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台北白晝之夜X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閱讀就是藝術!

2017台北白晝之夜 X 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閱讀就是藝術 !

致力於推廣閱讀教育的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為延續【2016微型圖書館活動】推動閱讀的影響力,2017年透過參與【台北白晝之夜】和舉辦【頁讀車輪餅活動】,與更多閱讀名人合作,跨界串連閱讀、設計、藝術、小吃等,邀請民眾來參與一場「閱讀X小吃」行動藝術,希望大家都能戀上閱讀的美好滋味!

 

近100組跨國展演齊聚公館,號召20萬人夜探城市美術館

源於法國巴黎的「Nuit Blanche 白晝之夜」是全球的夜間城市藝術祭。「白晝之夜」根基於「都市創新」及「公共空間設計」兩大核心概念,為市民提供親近藝術及城市的場域。其三大特色:「跨夜舉辦」、「免費參加」及「公民參與」,透過多樣化的藝術作品及演出安排,讓人自然接觸藝術!

 

今年,白晝之夜選定10月7日在人文薈萃的公館舉行,橫跨台灣大學-溫羅汀區域-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活動內容涵納劇場、馬戲、舞蹈、音樂、行為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近百組國內外藝術家及創作者的精彩展演,眾多書店、博物館群也將延長營業,串接起歷史遺產、文化商圈與自然地景,在城市中塑造獨特的藝文交流共享環境,透過藝術轉化都市空間,讓整個台北市化身一夜限定的大型美術館!

 

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用閱讀點亮夜色!

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今年首度參與白晝之夜,執行長馬銘嬭表示:「我們一直嘗試推廣閱讀,如果有一個非傳統、有趣的方式,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閱讀的重要性,為什麼不去參與其中?」因著這樣的信念,以「閱讀就是藝術」為號召,與白晝之夜合作促成「星空論壇」與「白晝閱光藝文聚落」等奇特場域的誕生!

 

「星空論壇」於當晚10點後在台北白晝之夜的主展場「椰林大舞台」,迎來台法跨界重量級講者的精彩對談!由文化人張鐵志與法國在台協會文化處長 Nicolas Bauquet,和策展人胡朝聖與京都國際攝影展《KYOTO GRAPHIE》的共同創辦人暨策展人Lucille Reyboz,一同探討不同地域中的城市如何累積城市精神涵養,以及法日台三國的空間經驗與文化底蘊。

 

獨具特色的「白晝閱光藝文聚落」位於辛亥、汀州路口的替代役中心廣場。有詩人夏夏的新書發表及徵文投影作品,將嚴選的代表詩文投影在高聳的建築牆面,讓筆下的情感躍出紙外,走入群眾深刻對話。獨立出版聯盟當晚則將號召眾獨立出版社與haveAnice選物店跨界結合,開設「藝文閱光小夜市」,以失眠、自由、狂歡、鬼魅、誘惑…..等8種白晝之夜選書,再搭配一夜限定選物商品,打造奇幻浪漫的深夜閱讀探險。

 

舌尖上的微閱讀,頁讀車輪餅打造5感閱讀

繼2016年「微型圖書館活動」喊出迷你閱讀的概念,大受歡迎。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2017年的閱讀計畫重頭戲:「頁讀車輪餅」也在白晝之夜當晚揭開序幕!由設計師王艾莉領軍,邀請李惠貞、李明璁、吳東龍、馮宇、郝廣才五位閱讀名人跨界合作,搭配香色Xiang Se的創意料理,串連閱讀、設計、小吃和在地獨立書店,藉由說書人的引導、設計師的創意,結合小吃改造和趣味互動,碰撞出奇特、有趣的閱讀形式。

 

王艾莉闡述了自己運用「策展」思維去設計車輪餅內餡的點子:「現代人很多時候不知道要怎麼消化一本書,在說書人帶領之下,將腦海裡的想法或情緒轉化成菜單,我們會用這些感想進行一些互動,透過全台灣不同地區的食材,如三星蔥、芋泥、紅豆等等,具象化後依序裝在車輪餅的內餡盒中,試圖傳達出閱讀有高有低的層次情境。」這一口集結萬千滋味的車輪餅,配合白晝之夜時間限量發放五百顆,之後預計在溫羅汀社區舉辦數場「頁讀說書」以及「攤車快閃」活動,讓更多人可以參與這一場「閱讀X小吃」的行動藝術,進而戀上閱讀的美好滋味!

 

2017台北白晝之夜

時間│10/7(六)18:00~10/8(日)06:00

活動動線│國立臺灣大學─羅斯福路─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17頁讀車輪餅-舌尖上的微閱讀

  • 白晝之夜限定場

時間∣10/7(六)18:00~00:23
地點∣台北市替代役中心

說書人│李惠貞、李明璁、吳東龍

 

  • 10/14~11/5週末加開場

時間│10/14(六)~11/5(日)

活動地點│伊聖詩私房書櫃─紀州庵文學森林─台電大樓─公共冊所─小器食堂溫洲店

說書人│李惠貞、李明璁、吳東龍、馮宇、郝廣才

 

活動專頁:https://goo.gl/UFALj6

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FB:https://www.facebook.com/kindom.ys/

 

via/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Photo/衍序規劃設計、王艾莉設計、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1989年開館的「橫濱美術館」,於2021年3月休館,歷經3年多的大規模整修後,2024年開放部分空間,也終於在今(2025)年2月8日全面重新開幕。

由日本建築巨匠丹下健三設計的橫濱美術館,擁有氣勢滂礡的對稱性外觀,且不論是在外牆或是館內,也可見圓形與方形的設計元素;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則是使用大量御影石(花崗岩的一種)打造,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グランドギャラリー)」空間。

「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

丹下健三在設計時,希望美術館不單單是欣賞藝術的場域,也是能促進市民交流與文化活動的中心。他認為,比起單純的展覽室,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比如讓人們在欣賞作品前駐足,或在展覽室之間移動時稍作停留的地方。因此,像Grand Gallery這般開放、自由的大空間,便是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石材的色彩與家具相輝映

而在這次的整修中,以Grand Gallery為中心的自由使用區域,也變得更加開放。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並翻新玻璃天花板,以及設置可開關的百葉窗,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根據不同場景變化的模組化家具

進入館內可見的「まるまるラウンジ(Marumaru Lounge)」(まる為日文中的圓形之意),擁有各式尺寸、可以根據不同場景組合變化的模組化家具,不論是獨自前來或與朋友同行,都能在此找到合適的休憩空間。而在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館內哺乳室也增設至3間,並新增沖泡奶粉的設備,讓親子來訪者能夠更安心舒適地度過美術館時光。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重新規劃指標系統

另外還有其他改造項目,包含:新增了兩處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8、Gallery 9,其中,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重新翻新的美術館商店與咖啡廳,也變得更加舒適;Grand Gallery內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讓空間更具開放感;美術館外也將設置桌椅,人們在這裡能感受海風,優閒享受美術館的氛圍;攜手設計師菊地敦己重新規劃的館內指標系統,也更為清晰易懂。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資料來源|橫濱美術館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