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於台灣1950至70年代,有「建築詩人」美譽,現年100歲的台灣國寶建築師王大閎,其建築作品包括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外交部和國父紀念館,皆對台灣建築界的發展具有極大且深遠的影響。其中最能體現他建築設計理念,興建於1953年的建國南路自宅,在歷經70年代被拆除後的四十餘年,經建築界人士奔走下,近日終於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旁的花博美術公園完成重建,再現昔日建築輝煌。
出生於北京,成長於蘇州及南京,王大閎顯赫的家世背景與學經歷,堪稱華人第一代最早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洗禮的標竿性人物,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所時,除了以第一名之姿畢業,更受兩位現代主義大師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及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傳授,而兩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貝聿銘、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更是他的同窗好友。雖然然受西方現代建築啟蒙,但王大閎總是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與空間美學與之接軌,他的作品融合了西方二十世紀主流現代建築的簡約,以及中國文化的高雅品味,創造了一種屬於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他領導台灣現代建築運動,形塑了一個獨特無上的空間氛圍,並榮獲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肯定。
王大閎先生的作品掌握了中國傳統合院與庭園的空間氛圍,並以現代建築的構造方式表現,建築作品無數,但公認最能代表其建築風格者即是1953年來台後於舊建國南路之自用的單身小宅。「建國南路自宅」也是王大閎在台灣開業後第一個作品,也是他「台灣現代化建築」作品的濫觴,此宅雖後因地權不在而毀,但卻成為台灣建築史上之瑰寶。拆除前,是台灣建築系學生必朝聖、見習之地;拆除後,更是建築界必研究的典範。
「建國南路自宅」是王大閎獨身時所設計建造的小宅。此宅面積僅26坪,占地約130坪。高聳的圍牆,延續他在蘇州庭園的經驗;室內窗戶採圓形窗(月洞窗),搭配格狀窗櫺,營造了中國庭園空間的氣氛;室內外空間由紅、黑、白、清水磚等顏色構成,建構現代的東方意涵。客、餐廳落地窗門框是用上下軸承支撐,減少阻撓視線的外框,而這一點也是來自於中國傳統建築門扇可拆卸的觀察,讓室內外的空間流動更流暢。
歷時三年,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自三年前即結合各界贊助,克服各種困難,重新將這棟別具風味,融合西方簡約和東方美學的老宅重新亮相世人面前,保存學會更盼望能夠藉由建國南路自宅再度帶領大家回到傳統的氛圍裡。
2018年3月,這幢重生自宅也化身「王大閎建築劇場」,強調「建築」與「劇場」相遇,透過沉浸式展演計畫,讓觀眾體驗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的變異。
Info |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原貌重建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53號(北美館南側,美術公園內)
開放參觀時間:
每周三至周日:上午9:30至下午5:30,民眾可自由免費參觀。
星期六上午為定時導覽場次(採現場報名,30人額滿為止)不開放自由參觀,星期六下午12:00起開放自由參觀。
休館時間 :
每星期一、二休館,其餘必要之停止開放另行公告。
Edit / Wei Liu
Via / 台北市文化局、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