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剛結束的教育界年度盛事「雜學校」你參與了嗎?說是教育界年度盛事,似乎將事情變得太過慎重嚴謹,光是「雜學校」三個字,你就應該說他是一場全台灣對學習有熱血的人所辦的一場展覽。
在開場前的幾天,濕淋淋的台北讓一切顯得格外狼狽,忽晴忽雨的天氣、上上下下的工班車、華山文創園區前後左右列著的支架及看板、展場內冷得令人發抖的空調,這些令人感到掃興的事物,卻沒澆熄一班人的熱情。跟著從進場到開幕,我彷彿看見了兩週前專訪中,雜學校的「校長」蘇仰志-阿志和2016、2017雜學校策展人李佳穎-Rita以及背後一群夥伴的熱力延燒。
專訪時正值雜學校被許多人關注之時,理當趁著那時持續趕出文章的我想著文章的脈絡架構,卻始終寫不下手,聽著錄音檔中的對話,才知道因為介紹雜學校的報導已經太多,但今年的結果卻尚未出爐,如果要將雜學校更具體地說明,那麼2017年的雜學校,也應該完整地放進這個專訪之中,在展覽之後。
雜學,如何雜?
雜學校創辦人兼任「校長」蘇仰志(以下稱阿志)與雜學校策展人李佳穎(以下稱Rita),在這兩年間,將人人認為充滿補習班的教育展,變成創新教育的樂土。「補習班」三個字代表的不見得是壞事,只是以往沒有更瘋狂的方式讓學習變得有趣,也因此讓補習班揹上了萬惡的罪名。
雜學校,從2015年開始的前身「不太乖教育節」開始,充滿瘋狂、熱度、無底線的展場形式第一次讓大家覺得「學習」不嚴肅;到了2016雜學校的出現,更因為一個「雜」字,宣告了這個展覽的與眾不同。走到了雜學校的第二年,我將自己擔心雜學校之後將流於形式或框架的狀況提出,阿志與Rita倒是不太擔心,因不只是教育展,如同所有被認識的事物一樣,「雜學校」始終需要被定義。
但不願只被教育展三個字框住,他們開始極盡所能地長出一個沒有包袱的「創意」,因此他們團隊內有著堅定的配比,是需要透過「徵選」的方式讓來參與的單位都是很有趣且多元的,絕對歡迎創新、有趣,但也不全面否定成熟發展的教育單位或是創新教育組織,團隊更不怕「以下犯上」,只要覺得值得被選中的,團隊中的每個成員,即使要冒險跟「校長」爭辯也在所不惜,當然,這個特別的校長更是絕對歡迎大家的「冒犯」,也正因如此,讓他們對於自己一手養出來的雜學校有著滿滿的信心與熱愛。
此次的雜學校,大規模地將華山文創園區包下,是一件令人相當緊張的事情,每一個展區的大空間中要如何完整展示、規劃的內容要如何深入淺出地吸引人們感興趣,尤其是最重要的參展區域中,以五育為主,看來很硬的主題……而這一切,雜學校不怕溝通也不擔心將內容好好地做深,也因此吸引來同樣對自己所作深信不疑的人們。當大家一起想要做好一件事時,雜學校堅持的基本精神不變,對阿志而言,「雜」是各種領域的表現,而教育也是,更是生根在生活之中的,那有什麼好害怕的呢?做就是了!
2017的雜學校,要回顧那些曾經
在今年的雜學校展場中,以五育為主的展區,自然百花齊放地出現許多精彩的攤位,但當中更有趣的主題館,以:「我回來了」的概念打造了你我都曾經經歷過的「學習環境」。從一大早的聽校長訓話開始,進入與「美感教科書」合作打造的教室中,那些你曾經看過的課本、筆記本、書桌、還有上頭滿滿的塗鴉,都令人會心一笑;而學習環境其實包含了上課自然也有下課及回家後的時光,雜學校不僅拉出了福利社、球場、更做出了許多學生心中又愛又恨的「補習班」,讓教育的過去與現在都呈現在你面前,似乎也讓許多人明白了好與不好其實都是需要實際地經歷才能體會到的。
此次雜學校募集了120個以上創新教育機構參展,在短短4天的活動期間中,以8大展館、3大國際論壇、20場國內論壇以及40個以上的工作坊,爆發出強大的吸引力,不僅有5萬以上的人次參與,更有來自新加坡、香港、中國等地的參訪團,而展覽前開始的「雜學校建校大業」也成功招募到了許多對創新教育有興趣的「學生」,能這樣的亮眼成績除了有拚了命的努力,也有團隊中彼此的信任,在開展前阿志也曾有信心地說:「雜學校如同一個有機的『新物種』,必須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才能長成的,也因為我們不受限,不過度定義自己,任何調整性都有可能發生,我相信這次的雜學校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阿志更補充道:「台灣在政治地位日漸邊緣化的角色中,其實『教育』是可以成為國際亮點的。因為台灣民主、自由、極具實驗性的冒險犯難精神,正是孕育雜學校的沃土。」期待未來能做到國家品牌輸出,典範轉移,Rita也同樣表示:「無論以什麼形式,我們都相信雜學校的未來絕對會是『有趣的』,因為台灣獨有的公民文化參與,讓原本大家印象中生硬的教育也能變得這麼有趣,那麼我們一起勇敢地將『教育』視為國家的亮點,不是很棒嗎?」
短短三天的展覽,許多人已經開始期待明年甚至開始詢問明年的「雜學校」,對此阿志與Rita異口同聲地表示:「我們也不知道,也許明年會變成流動式的也不一定?反正我們沒有框架,一切都有可能啊!」
Text/張暐
Photo/Cooper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