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 當代藝術館、Tate Britain、The British Library、The British Museum
籌備近四年,號稱是亞洲首檔以LGBTQ為主題的官方當代藝術大展《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終於在九月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在國內近年同志議題浮於檯面,正式與法律和社會秩序相碰撞並爭取權利,卻又因而顯得剛猛激烈的情況下,提供另一片柔軟的透視鏡,於彩虹之外,綻現更多數不清的美好漸層色。
你正見識到5,000年來性壓抑的結果。
—李安《囍宴》
一男一女的畫作並置在直面入口的牆上。男的皮膚黝黑,著黃衫,頭髮向上微翹,一副氣宇軒昂的樣子;女孩則素衣紅裙,薄髮如瓜皮貼著臉蛋,淡淡望向畫框之外。兩人的共同點是,都非常年輕。
這種線條剛硬,用色如野獸派大膽的風格,實難以錯認。這是席德進的作品。與世間揮別三十餘年的他,筆下鄉土風光依舊深植人心。但席在台灣美術史上的意義不只是溫情刻畫島國的美景。其最具標誌性的〈紅衣少年〉,在社會風氣嚴峻的年代,乘載了一段不見天光的故事。「肖像畫的精神所在,是在探索對象的心靈,呈現對象的內心深層秘密。」他曾言。當年近40歲的席德進,遇見20歲的莊佳村,一見傾心,邀莊為肖像模特兒。兩人無親無故,亦非同業競爭對手,除卻一位長輩對後生的「看重」之外,檯面上難再有瓜葛。直到席過世後一年,《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一書出版,世人才得以藉由其信件,看透這位藝術家掩藏一輩子的感情世界。
席德進被視為台灣歷史上最早的同性戀名人之一。比他早一點出國留學的顧福生,畫作中也經常出現高挑但蒼白憂鬱的男子,他們在仿若夢境的畫布裡自由了,翻騰翱翔,臉上的表情卻一派模糊。當時是1960年代,台灣忙著經濟起飛,整個社會都挺身向上,而那些不能說的事就成暗流,往下匯聚在陰影處,一流就超過半世紀。其間透過文學、戲劇、電影偶爾浮出地表,又或者間歇因社會事件佔去新聞版面一角。但直到近幾年,這股潮水才真正來到沒有遮蔽的地方,眾人不再也無法再忽視它。它流過法律的疆界,如今登堂進入美術館,像一面鏡子,反射出和異性戀世界如此相同又不同的日常。
展現非主流性向者的多元日常
「我希望展覽呈現多樣性的氛圍,亦即在LGBTQ的社群裡,各種多元的日常事物。」《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的策展人胡朝聖指出。這場由當代藝術館和香港驕陽基金會合作的大展,邀請橫跨台、港、中、星等地、多達22組藝術家共襄盛舉。從一入門席德進和顧福生等人的畫作開始,將過去隱藏在各種主題下的性少數議題置於聚光燈前,延伸討論該社群在身體、情感、社會、媒體等各環節的多重面貌。包括侯俊明替13位男同志繪製輪廓圖的〈男洞〉;中國藝術家西亞蝶透過剪紙,表達傳統與自我認同之間衝突的三系列〈門〉、〈車〉、〈樂〉;影像創作者曾吳以自擬的「秋瑾」故事,再演繹大時代中小兒女的私情;以及王俊傑呼應法斯賓達電影《霧港水手》的場景,虛構一段愛慾交織的震撼暴力場面。
「整個策展像做田野調查,慢慢收集分類,然後發現(這些作品)最多是表達情感和慾望,我就在思考為什麼。」胡朝聖說,「你會發現,社會單一的價值觀中,異性戀可以在街上牽手擁抱,非異性戀者卻不被允許表現自我。最基本的情感表達權都沒有時,更遑論其它的事情。」
此外,他也刻意放入蘇匯宇的〈虐犬〉,影像直接隱射過去景美發生的一起命案,如何因主角的同志身份,被媒體刻意獵奇化。「如果一對男女打殺,大家會針對行為本身去討論。可是今天若是兩個男的或兩個女的,全部就一面倒聚焦在同志身分上。」大眾傳播帶起的風向難被少數人撼動,香港藝術家譚浩乾脆自製LGBTQ獨立刊物,表達不同於往昔主流媒體的觀點,記錄被遺忘的點滴聲音。
互相理解,讓來日更明亮
相較於關注性少數議題多年的歐美,亞洲在這方面的討論還在摸索階段,創作上即便大膽,卻又帶著東方式的含蓄。特別是早期,女性藝術家在這方面幾乎缺席,因而展覽特別搭配小型影展的播映,把更多女性創作者的聲音納進。
「理解、慈悲和包容才是化解歧異和誤解的不二法門。」幽暗的走道上,一道光打亮牆上的這段文字,安靜訴說這場展覽的初衷。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接納差異是以如此重要。就像入口處並置的兩幅席德進畫作,期待某一天,每個人不論身體裡外是什麼性別,都可以活得自信自在。
光‧合作用 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當代藝術館
即日起∼11.05
www.mocataipei.org.tw
地球的另一端 英國迎接同性戀除罪化50周年!系列藝術展登場
在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宣布同婚合法的國家之際,英國也迎來同性戀除罪化已達半世紀的里程碑。重點美術館都祭出相關展覽,慶祝得來不易的平權成果,也繼續帶動全球朝向更多元平等的未來邁進。
大英圖書館
展覽《Gay UK: Love, Law and Liberty》記錄英國爭取同志除罪化的歷程。除了能聆聽口述歷史,還有如小說家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處女作《Tipping The Velvet》的手稿,以及1957年的〈沃芬登報告〉(Wolfenden Report),裡頭建議將同志相戀除罪化,是督促法律成功改革的重要文件。www.bl.uk
泰特不列顛美術館
以19世紀LGBT族群常用以自稱的「酷兒」(Queer)一詞作為展名,《Queer British Art 1861-1967》鎖定英國同性戀除罪之前的一百年間,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面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包括David Hockney、Duncan Grant、John Singer Sargent等人的作品都有展出。www.tate.org.uk
大英博物館
以「物件」(object)為主角,展覽《Desire, love, identity exploring LGBTQ histories》從羅馬哈德良國王與他的男寵安提諾烏斯,到今天日本的變裝皇后,前後橫跨千年且遍及全球,呈現性少數族群繽紛燦爛的世界。www.britishmuseum.org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7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