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群文物修復師身上,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職人。」- 廖慶松
歷經5年前期籌備、4個月不間斷的紀實拍攝,《我在故宮修文物》走進古老的宮牆,揭秘中國頂級文物的修復技術。本片透過青銅器、鐘錶、陶瓷、木器、漆器、百寶鑲嵌和織綉等諸多宮廷珍寶修復過程的技藝傳承,展現了文物背後修復師們與時間比畫搏鬥的匠人生活以及師徒情誼。
▶中國匠人到你家!觀賞次數超過1億「我在故宮修文物」等7部視頻直送!
節錄《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書籍推薦序─廖慶松
修文物也是修行,做任何事都一樣。就像我剪片,剪到最後其實是片子在考驗我能完美到什麼程度、把自己磨練到什麼境界,磨練得愈精深,愈能把片子看清楚。所以,片子剪得好壞,事關剪接它的人的所有狀態;而修復師修文物,也在修人品,修到最後變成他身體的一部分,包括他交付在上面的專注、敬業和堅持。
專注在當下
我在這群文物修復師身上,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職人。他們從年輕時就進故宮做修復工作,薪水不高,工時也長,幾十年如一日;他們在磨練的過程中學會放下自我,沒有一直想著「我」要如何、「我」要得到什麼,只是專心做好眼前的事。如果要為他們的故事下一個註解,我想「專注」是所有動力的開始、最重要的起步動作。台灣也有很多像這樣的職人,專注在當下,透過心與手的磨練,透過性格上、動作上的相似,到最後就會達到和他們一樣的狀態,而這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
故宮文物修復師
鐘錶組/王津
身為故宮第三代宮廷鐘錶修復師,近40年的工作生涯,帶給王津一種精神上的超然體悟。相較於注重物質層面的收藏家,寡言沈默的王津更專注於工藝本身,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不逢迎亦不自失——樸素脫俗,始終如一。「別人知不知道誰修的無所謂。可能一輩子就這一次。」
銅器組/王有亮
故宮銅器室的元老級銅器修復師,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自19歲進入故宮銅器室工作,至今已有34年。「我修過的文物,我都喜愛。你必須得喜愛,要不喜愛,你就對它不珍惜,幹出的活也不會太漂亮。」
綜合工藝組 / 陳楊
屬於年輕世代的修復師的陳陽,與一般年輕女孩不同,總是素淨地坐在紡織機前。紡織工藝講求極致的細心與耐心,而被譽為千年不壞藝術織品的「緙絲」,是陳陽最常接觸的修復工藝品。忘我敬業的工作態度,讓毫無粉飾的她在工作崗位上顯得格外耀眼。
裱畫組/楊澤華
樂觀開朗的楊師傅,在故宮裱畫室已36年,承修復過著名《清明上河圖》《五牛圖》的老師傅,其他經手的書畫亦不在少數。除了嚴謹的修復工作之外,楊師傅常常隨手拿起吉他一邊彈唱、一邊欣賞自己雙手修復的文物,展現閒情雅致的生活態度。
木器組/史連倉
由於父親就是故宮木器室的修復師,史師傅從小就是在故宮長大的「宮二代」,在父親退休後,自小耳濡目染的他接了父親的班,在故宮木器室一待就是37年。他的修復人生,除了與文物的貼身接觸,還有一份割捨不了的故宮情。
宮牆外的世界斗轉星移,宮牆內的他們卻要用幾年的時間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宮廷鐘表上千個零件要嚴絲合縫;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銅器要拼接完整⋯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來詮釋「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擇一事,終一生」的牢固信仰。
via / 前景娛樂
加入LaVie行動家LINE官方帳號!接收全球第一手設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