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關懷與陪伴走入劇場-臺中國家歌劇院《解密。潘朵拉》帶領觀眾解密城市!

2017臺韓日跨國製作《解密。潘朵拉》!台中「盛夏生活陪伴節」帶領觀眾解密城市!

民眾劇場以反映社會問題為目的,也是最具社區關懷與生猛草根力量的劇場形式,將劇場帶進社區民眾生活中,產生啟發、互動的影響力,而在這之中,由鍾喬率領的差事劇團已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引領者之一,尤其在臺灣民主改革與社會平權思想的邁進史中,幾乎都可看見差事劇場的參與。

 

由差事劇團與韓、日聯合製作的《解密。潘朵拉》即將於9月2日、3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該劇連結東西方神話與當代網路虛擬世界,融入東亞共同經驗,並首次與中部知名團體九天民俗劇團合作,探討科技帶來的貧富落差與人類困境,並包含社會勞工關懷議題在其中。

 

差事劇團藝術總監鍾喬表示,差事劇團融合在地與生活經驗,邀請民眾一起參與創作,是屬於所有人的戲劇。過去曾在九二一大地震後進駐災區,舉辦社區戲劇工作坊,並協助石岡地區婦女成立「石岡媽媽劇團」,近幾年也致力於「市民劇場」,協助南洋姐妹會成立南洋姐妹劇團,或針對文化地景如眷村和臺北寶藏巖製作許多作品。

 

記者會上巧妙運用歌劇院小劇場的場地特色,與戶外階梯式廣場串連,象徵民眾劇場走出劇場、走入社區的思維。當大型隔音門開啟,《解密。潘朵拉》的音樂設計,前衛大提琴家坂本弘道現場演出,激昂琴聲引領聽者走進魔幻場域,四周環繞著巨大海潮聲與重拍節奏,讓音樂更具既視感。

 

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表示,《解密。潘朵拉》是少數跨國製作的民眾劇場,歌劇院持續扮演對話的角色,連結在地品牌、社造團體、社會企業三方,讓關懷與陪伴走入劇場。本次演出獲得mammyshop媽咪小站的認同,認購200張票券,與中部關懷弱勢街友的社會企業「角落微光」攜手合作,於節目演出期間規劃「盛夏生活陪伴節」,由「角落微光」所輔導轉型的街道導覽員提供臺中城市導覽,再至歌劇院欣賞演出的加值配套專案,是今夏最特別的民眾劇場體驗。

 

媒合臺中在地品牌、社企、社造團體 讓關懷走出劇場

本次新作《解密。潘朵拉》探討科技如何影響現代人的生活,在追求希望的過程中反而迷失自我,也失去了陪伴的溫度。在歌劇院的牽線之下,長期關懷親子教養議題mammyshop媽咪小站此次以購票方式慷慨贊助,總監楊智合表示陪伴是品牌的使命,這次活動提供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再次思考「陪伴」的意義,可以擴及其他被社會忽視的角落。

 

「隱者地圖盛夏生活陪伴節」是一個結合藝術、企業、社區的創意構想,由mammyshop媽咪小站與培訓街友、獨居長者成為城市隱者導覽員的臺中在地社會企業「角落微光」合作,推出「隱者地圖盛夏生活陪伴節」,結合臺中市社區營造中心一同推動,希冀讓更多民眾關注進而產生連結,陪伴弱勢族群用自己力量改善生活,更讓社會關懷走出劇場成為真正的行動。

 

「生活陪伴節」將規劃兩條隱者導覽路線,參加活動的民眾在歌劇院觀賞《解密。潘朵拉》前後,都可以選擇親子共遊行程或是舊城區深度導覽。

 

《解密。潘朵拉》節目介紹

臺日韓三國東亞聯合匯演,將舞台置於世界之中

身兼詩人、作家、劇場導演的鍾喬,1996年創立差事劇團,專精於運用民眾戲劇(People’s Theatre)的訓練方法,融合在地歷史與生活經驗,在現代劇場中探索表演美學。已參與數次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差事劇團,近年來擴大與國際民眾戲劇團體的交流,2017年新作《解密。潘朵拉》更是集結臺、韓、日東亞跨國連線,思索人類共同的困境。鍾喬認為,若看東亞的歷史文化脈絡,打開盒子放出的災難,就是整個當代東亞共同面臨的環境、貧富差距等問題。

 

來自韓國釜山的空間劇場,常以連結藝術中的創作者與觀眾共同創作,展開城市內部、全國及跨國性的聯合製作,2013年起即多次與差事劇團合作。《解密。潘朵拉》除了有韓國演員與舞台設計加入之外,藝術總監田相培和臺灣新生代編導洪珮菁也共同參與劇本創作,在鍾喬的文本基礎上,交疊韓國與臺灣出發的歷史與記憶,不同文化與觀點激盪出更多火花。

 

鍾喬表示,民眾劇場最重要的特色便是結合傳統文化與在地文史資源,秉持這樣的理念,經由歌劇院的媒合,臺中在地九天民俗劇團將在本劇中擔任歌隊,演繹工廠流水線上的夢遊機器人。這不但是差事劇團與九天首次合作,更僅有臺中場限定,觀眾將看到九天不同以往家將和陣頭的嘗試。九天團員必須在平常奔放動作的基礎上轉化為當代劇場身體,演員排練時笑說雖然動作不比武打、擊鼓來得激烈,卻更加困難,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熟悉的神話中盜火者普羅米修斯化身少年P,受天神命令到人間找尋盒子,創造製作虛擬實境的產品設計師、駭客與富二代都是嫌疑犯的角色,隨著劇情被關進了四次元監獄,潘朵拉之盒能否留下人類共同希望呢?就留待觀眾進歌劇院來解密了!

 

前衛大提琴家坂本弘道譜寫音樂,創造水與火的幻想

本次製作,特別邀請被日本媒體稱做「魔幻自在的音樂家」的大提琴家坂本弘道,擔任音樂設計及現場大提琴演奏。鐘喬表示,差事劇團與坂本弘道相識已久,卻少有機會合作,這次難得再度攜手。坂本弘道在演出中常使用鋸子、電鑽等工具,打造夢幻又古怪的世界,詮釋人性的掙扎之聲。

 

《解密。潘朵拉》透過集體創作,共譜魔幻寫實的現代寓言,9月2日、3日邀請臺中民眾一起來解密。


Info│2017年差事劇團年度新作《解密。潘朵拉》

時間:9月2日 14:30 、9月3日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購票請上兩廳院售票網

 

Info│隱者地圖盛夏生活陪伴節

購票請洽活動網址

 

via / 台中國家歌劇院

加入LaVie行動家LINE官方帳號!接收全球第一手設計大事▶

http://line.me/R/ti/p/%40hhr2014n

挑戰身體的極限!哈希德.烏蘭登《無涯之軀》:正因為我們是如此脆弱,所以具有無限力量

在表演藝術舞台上,極限運動、特技與舞蹈的結合並不常見,法國國家夏佑劇院藝術總監、編舞家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卻將這3者巧妙地融為一體——即將於國家兩廳院2025TIFA中登場的《無涯之軀》(Corps extrêmes),不僅是一場震撼視覺的表演,更是一場對於人類的脆弱性、極限挑戰及心靈平靜的深刻冥想。

《無涯之軀》的開場,只見一名高空走繩者張開雙手、遊走於山峰間的繩索上,他目光靜定,全身上下所有肌肉神經合一,只專注於當下,在疾風中一邊移動腳步一邊調整重心,維持人與繩之間的平衡——這段以不同角度拍攝的高空走繩畫面投影在舞台後方的白色攀岩牆上,命懸一線的強大緊張感,讓坐在台下的觀者,不自覺屏住呼吸,彷彿自己就是走繩者,隨時會自萬丈高空墜落。為何有人要讓自己處於如此極端不安的狀態下?僅憑腳下一條數公分寬的繩帶橫越山谷,或在雷陣雨中試圖攀登世界高峰斷壁?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阿爾及利亞裔的哈希德,其難民二代的獨特身世背景深 刻影響了他的藝術生涯,過往的作品經常與社會議題和人類經歷緊密相連,並與不同的群體如運動員、難民、弱勢青少年、老人和殘疾人士合作,讓他們用身體說出自己的歷史與故事。作品所探討的議題廣泛且深刻,包括種族、帝國主義、身份認同、社會邊緣、身體的極限等。《無涯之軀》的創作緣由來自哈希德觀察身邊喜愛戶外極限運動者,發現他們所追求的不只是一時腎上腺素爆發的刺激,也不只是體驗與死亡一線之隔的快感,反而類似於一種生命哲學、生活方式、以及與大自然的重新連結,近似於一種對世界的重新認識——當人類的身體被推向極限,當恐懼真正深入骨髓時,你必須面對自己每一部分,包括「身而為人的脆弱性」。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一面攀岩石牆、一根鋼索 突破劇場的物理新維度

此次登台的《無涯之軀》,邀請高空走繩家安托萬・柯緹儂(Antoine Crétinon)和攀岩家安・哈柏(Ann Raber Cocheril)遠離他們習慣的運動場地,與八位來自 Compagnie XY 的特技演員共演,將極限運動的背景從一座壯麗的山脈替換為劇場舞台,不斷挑戰著自己的極限,不論是獨自一人走在下方空無一物的繩索上,或手腳並用在攀岩壁上靈活地於大小不一的攀點間來回移動、跳耀,又或是數人接連著高空拋接、堆疊人塔,在彼此的肩膀上保持平衡,形成一個立體的、充滿動態張力的演出。但相較於動作的高危險性,表演者們的身姿輕巧、神情柔和,彷彿地心引力並不存在,人體能起飛、飄浮於空中。隨著音樂配樂時而輕盈,時而激昂,他們在舞台上交錯飛舞,演繹的不僅是技術的挑戰,更創造了一種力量與脆弱並存的奇妙寧靜感。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紐約時報曾在報導中如此形容這部作品:「《無涯之軀》展現了極端的視覺震撼,包括運動員在深淵之上走鋼索和攀爬陡峭峭壁的影片,並將這些驚險動作搬上舞臺。然而,令我們深深著迷的是那些特技表演者,他們用身體搭建人塔,並以一種冷靜卻大膽的方式將彼此拋向空中,最後柔和精準地著地。整個節目基調帶有冥想的氣息,但表演者們隨性而優雅的動作,以及舞作的流暢節奏,讓觀者感受到純粹的喜悅。」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隱藏在恐懼深處的寧靜力量 肉身的脆弱與強韌

哈希德談到極限運動者時說他們也是凡人而非超人,但卻非常坦然地接受自己的脆弱,而這正是讓他們能夠做出那些完全出乎意料之事的原因——對極限運動者來說,脆弱性可以「成為一種力量。」當人類突破生死一線的恐懼時,能望見血肉之軀的無盡可能。

極限運動者的加入,使得這部作品不僅展現了身體的極限,也探索了人類如何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找到精神上的平靜,哈希德說道,「當你讓肉身面對極限的時候,平靜和寧靜便隨之而來。」最初參與《無涯之軀》演出的高空走繩者納森・保林(Nathan Paulin)在作品中的旁白中提到:「為了在這根細長的移動鋼絲上保持平衡,我需要百分之百集中注意力在發生的一切事物上,無論是我的身體還是周圍的一切,這樣我才能更強烈地感受到每一個細節。」在高空走鋼絲或攀岩的過程中,每一位表演者的身體都是如此脆弱,他們需要對自己、對夥伴,甚至對自然界的力量保持極度的敏感。這種對當下的高度警覺與專注,使得表演者在極限情境中找到了平靜。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脆弱並非一種劣勢,而是一種力量。」《無涯之軀》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動作設計和音樂氛圍,將觀眾帶入一個既真實又超越現實的夢幻世界。這部作品挑戰了身體的極限,卻也在其中找到了心靈的平靜,讓每一位觀眾在驚險的張力之間,感受到人類最深層的情感和力量。

(圖片提供:2025TIFA)
(圖片提供:2025TIFA)

2025TIFA 哈希德.烏蘭登《無涯之軀》

演出時間:2025/03/28-03/30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購票連結請點此

文|黃阡卉 攝影|Pascale Cholette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FOCASA馬戲團」15週年新作!林懷民復出執導生涯首部馬戲,7層樓高夢幻帳篷搬演「幾米」繪本宇宙

「FOCASA馬戲團」15週年新作!林懷民復出執導生涯首部馬戲,7層樓高夢幻帳篷搬演「幾米」繪本宇宙

今年(2025)是FOCA馬戲團成立第十五年,團隊將團名加入「家(casa)」的溫馨感,更名為「FOCASA馬戲團」。首檔新作邀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擔任導演,聯手知名繪本作家幾米,帶來台灣第一齣馬戲帳篷定目劇《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

《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從幾米的繪本發展出角色和故事,將在臺南水交社文化園區旁的大草地上,搭建一座台灣史上最大——7層樓高、28公尺的馬戲帳篷,造型取自幾米繪本《走向春天的下午》,幾米筆下諸多繪本角色亦將現身,盲女、小丑、玩具兵將在其中倒立、翻滾、跳躍、飛翔。屆時除馬戲團演出,場外也將打造一熱鬧的「幾米樂園」,除了看演出,還可以悠遊一整個午後。

牽起馬戲 X 繪本的跨界緣分

談起這次的跨界合作是如何展開?林智偉分享,疫情時許多事務停擺,他向林懷民老師請教,「老師建議——馬戲應該是快樂的,那要不要用幾米的繪本?」原來,林懷民與幾米是幾年一見的好友,長久以來,兩人在創作上亦惺惺相惜,2003年,幾米的繪本《幸運兒》即是獻給林懷民。

難得現身的繪本作家幾米、林懷民、FOCASA團長林智偉(由左至右)。(圖片提供:FOCASA)
難得現身的繪本作家幾米、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FOCASA團長林智偉(由左至右)。(圖片提供:FOCASA)

林懷民如此評價幾米:「他用精彩的圖文刻劃生命的殘酷和喜悅,美麗與感傷。當我們內心那個不肯長大的孩子不知如何是好,流淚哭泣的時候,他總是溫柔地安慰我們。」身為單親家庭和九二一受災戶的林智偉,也曾被《月亮忘記了》深深觸動,後來閱讀許多幾米的作品,亦驚喜發現許多和馬戲相關的元素。

而林懷民觀察,FOCASA擁有很廣的觀眾群,「前年在台南演出,搭一個帳篷,8萬人;去年在台中的圓滿劇場戶外演出,一個週末,8千人,告訴我們——有這麼多的民眾得到這個快樂,社會有這個需要,應該要歡樂、應該開心。」覺得幾米的題材恰恰有如此的發揮潛力,他撥通了幾米的電話,幾米亦慷慨授權所有繪本使用。林懷民坦言,相比自己過往的作品多有「作者論」,「這次就是服務那8萬、8千人,是很繽紛的一部作品。」

2023年FOCASA馬戲藝術節,吸引8萬人參與。(圖片提供:FOCASA)
2023年FOCASA馬戲藝術節,吸引8萬人參與。(圖片提供:FOCASA)

因以「馬戲特技」講故事有難度,《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並不設定講述單一故事,編排時,林懷民在客廳攤滿幾米至今的60逾本繪本創作,從中提煉角色、造型等多樣元素,最後從其書中文字「獻給勇敢長大的孩子」找到方向,以「一個少年的成長」為主題串聯全劇。

於是,幾米筆下最受歡迎的角色:盲女、小鼓手、玩具兵、抱著魚缸四處巡遊的先生、《向左走,向右走》中相遇不相見的男女都將現身,演繹夢想、被霸凌、反抗、學習等多樣主題,幾米精美的繪圖和文字亦將被投影到舞台背幕,建構一個奇幻世界。

《地下鐵》盲女,由張霈淳演出。(圖片提供:FOCASA)
《地下鐵》盲女,由張霈淳演出。(圖片提供:FOCASA)

談起初次導演馬戲,林懷民分享和過往的舞蹈經驗有許多不同,「馬戲有危險性、講求配合度,最難編的就在這,舞者就兩隻手兩隻腳,他們是四隻手四隻腳,手也是腳、腳也是手——我每天在看很年輕舞者非常聚精會神地做動作,是很感動的事情。」排練過程中,FOCASA團員的身手、獨輪車、踩大球同時拋接幾個小球的小丑、三四人高的高蹻「玩具兵」、離地八公尺的走繩人,常常讓他看得目瞪口呆,屏息緊張,原本該記筆記,卻忍不住就為團員拍手、喝采。

送給(不只是)馬戲少年的祝福

林懷民從雲門舞集退休已近5年,分享如今首肯重出江湖,都是衝著這群堅忍奮鬥的馬戲少年。FOCASA草創時,沒有排練場,團員打游擊排練,常常在公園排到熄燈。林懷民得知他們的窘境,豪氣出借雲門下班後的排練室,一借就是一年。

林懷民表示:「看著這群少年不顧一切的拚搏,我感動而敬佩,因為我也從零開始創辦雲門,我瞭解那條路的艱辛和挫折。智偉和他的伙伴比我勇敢,比當年的我做得好。FOCASA15歲,我創作這個作品當作生日禮物,希望他們長得更壯,翻得更快樂。」

創團15年來,如今FOCASA已成長至擁有40位全職員工。(圖片提供:FOCASA)
創團15年來,如今FOCASA已成長至擁有40位全職員工。(圖片提供:FOCASA)

林智偉表示:「FOCASA為什麼肩上有滿滿使命感?是林懷民老師給了我這份勇氣。」林智偉與創始團員陳冠廷、羅元陽、趙偉辰、郭璟德、林敏雄,回顧起江湖歲月,說當年不覺得苦,因為一心想為特技藝術家爭得舞台,建立尊嚴,大家手抓得緊緊的,一起大步往前,沒時間想更多。創團隔年,在中山堂發表《初衣十舞》,喜獲赴法國外亞維儂的演出資格;但團員們都是未滿20歲的學生,沒資金付旅費。林智偉拜訪了十幾位長輩借錢。如今FOCASA擁有40位全職員工,14年來,他們在26個國家,包括亞維農、愛丁堡一百多個城市,接受觀眾歡呼。

2021年,FOCASA在台南市文化局支持下,在水交社文化園區設立馬戲訓練基地,展開三年進駐計畫,並把馬戲藝術推廣到嘉義、高雄、屏東等地。2023年春天,水交社舉辦FOCASA馬戲藝術節,那座台灣史上最大馬戲帳篷吸引8萬人參與,空前盛大。今年的幾米帳篷則將更具規模,座席1,200位。

繼2023年FOCASA馬戲藝術節,今年FOCASA期盼再度讓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充滿馬戲帶來的歡樂。(圖片提供:FOCASA)
繼2023年FOCASA馬戲藝術節,今年FOCASA期盼再度讓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充滿馬戲帶來的歡樂。(圖片提供:FOCASA)

本劇將從3月28日至4月20日為期一個月演出。林懷民強調,《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沒有偉大論述,沒有令人納悶的創意,「希望這齣熱鬧繽紛的演出會讓每一位觀眾看得開心,笑嘻嘻地走出馬戲帳篷。」當然同時,也領略台灣馬戲人愈加茁壯的才華與能量。

《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

演出地點:臺南水交社文化園區
演出時間:3/28~4/20
售票連結:https://tropicalangels.pse.is/teasernews

文字整理|李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