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 2017台灣創意力100:年度創意人物
類目定義:文化、創意相關領域之意見領袖、個人品牌鮮明,或獲得國際文化或創意領域相關競賽大獎者。
評選標準:提出具前瞻性、建設性之行動或觀點之人物;內有具體傑出表現、獲國際競賽大獎且足以代表台灣文化創意新發展風向球的指標性意義之人物。
方序中
今年金馬獎海報一公布,影迷們驚喜地認出電影《春光乍洩》場景。而這幅獨特優雅,又巧妙地向經典電影致敬的設計,便是出自第54屆金馬獎視覺總監方序中之手。事實上,除了是究方社負責人,方序中也是三金設計常客,曾參與2014年第25屆金曲獎入圍片頭設計、2016年第51屆金鐘獎主視覺。而溫暖、富有人性的設計風格,也讓他知名度不斷攀升,成為近年台灣最火紅的設計師。除了操刀典禮視覺,近年方序中也積極投入庶民記憶保存與美學推廣。除了召集藝文界朋友共同推出《小花。門裏門外 家_寫真》攝影展,也參與 《美感教科書計畫第二季》,以藝術反饋社會。
龔大中
談起近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廣告,絕對不能錯過2015年全聯「全民經濟美學」與中元節廣告。它們不僅顛覆全聯過往形象、成功引起話題,更為老品牌找到新定位。而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龔大中,正是這些廣告的重要推手。除了全聯福利中心系列廣告,龔大中也曾操刀多喝水、遠傳電信廣告,2016年更憑遠傳電信廣告得到美國THE ONE SHOW AWARDS公共關係類獎「金鉛筆」殊榮,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台灣人。龔大中憑著對於社群的細緻觀察以及源源不絕的創意,幫助品牌打造新形象之餘,也讓台灣的廣告美學有更多元的創意表現。
何佳興
大學主修書法篆刻與當代藝術的何佳興,兼具設計師與藝術家身份,曾獲金蝶獎肯定,並於2017獲選為瑞士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目前僅四位台灣設計師獲選。他從大學時期開始熱愛「寫字」,2016年參加台灣雙年展的作品《寫字.抄經》,便直接以狂狷的草書字體在國美館牆面上創作;2016年總統就職紀念酒瓶上的題字,則將蔡英文、陳建仁的名字用細朱文篆體重構排字而成,以類似落款的方式貼印瓶身。他更獨創分岔書體,並將廟宇木刻扁形字體發揚光大;也和音樂家陳明章、編舞家鄭宗龍合作,從不同領域跨界轉譯台灣傳統民俗之美。看似沉穩卻又充滿能量的設計風格,以及傳統民俗的現代演繹,在在展現何佳興獨特的美學世界。
張匡逸、張正瑜
花蓮最南端的富里車站是個每日百人造訪的小站,2017年一舉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CADA)、「運輸及基礎建設項目」銀獎,因而備受矚目。建築師張匡逸與張正瑜共同主持的常式建築師事務所(OASIStudio)以「大地上的穀倉」為改造發想,刻意簡約車站量體,將車站融合於安適的自然地景中,更獲得評審嘉許「縱使是最小的尺度,依然能看到設計的本心」。已在宜蘭深耕近十年的常式建築,作品從鄉公所、圖書館到國小操場,不難察覺他們以建築長才為公眾服務的理想。「建築是在生活經驗裡,尋找、發現有意義及趣味的樣式。」對於張匡逸跟張正瑜來說,他們渴望作品都能如荒漠綠洲一般,為煩悶生活帶來不同的變化。
曾柏庭
身為台灣近年最受國際矚目的建築師,曾柏庭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學位後,曾在美國許多知名建築事務所擔任專案設計師,紮實的北美建築訓練是他的創作基礎。2007年回台創立Q-LAB台北事務所,與父親曾永信位於台南的「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南北連線,以強調空間結構、運用幾何設計的建築特色,成為台灣新生代建築師代表。對曾柏庭來說,「公益性」與「體驗性」是建築重要的使命,他曾操刀烏來停車場、中和國民運動中心等建築,也憑這些作品拿下美國知名建築網站平台「Architizer」的「A+ Awards」首獎肯定,並多次入圍世界建築節(WAF)最終決選,中和運動中心更被外媒評為「27座地表最酷的建築」之一。
徐譽庭
小學三年級時,徐譽庭在作文裡寫下「導演」作為人生志願,自許做一個說故事的人;她從屏風表演班的戲劇研習課程開始,一腳踏入戲劇界,之後更加入《大醫院小醫師》編劇團隊,正式展開電視劇編劇生涯。她曾九度入圍金鐘獎,2012年以《我可能不會愛你》奪下金鐘獎最佳編劇,2016年為培養台灣演藝人才的植劇場編寫《荼蘼》。作品深刻挖掘生活裡的細瑣,寫實卻不失溫柔地對待日常中的每一瞬。2017年更與新銳導演許智彥共同執導電影《我們都愛他!》。不斷挑戰自我的勇氣、旺盛的創作能量與說故事的熱情,讓徐譽庭成為許多觀眾最期待與信任的創作者。
彭天恩
魯凱族主廚彭天恩(Alex)曾於江振誠的新加坡米其林二星餐廳Restaurant ANDRÉ拜師,2015年回到屏東與弟弟彭天耀(Sky)成立AKAME法式餐廳,被譽為最難預約、也很難抵達的秘境餐廳,而不遠千里的饕客便是AKAME魅力的最佳見證。從小喜歡烹飪的彭天恩,18歲便投入餐飲業,為了讓大眾更了解原住民飲食文化,彭天恩努力打破「風味餐」既有框架。2015年,他回到故鄉,用屏東盛產的相思木烤肉、以在地食材搭配馬告、刺蔥等原住民常用香料,融合魯凱族傳統美味與法式料理手法,烹調AKAME獨有的滋味,也擴大了大眾對於原住民料理的想像。
耿一偉
2012年,耿一偉接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職位,六年任期內致力於「臺北核心,國際共製」、「提升臺灣創作環境」兩大發展方向。在耿一偉的藍圖裡,國際交流是雙向的互動,他不僅要將本土藝術家推上國際舞台,也要將國際藝文趨勢帶到台北觀眾眼前。因此,臺北藝術節合作對象橫跨德國、法國、澳洲、日本、韓國等國,讓各國藝文走進台灣。2017年,耿一偉與巴黎市立劇院洽談合作,讓臺灣藝術家前往巴黎參與《歐洲工坊藝術節》,與葡萄牙作家合作,再回台灣演出《歐洲工坊在台北》,也是歐洲工坊首度跨出巴黎演出,帶領台灣藝文能量主動出擊。
王耀邦
人稱格子的策展人王耀邦,曾任築點設計(archicake design)創意總監,2014年創辦格式設計展策與格式多媒。他擅長結合跨界資源,策展領域多元,從品牌、視覺設計,大到文化、都市空間都是他的涉略範疇,例如為國立歷史博物館設計品牌視覺識別系統、策畫臺北設計城市展、台灣三星年度旗艦展覽「UP TO 3742|臺灣屋脊上」、江振誠OCTAPHILOSOPHY™八角哲學特展等,更為今年臺灣文博會主題館擔任策展人。在一次次的展覽中,王耀邦不只呈現展覽內容,更透過設計落實對展覽的理念,將精彩展覽提供給大眾。
鄭宗龍
2014年接下雲門2藝術總監,舞作曾於紐約、倫敦等地演出,也拿過德國、西班牙的編舞比賽大獎,但鄭宗龍的成長之路,並非一路順遂。求學期間曾沈迷網咖、吸毒,甚至接受保護管束,最後還是回到舞蹈的懷抱。從小在艋舺的廟街成長,受庶民文化與宗教元素耳濡目染,成為鄭宗龍舞作中的另類養分。從2011年《在路上》開始,2014年《杜連魁》、2015年《來》等作品中,鄭宗龍融入廟會陣頭、乩童起乩等肢體元素。2016年《十三聲》更是一絕,透過母親生動的回憶,取材自六0年代在萬華街頭賣藝的傳奇人物,搭配林強的電子音樂,將生猛有勁的在地記憶搬上舞台。
▶ 回歸初衷磨練究極態度!年度創意人物(下)|La Vie 2017台灣創意力100
Text/邱彥瑜
圖片提供/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