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高雄市文化局人才駐市計劃的甄選,在雙十國慶連假,自創品牌《日常經典》終於圓了自己實體店的夢想。
從前年的一趟東臺灣之旅,邂逅臺灣帆布的色彩條紋,在同行友人的慫恿下,意外踏上這本以為只是一個商品設計的外太空之旅。
轉眼已兩年。
一棟房子都設計得出,到底成就一個袋包事業可以有多難?於是,品牌夢終於在離開桌上圖紙後,開始飛向所謂「文創產業」,一個陌生星球,尤其是後兩個字。
同樣是設計,過去設計建築或空間,終究是畫畫圖,就單純有設計費收入。
而在這陌生星球,每一個決定,都得燃燒一定資金。 在興奮地看著商品成型的同時,也須可能很快得面對糾結屯貨的辛酸。 過去設計人習慣以「之乎者也」的說故事方式闡述品牌理念,須在嚴峻的市場真實下,維持心臟強度,重覆說著,終究人家才能理解你所相信的真理。 然而,製造、定價、通路、行銷的多方考驗,從沒在手軟,環環都衝擊著自認自己商學院時修得最好的品牌管理與行銷課程。 在建築、景觀學系指導設計教育中也力求學生應用品牌管理邏輯,讓自以為很重要的設計決定,能更直搗使用者的痛點,也讓空間設計本身融合品牌理念的深遠傳遞。
然而,在操作自身品牌後,期許自己的所經所驗能更快成為設計學院的哈佛個案。理論模型應用得再周延,終究見真章的都是在一一接觸產業環節與上市後開始。 過去當品牌顧問,站在第三者角色,看事情總是清晰,在建議別人該怎麼做時,策略地圖總說得想當然爾。 而當商品流動漸緩,荷包日益緊縮,曾經那所謂成功的人一路走來堅持初衷的老生常談(很多一步一腳印類的節旁白都是這樣說的),一再再被挑戰。 於是,每天與消費者對話後的,考驗的都是決策的變與不變。
感謝這次駁二的補助計畫,讓我們在幾乎零支出的情況下有了第一線接觸市場的機會。 不論接下來駐市三個月的營收如何,都是珍貴的實戰課程。
幾天試營運下來,周邊提早進駐的所謂學長姐商家,都以互助心情,串門子彼此交流。 已離開的前駐市店家,也回來看看空間被後來店家搞的花樣,是經驗傳承,是語重心長,更多的是真切祝福。
雖未臻理想,但,這是個人認為一個文創園區所該提供新創業者的資源。 除了辦很多必然匯聚人潮的展、經營風險低的餐飲空間外、招募本來已成功的品牌進駐外(帶來的穩定人流,對新創店家也能受惠),園區需容許熱血新創,在置身真實市場的網絡中,有考驗,也有相互支持。 在變與不變間的關鍵決策間,才有即時試驗的機會,進而提高台灣新品牌的存活競爭力!
Text / 黃金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