陶瓷工藝的灌漿技術,不同的是,運用不同土質如景德鎮高白泥、宜興黑紫砂土、細陶紅陶泥、沙粒和礦物色粉由下往上逐層灌漿,使之凝固在同一物體上,快速的灌漿動作因此變得緩慢, 成為一種設計的「儀式」。
【竹】
竹的生長週期短且有極快的生長速度,是當代理想的環保自然材料。利用竹子強韌、富有紋理的特性,加上運用工藝技法處理的竹木、竹皮、竹篾、竹絲、竹纖維和竹紙等材料,在現代設計中可有廣泛的應用。圖中「AIR」椅是品物流形對中國傳統竹編的重新詮釋,透過設計將竹子能乘載的重量和強度推到極限,成為一張輕量且耐用的椅子。
【絲】
傳統工藝中的絲,從製作成纖維到面料,有著精細的工藝技法。從一顆蠶繭抽出的絲,可達1,000 公尺長。將幾根繭絲合併可成為「生絲」,經加工後根據編織的方式不同,有綾、羅、稠、絹、緞等種類。絲除了獨特的製作技巧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良好的水質。餘杭區南苕溪附近的絲棉工作坊,因絲在河中水洗後品質極佳,所以此區生產的絲被稱為「清水絲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物流形的設計師王聖海,考察了餘杭區的清水絲綿工藝,結合造紙的撈紙技術做出了半球形燈罩和柱狀燈座「隱」。
【銅】
常見於傳統工藝製作的銅材料,因金屬的特殊處理,而有獨一無二的造型和紋理。例如鑄造工藝利用銅加熱,將液態澆鑄到固態,產生設計造型。也有利用腐蝕和金屬著色方式,讓銅表面進行氧化反應等工序而產生美麗的表面紋路。除了特殊技法,熱軋銅棒而不退火的銅絲,可用於織網,為設計表面帶來具有個性的精細織紋。此設計為「生長的色彩」,出自設計師羅黛詩之手。以黃銅、紫銅、黑胡桃木為設計主要材料,並在銅著色藝術中獨創「引火入水」技法,讓色彩與銅激盪出令人驚豔的紋路效果。
【紙】
中國傳統工藝中的手工紙,是以植物加工而成的紙漿作為造紙的原料。透過折紙、扎染、拓印、剪紙和糊紙等工藝,能應用於各式設計和藝術品上。例如餘杭區知名的油紙傘工藝,傘面選用特級棉紙,經過多道工序而精製成一把傘。品物流形轉化傳統紙工藝的設計,就屬紙椅「飄」最知名!靈感是來自餘杭歷史悠久的油紙傘工藝,用傳統宣紙以糊紙傘的方式層層黏貼起來,形制簡約卻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INFO
From 餘杭融設計圖書館
週一∼週日 09:30-18:00
www.pinwu.net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7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