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氛迷久等了!diptyque台灣首家精品店進駐微風敞開尋味藝術之旅 專訪品牌商務總監Eric

香氛迷久等了!diptyque台灣首家精品店進駐微風敞開尋味藝術之旅

diptyque 在臺灣的首家精品店於臺北信義微風敞開大門,diptyque以獨具時尚感的建材向臺灣文化致敬,創造裝飾簡約但卻溫暖的空間。精品店將點燃遊客的好奇心,透過他們的感官激發他們探索生活的藝術。

 

diptyque品牌誕生於1960年代初,是室內設計師Christiane Gautrot、畫家Desmond Knox-Leet與佈景設計師Yves Coueslant三位友誼的結晶。雖然他們三人一開始是設計布藝織物,但因鍾情於旅行和發現新知新事的共同愛好,使他們很快開拓了合作領域,並將在旅途中兼容並蓄的精品帶回,將他們於1961年開業的首家精品店裝飾起來。

 

三款最初推出的蠟燭中,其微妙而又令人回味的香氣是向他們的共同回憶致敬:Thé(茶樹)、Aubépine(山楂)和Cannelle(肉桂)及之後命名為永恆之水(L’Eau)的淡香水,以大膽簡約、富開創性的香氣定調。所有這一切都在巴黎聖日爾曼大道34號實現了,精品店入門口左右兩邊的大面積展示窗彷彿是由兩片板子所組成的畫作或雕刻品,這「雙連畫」(或法語diptyque)便成為店的名稱,這裡很快就被媒體盛讚為「時尚市集」,至今依舊吸引著無數熱愛香氛的人們。

 

坐落臺北微風信義的diptyque精品店擁有全玻璃落地窗的寬敞空間,以平衡、簡約的風格呈現,將視覺對稱拿捏得恰到好處,為訪客提供一個線條簡潔而溫暖的佈置,並讓店內所有的 diptyque 產品皆觸手可及,零距離體驗生活的藝術。進入店內,鮮明的綠色大理石牆立刻抓住你的眼光,流轉其中的正是這精品店的設計主題,以臺灣獨有的天然石材喚起對那壯觀的太魯閣石陡崖上一片青蔥的天然景色及清澈的冰涼泉水流淌的想像,此牆身也正是向Desmond Knox-Leet在位於巴黎聖日爾曼大道34號的原創精品店致敬。

 

34號系列:牽動非凡與創新的思緒

從收藏系列到創作珍品,diptyque培養了一種來自悉心研究和直覺靈感交替的創意精神,而34號系列正是diptyque演繹這精髓的經典傑作。一切始於捕捉巴黎聖日爾曼大道34號精品店氛圍的欲望,該香氣正好在精品店開業整整50年後面世,完美詮釋了一步踏入店後滿載驚喜的感官體驗。馥郁的香氣散發出diptyque的經典香水香調如影中之水的黑醋栗葉、亮麗的玫瑰;杜桑華麗而感性的夜來香;名副其實是圍繞著無花果樹之旅的希臘無花果香氣,皆是取材自天然香氣後微妙地演繹出來的香味。接下來是其他的香氛如:波西米亞安息香、魔術師之水、桂花之舞、歐珀尼...等等,以及香水世界中的藝術創作:陶瓷燭臺、金屬鑲刻和吹製玻璃、香氛蠟燭、筆記本、信封...所有創作皆來自與年輕設計師和才華洋溢藝術家的邂逅。

 

從香水到肌膚保養創造親密的感官世界

diptyque的所有創作也都有其故事,完美詮釋並紀念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事,香氛世界自成一格,diptyque將每一個香水故事娓娓道來:對世界的探索和自然的寶藏、專業知識、源自復古樣式和令人沉醉的事物而來的靈感,探索融和後爆發出的驚喜、稀有原料之選、從文化和無畏精神中演繹的自由靈魂、簡約的魅力......這些都是取材的元素。

 

看似一盒水彩顏料卻不斷讓人意猶未盡的香水禮讚,經您細細探索,便能發現令人難忘的30種創作,領悟到藝術家和調香師如何透過diptyque系列,將香水、將感官盛宴引入生活,透過玩味時光的擴香精,或是將香氛蠟燭放在特製的燭臺上,皆是不可思議的生活饗宴。更令人驚喜地,diptyque精心推出精緻如藝術般的包裝,讓您將這份美好帶回。

 

今日La Vie有幸與遠道而來的品牌商務總監Eric,更進一步認識diptyque的品牌理念。

Eric:當你聞到這香氣時,它帶你回到童年。我們希望顧客到店裡感到舒適並在50多種香氛蠟燭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香氣,也能在家你製造你想要的氛圍。

 

Q:請問品牌的哲學為何?與他牌不同之處有哪些?

Eric:品牌誕生於1960年代初,是由室內設計師Christiane Gautrot、畫家Desmond Knox-Leet與佈景設計師Yves Coueslant三位的結晶。他們三位的專業背景使得品牌在創立初期就與他牌不同。雖然他們三人一開始是設計布藝織物,但因鍾情於旅行和發現新知新事的共同愛好,使他們很快開拓了合作領域。品牌背後真實又強烈的也使得我們與眾不同,既不是憑空捏造也不是想在市場中占便宜,當他們在創作時,完全沒有想過如何做生意與販售。他們就在巴黎盡情做他們想作的事,吸引人群的正是他們所有的獨特性,你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

 

Q:旅行似乎是個切入品牌的獨特觀點,是否能跟大家分享台北旗艦店對於diptyque將會是什麼樣的一趟旅程或經驗?

Eric:我們想要帶領台灣顧客進入到香氛的世界裡,身體、蠟燭、裝飾,都是多重宇宙的一部份,這也是我們嘗試在店裡打造出的氛圍。我們根據不同據點,帶入一點結合當地的設計,但並不一創造一個完全不同的風格。是非常獨特、有氣氛並令人放鬆的感覺,diptyque秉持著時尚簡單高雅的設計路線但價格卻相當的親民,我們想要人們都可以享受這個簡單。

 

Q:品牌未來的計畫?

Eric:品牌發展同時保有初衷是件很困難的事,但這也是我們成功一路走來的原因,希望未來將保持我們的初衷。

 

Q:請問總共有多少種顏色與包裝款式可以選擇呢?

Eric:現在你所看到的盒子,每款香氛都有專屬的代表色。大約有30款搭配40種顏色。目前都是固定搭配好了,但你仍可請求店員的協助,自行創造是件很棒的事,是獨一無二的。除了巴黎以外的店,我們這部分還做得不夠好,我想要再次強調這並不是什麼市場行銷手段,這是在品牌起步就開始做的事情。

 

Q:請問現在diptyque共有多少種蠟燭?

Eric:大約50種 (公關補充:每一個顏色的包裝及顏色都已經搭配好 是fixed的)每當我們有新產品時,香氛是我們設計事物的核心,所有事物都圍繞著它。而我們訓練員工時,希望他們可以告訴每一位顧客品牌的故事。

 

公關補充:每款香氛都有特定的顏色及組合。包裝紙選用「絲紙」,因為質地較薄需要3張,每款包裝皆有3到4種顏色。限定款會比一般再多一張去搭配,而包裝服務只有在旗艦店提供。

 

Q:為何提供這項包裝服務呢?

Eric:這與「服務」並無關,這是一種禮遇顧客的象徵,同時也是我們相當重視的一部份。當你拿到產品時,也許你並不瞭解這樣產品,但你能感受到它。多花點心思感受細節、色彩、工藝,全都指向了這個香氛。所有的製造過程都呈現品牌的
這些也許你都看不到,但我們試著在店內呈現給每位顧客。


Q:你最喜歡的香氣是哪一種?

Eric:我不太喜歡回答這個問題,但我會盡我所能回答你。我們品牌擁有許多香氣,什麼季節、什麼心情、什麼場合,這完全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我們總希望每個人在店內都可以找到專屬自己的香味。


Q:哪種香氣是你日常生活會使用的?

Eric:像我剛剛所提到的,依照你所想要製造的氛圍去選擇。我們嘗試將傳統、質感與創新結合,並找出有創意的用法。不斷發掘香氣的各種新可能性,是我們最首要的任務。

 

Info│diptyque微風信義店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68號2樓

 

採訪/SARASA

整理編輯/Eva Hung

資料提供/ diptyque

舞蹈排練場育兒,讓孩子自然地透過身體認識世界 ──專訪 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宜瑾

她是編舞家,讓孩子用五感與肢體去探索土地與自然帶來的力量。 (攝影:陳婉寧)

位在關渡大橋下的拍攝現場,是一處佔地230坪、舊廠房改建的排練場,上下移動仰賴貨梯或鋼板樓梯,少了安全護欄、防撞護條,旁人看著頭皮發麻,這裡卻是林宜瑾工作與一家四口(育兒)生活的地方。

卡洛塔妮
林宜瑾分享「身體覺察」或許是孩子們在劇場裡學會的第一件事。(攝影:陳婉寧)

孩子襁褓階段,林宜瑾會一邊用揹巾抱著小孩,一邊引領舞者排練。成長到爬行階段,她會讓兩個孩子:六歲的禾禾、一歲半的旅惟包著尿布、打著赤膊、在鋪設黑膠地墊區域爬行,還有一貓二狗玩伴兼護衛隨行。

在劇場育兒,堅持給孩子完整陪伴,成為母親後的林宜瑾發現孩子對身體覺察敏銳,也會主動避開危險,「幾天前,當旅惟跟舞者一起站上桌子跳舞,我們發現他會走到桌子盡頭突然回頭,再走到另一端再回頭,『他正在用自己的身體丈量這個空間及距離。』

卡洛塔妮
卡洛塔妮共同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懂自然,懂孩子的好」。(攝影:陳婉寧)

身體覺察,或許正是孩子們在劇場學會的第一件事。為了鼓勵父母們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懂自然,懂孩子的好」,卡洛塔妮以「育兒即創作」為題與受訪者展開對話。林宜瑾在此分享,讓孩子自然地透過五感及身體探索土地與自然帶來的力量。

從田調培養更多小孩的身體感     

如同其他習舞的人,林宜瑾從小學習的都是西方表演知識,直到遠赴異國駐村,一句「你從哪裡來」的疑問,讓她自省「我是誰?我從哪來?」,才開啟她回頭尋找與自身文化貼近的舞蹈語彙。

成長於雲林西螺福興宮對街的她,2012年開始走訪台灣民間大小祭典、廟會等儀式活動「採集」,再用當代觀點將其轉譯成舞作。有了孩子後,她也帶著他們參與田調過程,一起貼近這些傳統儀式。

卡洛塔妮
用身體語言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孩子共同成長。(攝影:陳婉寧)

2020年,在創作《吃土》前,她帶著禾禾與成員一起參加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遶境,祭儀中鑼鼓喧嘩,北管出陣樂器小鼓、大鑼、嗩吶等弄得震天價響,讓一般家長怯步的場景,只見林宜瑾笑說,「禾禾在旁還跳起舞來。」

有了這次體驗,隔年,當林宜瑾與舞團獲得印尼日惹駐村機會,她毫不猶豫帶著孩子跨海到鄉村生活兩週,並學習傳統宮廷舞。她也親眼見證孩子打破隔閡,用身體語言對話到打成一片的過程,她說,「我們總覺得自己教小孩很多事,但往往是他回頭教會我們很多。」

讓孩子打開五感去享受食物

林宜瑾的另一半林志洋,也是壞鞋子舞蹈劇場的營運總監與製作人。面對舞團進劇院、下鄉巡演、東奔西跑做田調,外加育兒,兩人應變之道就是錯開各自時間,輪流陪伴。林志洋說,「多數合作的工作夥伴、場館都很願意讓你帶著小孩工作,這也是其他職業較難達成的。」

卡洛塔妮
宜瑾分享引導舞者、接納對方的想法,一起在過程裡探索,才能創作精彩的表演。(攝影:陳婉寧)

新生命加入也曾為兩人生活帶來混沌,林宜瑾説,「小孩是無法預期的,必須放下『我』與對時間的感知,才能找到相通的路」,這也與舞者的工作方式相近——編舞家需要慢慢引導舞者,適時接納舞者想法,「不然舞者會覺得自己只是顆棋子,他必須在過程裡探索自己,表演才會精彩。」

卡洛塔妮
讓孩子打開五官去感受「食物」,不僅是感官刺激,更會享受吃飯的過程。(攝影:陳婉寧)

同樣的法則,他們也應用在孩子開始嘗試食物的階段,讓他打開五感去感受,「讓他用手去抓,把食物塗抹在身體上。一方面是感官刺激,另一方面會享受吃飯」,林宜瑾自豪,「我們家小孩對食物充滿好奇心跟興趣,非常勇於嘗試。」如同卡洛塔妮鼓勵「育兒即創作」理念,不為孩子設下框架,單純以父母的愛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能自然的成長,更能看到孩子的好。

卡洛塔妮
羊奶粉是林宜瑾記憶中源於自然的健康選擇。(攝影:陳婉寧)

母奶之後,他們選擇最自然的羊奶粉銜接,嘗試來自紐西蘭自家農場乳源、少加工配方且有天然原態製程的卡洛塔妮星護羊奶粉,這個選擇也與林宜瑾成長記憶相關,「家裡從小就讓妹妹喝羊奶調整體質,在我的記憶裡,羊奶是比較健康的,因此也讓旅惟嘗試羊奶粉。」有三十年羊奶經驗的卡洛塔妮更是首選!

透過接近自然,讓孩子自然長成自己的樣子

今年,兩人的第一個孩子禾禾進入小學,他們也在此時做出人生重大決定——將舞團南遷到雲林,回到兩人成長的故鄉。

「一個環境會影響小孩的成長。生活在台北的速度感是很快的,如果在童年有個緩拍的時間感去探索這個世界,未來會成為他的養分,滋養他在都市裡匱乏的部分,心也會打開多一點。」林宜瑾說。

舞團成立今年也將屆滿十年,南遷計畫在他們腦海中也盤旋了好幾年,孩子的成長,則給了他們實踐的動力,兩人也確信,故鄉,是下一個能讓自己「生活與創作能抵達一種平衡狀態」的地方,孩子們也將在此展開對這片土地的更多探索與認識。

— 林宜瑾 —

舞者、編舞家,2014年成立壞鞋子舞蹈劇場,帶領舞團透過「田野踏查」的方式親近土地,過去接連以《彩虹的盡頭》、《渺生》改編牽亡歌入劇場,叩關台新藝術獎提名;2020 年《吃土》更延續淡水大拜拜的遶境經歷,融入北管與電子樂。透過深入自身文化的田野調查,培養出自己獨特編舞的視角。

— 林志洋 —
舞蹈劇場營運總監。本身熟悉於藝文團隊之營運管理與專案開發,自2019年起帶領壞鞋子舞蹈劇場團隊,連續6年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年度獎助專案」補助團隊(Taiwan Top)。經營團隊的方法著重開放的思惟與積極的實踐,深信藝術所能策動的社會影響力。

Interview & Text | 江家華

Photography | 陳婉寧

Produce & Planning | 如芸制作 As Art As Creations

Project Execution | 采鋐健康傳播事業部

用電影創作打破刻板印象,拒絕用既定框架侷限孩子成長 ──專訪 電影導演宋欣穎

她是導演,用創作打破刻板印象,同時也是正在實踐「育兒即創作」的媽媽。(攝影:陳婉寧)

每三至五個月,宋欣穎都會替兒子小寶添購新鞋,帶他臨櫃挑選。第一次,小寶挑了雙粉紫色的鞋,第二次是深藍色,最近一次則是看上了粉紅色緞帶娃娃鞋,卻遇上了專櫃阿姨搶在媽媽之前說:「弟弟,這你不能穿,這是給女生穿的。」

對於專櫃阿姨的反應,她當下是這樣想,「除了不合腳、影響健康,鞋子哪有不能穿的問題?」

卡洛塔妮
如同創作,宋欣穎希望不侷限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攝影:陳婉寧)

幾個月後,和電影導演宋欣穎相約在新店「美好影像」工作室進行訪談,聊起這段臉書舊文,她態度一致,不願孩子受限於性別框架,探索就此止步,「我希望他完全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更不要因此侷限了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拍電影,她選擇顛覆題材衝撞世俗枷鎖,談育兒,她拒絕用既定框架限制孩子成長。為了鼓勵父母們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懂自然,懂孩子的好」,卡洛塔妮以「育兒即創作」為題與受訪者展開對話。新手媽媽宋欣穎在此分享創作之外,自己十足篤定的育兒信念。

卡洛塔妮
以「育兒即創作」串起宋欣穎的自我、母親及電影創作信念。(攝影:陳婉寧)

踏上幸福路比贏在起跑點還重要

很多人是藉由宋欣穎首部動畫作品《幸福路上》認識她。這部片不僅說出她的童年,還有與她同一世代人的成長記憶。受到升學主義影響,她曾背負著父母「當醫生」沉重期待,後經歷政治體制轉型,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種種啟蒙與刺激,讓她最後做出與父母期待相悖的選擇。

現代人談育兒,常將「小孩要贏在起跑點上」掛在嘴邊,讓孩子從小讀雙語、唸好學校,她則嗤之以鼻,「這通常是計較分數的父母憑空想像出來的。」她對孩子教育的思考大相徑庭,「每個小孩都有他天生的才能跟適性的部分。」

卡洛塔妮
宋欣穎相信孩子有自己天生的才能和適性,踏上幸福路比贏在起跑點還重要。(攝影:陳婉寧)

言論看似嗆辣,卻是宋欣穎從自己生命經驗得出的結論。出生藍領家庭的她,直到26歲前未曾踏出過國門,當上娛樂線記者後學日語,為了遠赴異地進修電影讀起英文,她說「語言的學習要有動力跟環境,回家沒有雙語環境,最後只是徒增壓力。」

當同齡小孩都去上幼稚園、補習班,宋欣穎的童年大半圍繞剪紙娃娃、讀故事書、演布袋戲、跳彈簧床中度過,電影更是供給她最大的養分,她說「那是非常滿足的過程,讓我直到那麼老了還能保有童趣,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擁有這個部分。」

如同卡洛塔妮鼓勵「育兒即創作」理念,不為孩子設下框架,單純以父母的愛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能自然的成長,更能看到孩子的好。

卡洛塔妮
以身體界線為例,宋欣穎分享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攝影:陳婉寧)

跳脫外人給的刻板印象

不只就學,成長路上,刻板印象/框架也一直無所不在。

小時候,宋欣穎曾因遺傳自原住民血統的大眼睛、厚嘴唇,被同學笑說是「番仔」,一蛀牙就被笑是「吃檳榔」,一頭天生捲髮被教官碎念是「燙頭髮」。經常被誤認是「混血兒」的小寶,讓她一度也有「孩子被同儕排擠」的隱憂,最後她想通「一切取決於父母的態度」,面對陌生人的疑問,她也報以「他是繼承我的美貌」機智回應。

自從兒子誕生那一刻起,她就認定孩子是獨立個體,為了尊重他的自主意識,做任何事之前,她都會進行「事先溝通」,像是「我要帶你洗澡了」、「要幫你擦屁屁囉」,也尊重他表現出任何「要」與「不要」的反應。

「對於迎合別人慾望的事情,我是不會強迫他。」宋欣穎更以「身體界線」為例,若遇到陌生人或親朋好友想要抱小孩,她會先行介紹對方讓小孩認識,再詢問小寶意願,讓孩子以「伸出手」肢體語言表達意願,她說,「身體界線要從小教育,無論男生女生都一樣。」

「小孩真的懂這些嗎?」面對這樣質疑,她說,「會這樣想是因為你把小孩當成洋娃娃,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卡洛塔妮
高齡育兒並不負面,宋欣穎更加從容、篤定,讓她對孩子的發展沒有設限。(攝影:陳婉寧)

高齡育兒堅信不為孩子設下框架

或許是高齡育兒,舉凡小從日常飲食、大至外出活動,宋欣穎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兒思維。

外界對「高齡育兒」總有許多負面聯想,無論是體力或時間上的,她則以父母心性穩定、經濟人脈資源充沛肯定高齡育兒的好處。她舉例,「經人介紹,我們認識了一位超級褓姆,比其他人有更多資訊管道。我兒子天生呼吸道不太好,她就推薦我們選擇卡洛塔妮星護羊奶粉,來自紐西蘭自家農場,堅持天然原態製程,不僅能調整體質,而且還能守護孩子防護力, 孩子不僅沒抗拒,還挺喜歡的。」

因為這份從容與篤定,讓她對孩子發展沒有設限,她說「無論將來孩子長大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只希望他都能認同自己、尊重別人、不要成為傷害別人的人」。

卡洛塔妮
卡洛塔妮的「育兒即創作」呼應了宋欣穎的育兒觀點,支持孩子健康成長、盡情探索。(攝影:陳婉寧)

宋欣穎

導演、編劇,人生的信仰為「動人的故事」。2017年個人首部動畫長片《幸福路上》,獲金馬獎、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肯定,橫掃世界各重要國際影展奪回大獎,第一部長片《惡女》看見傳統性別框架下不同省思,希望創作更多立基於台灣文化出發,又具備國際擴散力的作品。

Interview & Text | 江家華

Photography | 陳婉寧

Produce & Planning | 如芸制作 As Art As Creations

Project Execution | 采鋐健康傳播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