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的當天,金馬獎第54屆的主視覺甫出爐,以王家衛導演作品《春光乍洩》及兒時對街頭電影投影布幔的記憶為靈感,驚艷四座。負責本次主視覺設計的方序中向我們細細地解釋,海報上線條、人物的安排及故事,而此時我們也在方序中的眼裡,看見閃閃的光芒。
這已不只是究方社單純的一件客戶案,電影對於方序中來說,更是關於夢想、關於快樂的詮釋。「這張海報我幾個月前就做好了,只是一直微調,但這些調整細微到沒有人看得出來,直到海報對外公布的前30分鐘,我才寄出最終版載點。」這樣的執著,來自於他對於電影的喜愛,「我想做出一張會被張貼的電影海報」。
曾在高中畢業時就有進入電影業的念頭,「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做剪接,你一輩子就會被關在一間小房間裡。」因前輩的開導,方序中轉往從自己在行的設計出發,以「有一天可能會碰到電影」的方向前進,誤打誤撞成為白天在設計公司實戰學習,晚上於台藝大夜間部就讀的「全職學生」。「我覺得學習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因為每一天都會期待、好奇未來會更多獲得一些什麼,所以儘管非常累,但每天在精神上都是非常飽滿興奮的。」方序中如此回憶道。
兒時生活周遭對於藝術文化的耳濡目染,進而引發創造的欲望,高中、大學便皆修習設計領域,方序中的設計之路一路上走得扎實穩健,從學校的藝術史理論累積,同時富有業界的實作經驗,成就了他的美學實力與哲學,更是說明了雜學校教育展中「不只學校教育,更從生活實踐裡學習」的核心,因此在全新策展雜學校五育專訪中,成為「美」的不二人選。
「美」在既有的五育解釋中被賦予的涵義是「一門有關於製作、感受與瞭解藝術及其有關事物的教與學。」但是方序中認為美沒有辦法被教育,「因為美的定義很主觀,而且隨著時間變化,所以我覺得反而是該教導如何『選擇』,找到每個人適合的美感。」時尚大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曾言:「時尚易逝,風格永存。(Fashion fades, Style is eternal.)」方序中便以穿搭為例,認為人人追隨時尚,但個人風格則是回歸自己,即是一種勇敢選擇、挑剔下的個人美學表現。因此,方序中也認為不能以美感批判別人,「只有使用者才能評論,假如我身穿一件不適合我的衣服,那麼我可以說它不好看,但若僅在櫥窗展示未被使用就被批評,我覺得評論的立基點不充分。」
在此邏輯之下,方序中認為若要開設以「美」為題的課程,他選擇以「觀察」、「認識」切入,「因為唯有了解、產生關連之後,才會有共感,進而有立足點判斷美醜價值。」他進而說道「很多人說設計是說服別人,可是我覺得是設計是說服自己,當自己也信服之後,對於許多質疑及問題都能有根據地回饋解答。」
多次入圍金曲獎最佳專輯包裝獎,看似平穩的設計康莊大道上,方序中當然也曾感到懷疑。「當自己認為的美和大家不同時,會擔心是自己想太多還是旁人不懂」,後來他在心境上逐漸調適,悟出「所有的設計背後都帶有『為什麼』」,方序中說道:「我不會只因為好看所以做作品,因為背後的為什麼才是不能被取代的,所以當『為什麼』成立的時候,看的人就會有感動。」
他進而解釋道「由於作品背後都有『為什麼』,所以我做的東西都無法第一眼就看完,我喜歡丟問號: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你會需要我嗎?」在創作或業主的案子上,他總是選擇不以句號作結,以「你有我可能會更好」引起業主好奇心,憑藉著「好東西不需要行銷」的信念,方序中寧願先把價值做出來,讓設計說服自己也說服業主,讓客戶相信自己、相信專業,進而顛覆主客之間的關係。
方序中接著「如果要說我的設計風格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囉嗦』。」作品中經常出現符號的他認為,符號帶有抽象的概念,讓人有更多聯想和線索,但不會立即就有答案,因而在人人心中留下不一樣的印象,「就像全面啟動的最後一幕,陀螺究竟倒地與否,在電影下映數年後仍是大家的討論話題。」「我很喜歡解釋,但我不會說我希望觀者看到什麼」方序中認為「有互動的機會,作品也會留在觀者心中比較久。」不論是被記住、被喜歡或被討厭,序中希望給觀者討論的空間,而不是定論,「也許我的風格就是沒有答案,好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故事去填滿對作品的想像」。
享受一步步完成設計的暢快與過癮,是我們在方序中身上看見對於美的詮釋與實踐。採訪最後,問及喜愛電影的他製作金馬54主視覺是否有兒時夢想達成的感覺,方序中則說道:「我沒有設定目的地,但我一直朝向某個方向。」這種瀟灑與執著並進的態度,也是他獨一無二的人生美學!
《原來五育是這個意思!》雜學校系列專訪
【雜學校專訪】不小心跑成城市探險家!用街頭路跑說「體育」故事─胡杰
【雜學校專訪】原來雜學校說的五育是這個意思!高不可攀的「德」,她是這樣說的
【雜學校專訪】崩潰下急生「智」的表現!你沒看過的眼球中央電視台主播-視網膜
【雜學校專訪】從公約數開始改變!自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身上看見「群育」的N種實踐!
Text / Diane Tang
Photo / Cooper Chang
via/雜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