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定因為有所不滿,有所欠缺,所以才會去收藏。」訪談末了,徐浩軒默默吐出這句話,畫龍點睛似地,替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主題寫下註記。
藝術品收藏,像造訪深奧的龍宮,一扇門開了後面還有另一扇。徐浩軒和團隊拿著鏡頭,走遍台、港、中、日、星、義、英等國共10座城市,拜訪藏家、畫廊和藝博會,完成今年春天讓藝術界津津樂道的片子《一個人的收藏》。特別是知名音樂人兼藏家姚謙出任本片的監製,提點受訪名單和協助牽線,更加深專業可看度。
一位收藏者的心靈旅行
「這部片的特色,是從藏家的角度出發。藏家其實和我們最接近,他有自己的工作,但為何選擇藝術作為興趣?觀眾有沒有可能從其中一位的理由產生共鳴,進而也開始接近藝術?」
為了討論收藏,拍攝前期他走上街頭收集一般人對這件事的疑問,然後替他們對受訪人提出。最後統整出一段,幾乎每位收藏者都走過的心路歷程,並用七個概念貫穿全片。首先是「追求」,雖然物質豐足,但心靈匱乏,讓人渴望從藝術獲得更多。於是向業內資深的「先行者」請教,繼而持續「摸索」,甚至「向西」飛往其它地方開闊眼界;如他們特別造訪義大利托斯卡尼地區,了解北京常青畫廊和在地艾瑪酒莊(Castello di Ama)的長期合作,是每年引進一位藝術家進駐,留下永久裝置,再次豐富這座二戰時被破壞的百年文藝復興古鎮。
就算坐擁大批珍品,內心還是需要別人的「認同」。於是畫面轉向日本的宮津大輔,當年還是普通工薪族時,為購買草間彌生的作品,花費近一年的薪水,家人都深覺不可思議。但唯有自己清楚為何而收,有主見地「定義」,才能持續往下走,最後遇見心靈相通的「知音」。片尾深入藏家施俊兆的招待所,不少人終於一探傳說中藏家的寶庫而大感驚奇,徐浩軒卻看到施俊兆因為收藏和創作者成為朋友,進一步與同樣心愛藝術的姚謙熟識,像人生又走出一條風光明媚的道路般,充滿喜悅。
然而,徐浩軒不諱言,由於並非擬好計劃再拍攝,而且受訪名單多為姚謙給定,雖然理出收藏的心路歷程,內容卻過於跳躍,頗似姚謙自身的藝術心智圖。不少人也對聚焦中國感到疑慮,他表示,初衷就是鎖定整個亞洲當代藝術的收藏,以中國為主軸實無可避免。「片中七位藏家,有兩個就是台灣人,並不算少,真正缺席的是台灣藝術家,當初也有訪問台灣藝術家,但剪輯時怎樣都放不進來。當台灣不在亞洲主流的當代藝術市場裡,台灣創作者在意的,腦袋想的,也會和那市場裡的人不太相同。」他沉思後說。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談到台灣當代藝術圈,其實和目前亞洲的核心有一段距離。
再深奧的事都有趣味的一面
本身並非藝術背景,卻在姚謙的邀請下擔任導演,意外走了一趟藝術的奇幻之旅,彰顯出徐浩軒膽大心細的特質。「你敢找我,我就沒理由拒絕。」但背後還是基於對拍片的著迷。大學主修經濟系,卻在觀賞岩井俊二的電影後深深觸動,一腳踏入影像的宇宙。替陳懷恩作過「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中,《逍遙遊》和《如歌的行板》的編劇和副導,又協助侯季然完成民歌紀錄片《四十年》,而後才有機會接拍《一個人的收藏》。他笑稱自己不會「交陪」(台語),不擅作製片,卻懂如何把複雜的事說得有趣。例如藝術收藏,又例如他最近剛接下,替科技部拍攝台灣過去一世紀經濟轉型的影片。也許因為回到「經濟」的本行,更多出幾分自信,「台灣現在處於不知道未來怎麼辦的狀態。當你不曉得怎麼往下走,就要多回頭看看歷史啊。」他笑著說,臉上寫滿對影像創作的誠摯熱愛。
Info│徐浩軒
大學時主修經濟,並在電影社累積對影像的知識。曾擔任《一夜台北》的製片助理,劉金標《我的環台夢》一書的專任攝影,後參與島嶼寫作系列《逍遙遊》、《如歌的行板》製作工作。2017年受姚謙邀約,完成《一個人的收藏》紀錄片。
Text / 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 / 牽猴子整合行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