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米蘭設計週上,帶著濃厚東方元素的《融-Handmade In Hangzhou》設計展,以融合工藝設計與傳統材料的手法,成為會展中備受國際矚目的焦點。而成就這場展覽的背後,則要從鄰近中國西湖,一座名為「From餘杭融設計圖書館」以及其主理設計團隊「品物流形」談起。
設計團隊出手 在傳統工藝材料裡開天闢地
品物流形成立於2005 年,由設計師張雷創辦,成立初期與市場大多數品牌無異,徬徨在滿足客戶要求與追隨大品牌風格的迷霧中,直到後來張雷前往義大利攻讀碩士時,因師長同學對他來自中國的背景感到好奇,才漸漸釐清品牌的定位,於是懷抱著尋根的理想,帶著來自塞爾維亞的妻子Jovana Zhang,與在義大利認識的德籍同學Christoph John,一起回到中國餘杭地區,開啟了設計工作室的新面貌。
品物流形在2009 年開始「From 餘杭」計畫,團隊在餘杭進行深入的傳統工藝研究,同年團隊首次踏上義大利,成為米蘭設計週上唯一的中國設計品牌。從「From 餘杭」開始,促成2013年登上米蘭設計週的《融-Handmade In Hangzhou》設計展,目標在五年內結合多位設計師,以竹、絲、土、銅、紙五種傳統工藝材料進行解構與創新設計。
每年設計展之前,品物流形都會以當年的主題做一份報告,向設計師展示這個主題材料的可能性,並開辦設計師分享會,由參與設計師分享他們對材料的設計思考,這也是後來From 餘杭融設計圖書館成立的原因。
在傳統工藝材料裡探索的過程,正如張雷將工作室名稱取自《易經》裡「雲行雨施,品物流形」那般開天闢地、萬物初生的場景,讓傳統從現代設計脫胎而出,別具一番風貌。品物流形讓傳統工藝成為設計最鮮明的視覺符號,後來也與FENDI、愛馬仕和H&M等知名品牌合作跨界設計,開創設計工作室的全新里程碑。
豐富傳統材料 來自田野調查式蒐羅
From餘杭融設計圖書館大部分的收藏,來自「From 餘杭」計畫中田野調查般的第一手資料。例如考察餘杭的油紙傘工藝時,張雷便能在油紙傘的72 道工序裡分解出13 種材料,包括傘骨、糊紙、穿線等,接著像考古般謹慎地將它們逐一封袋標註,作為未來有興趣者的設計參考。在與當地紙傘師父共同工作三個月後,也意外地從糊傘工藝重新捏塑出充滿詩意的紙椅「飄」。
曾說「我有圖書館情節」的張雷,一方面認為「材料和圖書是做好設計的兩個方面。」另也深感:「材料研究不是目的,最終有作品誕生,被使用才算是傳承。」於是成立From 餘杭融設計圖書館,將原先只提供設計師使用的傳統材料,呈現在大眾面前。設計圖書館分成四部分:展示工藝手法與材料的「中國傳統材料圖書館」、設計師提供選書的「設計圖書館」、陳列品物流形歷來設計的「設計概念店」和舉辦設計交流活動的「設計展空間」。對張雷而言,以「融」為主題的圖書館和系列展覽是傳統與現代的探索之旅。其中材料更是連接傳統和現代的橋樑,在當代設計語彙中,能看到中國設計的無限可能。
圖書館的館藏分類中,有鑑於傳統工坊經營著一門工藝技法,而產出不同的傳統材料的模式,因而將傳統工藝材料分類整理,按照「材料分類」(漆藝、陶瓷、琉璃、紡織品、金屬、紙、竹木、建築材料、自然物、混合材料)和「處理技法分類」(榫卯、箍、織、繡、染、糊、畫、抄、紮、刺、壓、印、折、嵌⋯⋯)這兩個系統將材料整理歸檔。在搜尋材料時,就可一併了解材料、技法和工坊的背景。對品物流形而言,這不僅是單純的館藏分類,它們更期待設計師能透過這種方式找到理想的應用材料。
未來,圖書館將會有線上傳統工藝材料資料庫的app 和網站,方便使用者找到它們需要的資訊。在以竹、絲、土等5 種材料為主題策展後,品物流形在未來也將提出從工藝角度策畫的主題活動與展覽。
Text / 陳岱華
圖片提供 / 品物流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2017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