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夜市旁偌大的「皮蛋豆腐」佇在那,這幢造型奇特的施工中建物,是未來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原本該是讓眾人伸長脖子期待的表演新據點,如今卻成了令人頭疼的標記。因營造商倒閉而停工了大半年,每每登上新聞版面幾乎都是關於重新招標的困局,不時還有「恐成爛尾樓」這樣嚇人的說法。
於是乎,初次聽聞北藝中心「藝術擴散:藝術家來敲門」這個計畫,我立即聯想到的是那種流動的小攤商——在攢夠了錢開店面之前,只好先在街頭奔走打游擊,首先總得要營生吧,再積極一點想,也可以累積買賣經驗、發掘潛在客戶等等。
做為一個暫時沒有場館可營運的藝術中心,北藝中心推出了這麼一個把表演外送到有小朋友的家庭的免費活動,似乎也是個可以想見的「辦法」。直到我有機會跟著「藝術擴散」團隊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穿街走巷、踏進十多個家庭的客廳,這才有了不僅如此的發現。
為了搭配家庭空間,「藝術擴散」的所有演出,走的都是小巧可口的路線,此外也特別針對0到12歲的兒童做了分齡設計:是音樂家也是爸爸的大提琴家呂超倫與拉丁吉他手彭書禹,搭配專業的幼兒音樂老師,端出了0-3歲的寶寶也能享受的《遊唱寶貝×Music Together》音樂派對;《阿卡貝拉Do Re Mi》期待讓4-6歲的孩子,體驗不用樂器也能創造各種聲音可能的奇妙人聲;飛人集社的《箱The Box》,用一個簡單的小人偶和許多藏著神秘驚喜的小箱子,帶7-9歲的小朋友遊歷想像;更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參與《我的超能力養成計畫》,跟著前太陽劇團表演者、擅長馬戲的陳星合,現學現賣厲害的拋球把戲。
這項活動吸引了超過600個家庭報名,整個夏天共舉辦了64個場次,並在獲選家庭的熱情邀呼下,總計接觸到逾350個家庭。報名的理由有各型各款,心願並不宏大,但都十分可愛。大人們希望孩子多接觸藝術,除了被音樂教室廣告詞灌輸了多年的信仰「不會變壞」,也有「想讓對街頭藝人有夢想的孩子獲得啟蒙」、「從小愛哼唱但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不敢開口,希望他能重拾音樂的美好」等溫馨的祈願,這裡頭,有曾經做過吉他夢的爸爸、在婚後犧牲了舞蹈興趣的媽媽、行動不方便無法和孫女一塊進劇場享受表演的阿嬤;也有爺爺擬稿、奶奶打字、媽媽上傳網路,如此全家接力完成報名的。
跟著藝術家們四處敲門,我在這系列活動的現場,遭遇了從業以來難度最高的受訪者。小小孩們哪管你拋出什麼問話,多半不是咿咿呀呀,就是顧左右而言他。然而就算無法用言語順利的表達,神情和動作是騙不了人的。初遇的當下、從門縫裡探出頭來的時候,不一定總是滿心期待,有的會害羞地躲起來,甚至因為家裡頭一下子擠進了這麼多陌生人而感到不適。可隨著演出的進行,總能在某個時分、被什麼給勾動了般綻開笑臉,那是與藝術相遇的表情,就算只是換得他們這一瞬間的身心愉悅,也就很值得了。
令人難忘的畫面還有,藝術家們和工作人員扛著道具箱或樂器、賣力登爬公寓樓梯的樣子。在這樣主動拉近距離的「藝術擴散」行動當中,藝術家以及輪班上陣的北藝中心人員,得以用超親密的距離看見目標對象的需求和面貌,同時也在密集的演出場次當中,跟這些小小觀眾們學到了不少。在這樣真實相對的場合當中,觀眾,不再只是台下黑壓壓一片的集合名詞。
每一場「藝術擴散」的演出開始之前,北藝中心的代表人物「圓圓」,都會打開他提來的箱子,先為大家講述一段TPAC星球的故事(TPAC為北藝中心的縮寫)。箱子一開,卡通模樣的「皮蛋豆腐」躍然眼前,準備為小朋友們展開接觸藝術的第一哩路。那點醒了我,一個藝術場館不只是具象的外在建築,它還可以縮在小箱子裡,或變身成任何東西,拎著到處去。
Text / 洪瑞薇
Photo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本文由Qbo藝文頻道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