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瓦爾 ‧ 阿爾托獎(Alvar Aalto Medal),是僅次於普立茲克建築獎,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建築獎項之一。
創立於1967年的阿爾托獎,是以芬蘭著名的建築師阿爾瓦爾 ‧ 阿爾托的名字來命名,每隔幾年會在他的家鄉于韋斯屈萊(Jyväskylä)舉行頒獎,該獎項旨在嘉許一位創造力非凡的建築師,在建築業界有著極其出色的成就之餘,更延續了阿爾托的精神,在建築中體現可持續和人性化的設計。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也曾獲得第五屆的阿爾托獎。而這次第十三屆獲獎的建築師為該獎項有史以來的第一位中國建築師 — 張軻。
張軻,中國中生代建築師,2016年才榮獲阿卡汗建築獎(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的他,在今年更一舉獲頒阿爾托獎,無非是目前中國最火紅的建築師。張軻自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畢業後,於2001年在北京創辦了「標準營造(Standardarchitecture)」建築事務所,張軻將事務所的重點都放在公共建築上,例如古建築的修復、偏遠地區的住宅改造、文化項目,以及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上等等;在面對各種嚴苛的環境因素時,張軻也能夠巧妙地處理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利用當地能取得的建築材料來做設計,使得建築物得以融入當地的景觀。
在張軻的許多建築上,都能夠毫不懷疑地認同阿爾托獎評審團對張軻的評語:「張軻的建築中,因應了場地和功能的特殊性而量身定製,這不僅僅是適用於中國的理念和願景,更是與世上所有建築相通的。他對當地的理解都體現在建築的設計上 ,從材料到功能都保持了一致性。」
為了促進該地區的現代化、提高發展的能力,並增進人們的流動,張軻在這一片由陡漸緩的坡度上設計了一個長廊,從海拔3000公尺的觀景台沈降至海拔2971公尺的河岸;迂迴的長廊和該地的山勢相呼應,並利用當地的建材,讓長廊和這個區域融為一體,乍看之下就像是個現代化的歷史遺跡。他將所有的空間都安排在這一個長廊中,讓長廊與地形以及景觀進行對話。
而流線型的長廊,在室內空間上方也形成了許多平台,錯綜迂迴的走道型態生成了空間之間的複雜關係,將建築、走道和石牆中,產生了模糊的區隔,更能在這探索其中的串連空間;但不論處在室內或是平台的空間中,都可以欣賞到山光明媚,水色秀麗的雅魯藏布江。然而,從下方瞭望山野時,長廊則成為了這片山坡的獨特畫框,使得長廊與環境的關係有密不可分的精神性。
在寧靜胡同裡的微雜院,距離天安門廣場市中心僅一公里,也是此項目獲得了阿卡汗建築獎。在這個大雜院中,有超過十二戶人家佔據,而張軻試圖在密度如此高的胡同裡進行改造,讓在這裡生活的人們能互相共生。在大量違建的雜院中,將這裡重新設計成為公共空間;而為了加強這個社區間的關係,微雜院設計成一個大人小孩都可以前來的圖書館,在設計上強調雜院共生,以此產生了新的設計模式。
中間的庭院空間原先是一間加蓋的廚房,現在已改造成為藝術空間;還有一條能夠通往屋頂的樓梯,在那可以和庭院中間的古樹與樹葉做緊密的接觸,以此增進人們與自然間的互動,而目前這一個公共空間也將進行兒童藝術教育的計畫。
微胡同在北京大柵欄的楊梅竹斜街上,是張軻在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造實驗,目的在於探索傳統胡同受到侷限的空間中,是否能夠創造出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會住宅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在這次的實驗中,張軻更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更新並保護傳統胡同;僅三十平方公尺的微胡同裡,利用不同方形盒子的排列形成中間的庭院空間,方形盒子皆開窗面向庭院,讓進入的光線以及人們在這庭院中更加多樣活潑。在迅速發展的城市中,胡同經由張軻設計後,更能保留住人們對胡同的歷史記憶,並提供附近的街訪鄰居能前來駐足的公共空間。
※本文由上報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