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沖出一杯好紅茶?在每個紅茶相關場合裡,這幾乎是每位初入門者最關切的問題。沖茶當然是一門學問。比起其他茶類來,紅茶的沖泡似乎顯得簡單隨性許多──而這也是我之喜歡紅茶的原因之一。但若在基本原理與步驟上多一點講究、多一點專注、多用點心思,往往能得著意想不到的絕好滋味!
在我的每一堂初級紅茶課上,一步一步引導學員們按著正確步驟緩緩沖倒出一杯又一杯的紅茶時,「嘩,好好喝!」講台下此起彼落的驚嘆聲,著實令人不禁會心一笑⋯⋯
浸淫茶領域二十年來,比起年輕初學茶之際的每一細節均執著,隨茶齡增長,卻是越來越率意隨心。因為漸漸發現,泡茶之道其實並不複雜,大概就是幾個關鍵因素:「水量」、「茶葉量」、「時間」、以至「溫度」的彼此消長變動、斟酌拿捏罷了。通曉、熟習基本概念原則,便能萬變不離其宗、單招一式走天下。
畢竟對我而言,茶即生活,龜毛講究太過委實太煩累、也不是我的素來個性;自在自得,俯拾皆是好味道。以下,是我多方參考比較、加之多年嘗試累積後,所歸納出的基礎泡茶法:
舒坦的茶空間
嘗試在家裡,為自己尋找一方可以舒適泡茶、愉悅飲茶的天地吧!其實並不一定需要刻意布置營造、也不見得要怎麼樣豪華漂亮。只要取水、燒水、倒水方便,茶器茶具擺放、取用順手,貯存茶葉的地方陰涼乾燥、沒有異味干擾;以及,可以舒坦坐下來好好喝茶的几椅。若再講究一些些,比方多點朗亮的天光、一扇看得出去的窗戶、幾本喜歡的書幾張悅耳的唱片就已非常足夠。
【基本茶具】
茶壺
應選體型渾圓矮胖的茶壺,方能留予茶葉足夠的伸展空間。材質則以陶瓷為佳,保溫傳熱最穩定。金屬茶壺雖常見,但往往升溫劇烈,茶湯容易苦澀甚至泛酸;玻璃茶壺則除非是雙層玻璃打造,否則散熱太快,較難泡出厚度與扎實感。
早期市售茶壺通常以2∼4人份量大小最常見。但近年來,獨泡獨飲風氣越來越興盛,一人用小壺產品也漸漸普及。不妨多備幾種不同尺寸,以應不時之需。
量茶匙
量度茶葉的茶匙,在一般專賣紅茶具的地方均有售,一匙份量約2.5公克。但也可以自行在家尋找合適的茶匙,量度份量後替代。
濾茶杓
形狀像一支短柄湯瓢,架在杯上濾去茶渣用。形式有許多種,可分為濾網狀或打洞型,前者較實用,很細的茶葉都可濾除,後者較精緻有氣氛。還可分為有底座、無底座、或是杓體本身與底座相連的。可依照自己順手習慣的形式來選擇。
如果茶壺本身就有濾茶功能,此件道具就可以省去。但我自己偏愛這步驟,總覺得一手執壺、一手濾茶,看似較費工夫力氣,卻多些悠慢情趣。遂還是保留不少無濾網或濾孔的茶壺,以能理直氣壯繼續使用濾茶杓。
茶杯
最好呈寬口窄底形狀,杯內顏色則以白色為佳,方能彰顯茶色的金紅褐紅色彩與光暈。若飲純紅茶,我喜歡杯壁薄一些的,品飲之際,更能因唇與手的輕撫,感受絕佳觸感。
【推薦茶種】
南投魚池茶鄉:大葉種紅茶之王
全台產區中,歷史最悠久完整、發展最穩健成熟的紅茶產地,毫無疑問首推南投魚池日月潭茶區。魚池鄉的紅茶種植始於1920∼1930年間,當時,日本政府轄下的製茶試驗所自印度阿薩姆引進茶樹在此培植、試種,獲致極大成功,是南亞大葉種茶樹在台落腳生根的開始。
到現在,場中以檜木與杉木興建,已近八十高齡、形式模樣與錫蘭茶廠十分肖似的美麗製茶工廠仍在運作,如常製茶外,也是目前肩負起主要輔導與推廣任務的魚池鄉農會之外,另一魚池茶業的重要推手。
置身魚池茶園間,可以立即清晰感受到,不同一般的風土:700公尺海拔高度,群山環抱盆地地形,季候溫暖適中;起伏有致的坡陵創造良好的排水條件;再加上鄰近日月潭所帶來的豐富水氣,晨間向晚都有氤氳霧氣繚繞,各方因緣條件俱足,無怪乎躍居台灣首屈一指紅茶之鄉。
更多茶迷非懂不可的紅茶知識之旅與品鑑指南都在寫樂出版書籍《紅茶經:葉怡蘭的20年尋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