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是生態學上空氣的指標,是生物在開疆闢土的時候第一個長出的植物,也是土地的衣服,在貧脊的地上從岩石的裂縫中長出,滋養出天地萬物;「荒物」是日本的方言,指粗糙原始的生活器物,使用純粹的素材跟傳統工藝的手工製品,比如竹編的籃子、木雕的湯匙、鐵製的鍋碗瓢盆、陶瓷的茶具等等,位於大稻埕的「地衣荒物」匯聚了許多老職人的傳統工藝,也從世界各地進口許多樸實的荒物在市井街頭販賣,百年來陪伴了台灣人的生活起居。
隨著社會改朝換代,傳統農業社會漸漸沒落,舊時代生活用品也隨時光歲月消逝在歷史洪流中。然而地衣荒物則期待將這份傳統美好延續下去,它不僅是一個選物店,更希望在大稻埕裡像「地衣」一樣,成為不同設計師與職人們創作的土壤,而這次荒物展就是展出帶有這樣意味的生活器具。為此地衣荒勿在今年邁入第三屆的2017大稻埕國際藝術節,集結各種不同的台灣荒物在大稻埕民樂街的青藝埕展示,並邀請台灣當代的職人與文人,舉辦講座跟工作坊,希望能帶領大眾更了解台灣的生活器物,感受屬於台灣人的荒物足跡。
灶跤(食器、餐桌與廚房用品)
吃飯的地方,通常是餐桌跟廚房連在一起,可以共餐也可以一起煮飯,長輩常會用「行灶跤」來形容一個經常去的地方,因為以前沒有冰箱,會將食材放在「菜櫥」裡,下方再墊上「櫥仔腳」放上一圈水,防止螞蟻爬上來吃菜,簡單的配上方形餐桌、椅腳,把「生鍋」裡剛煮好的飯放到「檜木飯桶」裡,掀開各式「燉鍋」、拿起「福碗」、「疊燒碗盤」飽餐一頓團圓的時光,飯後,一家人使用著北投土燒製的「北投燒」茶具享用茶點,這是一幅我們共同經歷過的記憶,把不同年代的拼圖組合起來的畫。
房間(梳妝器具、文具、早期金屬生活器物)
在房間裡拿起木製線軸,用廢布纏上的布剪修剪,在五斗櫃上熨燙整理著家人的衣物和布料,旁邊放著阿嬤留下來的錫製嫁妝,想像裡面裝著待嫁女兒的首飾跟粉撲,是懷著什麼心情住進了丈夫的家呢?書桌上的通簿與作業簿記載著歲月中的勤勞,一旁擱著的是爺爺那輩蓋房子的木工器具,墨斗、鑽頭、捲尺,在器物使用的痕跡當中,蘊含著祖先傳統的美麗智慧,我們從祖先的雙手接過這些器具,也接下了一份文化傳承的使命。
漢藥房(藥罐、製藥器具、藥草收納盒)
透早上工來到了漢藥房,從鐵製或木製的盒子裡抓出藥材,將藥材切碎然後磨成粉末,在石臼裡加入蜂蜜搗成泥狀,再一顆一顆將藥丸攆出來固定成形。在那個西藥並不盛行的年代,大部分人家裡也都有常備藥材跟藥膳補品,取之自然用之自然,遵循體內與體外的協調,中藥文化守護了我們從古至今,而這些製藥器具也成為了我們的文化記憶,與我們共存共榮。
市仔 (早期竹、藤編織農用器具、市場購物用品)
日頭才剛剛升起,熱鬧的市場已經開始叫賣,在那個農業社會的年代,所有的物件都飽含著雙手的氣味,使用竹、藤等原始素材編織的各種用品遍佈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放稻秧的秧台、抓青蛙的簍子、摘龍眼的吊籃,還有拿來販賣鴨蛋跟牲禮的籃子,每一個尺寸跟設計都是符合當時的使用,畚箕、米苔、農藥袋,還有購物時必備的茄芷袋,陪伴著我們的祖先度過每天的日常生活。出門選選乾貨,思量晚飯要煮什麼,帶上幾斤豬肉跟青菜,跟頭家和鄰居問聲好,回家煮飯。
街仔 (荒物行商三輪車、掃具、民常用品)
熙來攘往的市井街道上,充滿著各行各業的小販,有賣桶子的、鍋碗瓢盆的,掃把跟刷具的,也有五金跟各種民生必需品,行商的商人沿路叫賣,兜售進口商品與來自台灣各地職人製作的生活荒物,在一條街上應有盡有。
人們買回來的器具陪伴著人的生活,跟著人的使用而產生了不同的故事,在每一個故事裡盡忠職守的幫助著主人完成一些事情,而我們的文化正是累積在庶民生活裡的每一件小事,我們怎麼吃飯決定我們使用哪種餐具,我們怎麼購物影響物品的包裝與攜帶的設計,我們住在怎樣的建築而選擇怎麼打掃,我們怎麼生活就會孕育出什麼環境。生活是一種思想,從生活器具映照出來的是常民文化的縮影。
Info|2017大稻埕荒物展
期間|2017年10月14日至11月27日 10:30~19:30(週二休館)
地點|地衣荒物(台北市大同區民樂街34號)
費用|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