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北極的人文呈現立下基調的,並不只有富蘭克林、約翰.雷、弗羅比舍等人帶來的外來文化。有透過各種物質材料,描繪如格陵蘭海岸的安馬薩利克地圖、查理二世1680年地圖集裡的薩米文化插圖等,因紐特、薩米等北極原住民文化也在歐洲和北美洲的文化裡留下足跡,因探險家將這兩個世界連結一起。這種交流到了20世紀仍持續著,北極原住民的藝術文化與全球化的文藝出版網絡產生密切的關聯,在多元的音樂世界中當然也是如此。
現今全球因紐特藝術產業的萌發,源自辛里奇.尤漢尼斯.辛克教導西格陵蘭獵人阿榮.康蓋克創作版畫的必備技巧,進而為一本有關格陵蘭傳說與歷史的書《格陵蘭傳奇》製作插圖。
全球對北極藝術的熱情,可說是從探險家帶回來的物品引起人們興趣的時候開始的。自20世紀中葉起,在各種基材上創作出的因紐特版畫,成長為全球藝術產業中舉足輕重的角色。加拿大北極群島藝術家創作的因紐特版畫,成為藝術產業的重要一支,被視為獨樹一幟的創意實體。
不少加拿大藝術家和導演享譽全國、甚至國際,並抓緊機會用包括書籍的各種媒介進行創作。為《龐納唐故事集》繪製插圖的吉曼.阿納克托尤克(Germaine Arnaktauyok),便是這麼一位知名的藝術家。她來自努納福特的村莊伊格盧利克(Igloolik),在20世紀後期和21世紀時從事藝術創作,作品主要聚焦於因紐特人的遺產、民俗與傳統,以平版印刷、蝕刻和絲網印刷的形式呈現。她的創作風格大膽鮮明,人物通常傳達出強烈的動感。《龐納唐故事集》一書收集了龐納唐這個地方的故事,這本書在非北極居民的讀者眼前,展示出因紐特族豐富的口述文化,而阿納克托尤克鮮明的風格和捕捉故事精髓的洞察力,讓內容更添深度。如同阿榮.康蓋克在19世紀創作的因紐特版畫,這些藝術作品挑戰不毛之地的北極認知,呈現出的北極是一個生活精采、文化豐富的地區,而不僅是讓人探險、運輸、資源開採的空間。
探險家所帶來的北極刊物
1818年派瑞的遠征還帶動北極刊物的出現。《北喬治亞公報》(North Georgia Gazette)的圖文,是設計來讓船員在黑暗而莫測的天候中被困在船上時,仍能完成有生產力的任務。較低階的船員通常會在冬天接受教育,這份報紙的製作也有這個目的。如前頁所討論的,派瑞的遠征成功地讓船員維持健康,並讓越冬的船上沒有失和的情事發生,因此不意外地,往後的探險旅程也模仿他的成功案例。
派瑞的實驗帶動了極地出版和印刷的綿長歷史,為後世留下了北極探險的獨特紀錄。這些紀錄包含19世紀中葉在愛德華.卑路乍(Edward Belcher)1852年的多船遠征中所出版的《北極新聞畫報》(Illustrated Arctic News),以及羅伯特.法爾肯.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和歐內斯特.沙克爾頓(Ernest Shackleton)南極遠征中產出的《南極時報》和《南極之書》(The Antarctic Book)。由英國皇家海軍「協助號」(HMS Assistance)帶領,尚有「堅決號」(HMS Resolute)和汽船「先驅號」(Pioneer)同行,卑路乍的遠征是旅途多桀,其領導能力不佳也連累了旅程,但是這份報刊在冬季時卻成了船員和官員的連結。右頁重製的插圖是取自一份摹本,在返英的途中出版,反映出倫敦大眾對於北極與搜尋富蘭克林失蹤船員的相關資訊,永遠無法滿足;而早期海軍遠征引發的北極熱潮,顯然非常持久。
然而,極地的出版刊物不只是為了要團結船員或是娛樂倫敦的讀者而已,雖然這也確實是很重要的功能。沙克爾頓從1908到1909年的南極遠征,便在「獵人號」(Nimrod)上安置了大型印刷機,用來出版《南極光》(Aurora Australis)這本書,不僅可以娛樂船員、幫助他們度過冬季,也能夠用來支持英國對南極的主權宣示。歷史上,書籍標題頁所列的出版地,就被用來宣示殖民地的主權,好比英國在18世紀征服魁北克時,把印刷機交給魁北克一樣。因此,沙克爾頓的《南極光》寫到「出版於英國南極遠征的冬季」,便是用來宣示對南極主權的一種方式。這個沒有人跡、僅有一些耐寒動植物居住的險惡環境,現在成了非常英式的殖民地。極地刊物變成一種用來表示對這些嚴苛環境之掌控權的重要機制,也能用來發展技能、保持船員健康。
記錄北極人類足跡的藝術家
探險家、資源的開採、惡劣的環境、極端的溫度等主流的北極故事,可能會掩蓋一個簡單卻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北極是個有人居住的空間。這點也反映在充滿駐居點、基礎建設和全年人類活動足跡的地景中。
今日的格陵蘭、北極群島、阿拉斯加和隸屬歐洲國家的北極領地,仍有些原住民季節性駐居地,是歷史悠久,文化和意義強烈的遺跡;有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如努納福特便是當代加拿大北極政治的主要中心;有些在衝突下形塑而成,如遠程預警雷達網上的美軍基地圖勒;還有很多則是在因紐特人和西方團體工作所在的資源開採產業周圍聚集而成。
政治、衝突、商業與文化,都在這些地方留下自己的獨特足跡,但也有一些較小、較私密的人類足跡,在這片冰天雪地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作家兼藝術家的南西.坎貝爾(Nancy Campbell)花了多年時間研究、詮釋北極,其作品便是把焦點放在這些私人的人為足跡,近日的藝術作品〈晾衣繩〉(Itoqqippoq〔格陵蘭語曬衣繩之意〕, 2014)便是一例。這本書是以一系列的照片架構而成,照片主體為掛在西格陵蘭伊盧利薩特(Ilulissat)的一條結凍的晾衣繩。根據作者,「洗好的衣物會留在外面凍乾一整個冬季,但當這些衣物在風中飛舞,便是春天的象徵。」
〈晾衣繩〉是人類的足跡,也是一條懸掛冰雪之上的繩子。它呈現了人類生活在北極造成的小規模個人影響,也傳達了人類與北極四季循環之間的動態關係。因此,在北極,人類形成的小習慣以及這些習慣隨著四季產生的變化,都提醒了我們,縱使我們試圖掌控、剝削、支配自然環境,人類依舊是這季節循環的一部分,可以與之和諧相處。
本文出自La Vie出版《冰層裡的航線:探險家與掠奪者的千年北極史詩》,更多關於你所不知道的北極都在《冰層裡的航線:探險家與掠奪者的千年北極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