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偶與操偶之間 專訪操偶演員陳佳豪、于明珠

在製偶與操偶之間 專訪操偶演員陳佳豪、于明珠

訪談才開始,陳佳豪已經把製作中的偶一字排開,逐一介紹它們所代表的動物,袋狼、犰狳、鴞鸚鵡……都是些好陌生的名字,佳豪卻對這些已絕種或瀕臨滅絕動物們的外表特色和習性如數家珍。

 

這些大型偶是為了飛人集社新作品──《天堂動物園》所製作,與飛人過往主要以光影和小型偶來表演的劇有很大的不同。為了這個演出,導演石佩玉找來台灣少數具有製偶能力的操偶演員陳佳豪擔任劇偶結構設計。「我很幸運,佩玉很少跟沒合作過的人工作,」佳豪笑說自己偏愛小戲偶,得知有機會跟飛人合作時非常開心:「沒想到我要做的是大型偶,哈哈!」

 

操偶和製偶不是兩件事

戲劇系出身的佳豪,本身是個演員,踏入偶劇是過程中的美麗意外,從參與培訓課程到進入劇組演出,一步步累積出偶戲表演的實戰經驗,2016年也透過徵選與旅法操偶師楊輝一起演出《邊界》。為什麼會從偶劇演員走上製作戲偶之路呢?佳豪的回答直接打破我「先操偶再製偶」的預設,他說,其實操偶和製偶並不完全是分開的兩件事。

 

「我最早接觸偶劇是在大學上了無獨有偶團長鄭嘉音的課,當時被要求自行完成一個偶,然後再演出。所以我打從一開始就是自己製偶來操演。」畢業幾年後,他被發掘有製作戲偶的能力,於是正式開始協助劇團的製偶工作。

 

「會製偶的人也要學操偶;學操偶的人也要懂得偶怎麼做。」佳豪說,當代偶劇的型式太多元,每齣戲的偶都不一樣,需求也各異,不像布袋戲有固定的格式。如果製作者不能體會操偶演員的需求,便無法做出理想的偶;而當代偶戲的演員面對新的偶,需要更多練習和相處,至少要懂得修理和調整自己的戲偶。

 

每次機會都當練功

那「劇偶結構設計」的工作是什麼呢?為什麼不稱為「戲偶製作」就好?「製偶通常會分戲偶設計和製作,結構設計就是指依照設計圖稿去思考整體架構,包括如何銜接各部位或操作感的掌握等等。」當作品的規模比較大且需要更多人力的時候,就會細分出來。不過,他也笑說,以往他都是輔助別人作結構,這次也參與偶的形象製作,常需要與導演和擔任美術設計的法國插畫家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éra)溝通討論,「所以其實職稱是什麼並不重要。」

 

對佳豪來說,每次的機會都是練功吧,在他身上感受得到一種新鮮待發的創作能量和吸收新知的動力。為了深化自己偶的認識,他曾特別去學習布袋戲,希望從布袋戲有系統的鍛鍊中找到一些文化根源和力量。

 

「後來發現其實都可以運用。布袋戲很多訓練會讓人靈活度增強,例如手腕和手掌,都有很多細節,之後再操其他種偶的時候,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問他有沒有最嚮往製作的偶?「沒做過的都會想嘗試,當代偶劇大都是考量戲的需要來製作,如果真的要說,我嚮往的應該是『還沒有被做出來』的偶吧!」

 

是偶要動不是你

暱稱小珠的于明珠,操偶經歷累積將近10年,已經成為飛人集社演員班底,但她同時也是個舞者。談起剛開始的操偶磨練,她說舞者的身體在舞台上很自在,印象最深的是佩玉常跟她說:「不是妳要動,是偶要動!」

 

「前三年每次拿投影的偶,都被說像用烤肉架在烤青椒。」小珠自嘲。對她來說,操偶等於是要舞者把對自己肢體的觀察力轉移到一個物件,去想像它該有的動態,節奏、韻律,然後再把那樣的想像透過自己的身體,傳遞到所操控的物件上。小珠比劃著自己的手臂說:「把身體的自在和能量傳到偶身上,這件事我練習觀察了好久。」

 

直到2011年飛人集社舉辦第二屆超親密小戲節,她聽了英國大師史蒂芬.摩川(StephenMottram)分享動作和操偶的關係,才感覺開竅。這段摸索之路聽起來漫長,但也不是沒有收穫。偶戲讓她對節奏和韻律有不同體會,「有次跳舞要拉繩子,有人就說我拉起來特別有感覺。」她說:「偶戲,對我跳舞的影響可能就是會更注意那些細節,動的時候會比以前更注意到關節或身體傳導。」

 

人能做的偶不能做,偶能做的人不能做。偶戲的迷人之處,往往不在戲偶逼真或技術精湛,最動人心弦的是創造出讓想像力奔馳的空間,當台上台下共同進入那段奇幻旅程,戲已經成功一半!

 

Info│陳佳豪

為台灣少數具備製偶能力的操偶演員。近年演出:鞋子兒童實驗劇團《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寶藏》、偶人工作桌《箱子裡的倒影》、流山兒X阮劇團《馬克白》、人从众創作体《掌中歲月》、2016 TIFA《邊界》、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雪王子》、《小潔的魔法時光蛋》、《蛙靠部落》、《紅舞鞋》等。

 

Info│于明珠

2008年參與飛人集社《房間》的演出開始偶劇體驗,之後陸續參與《逐鹿》以及薛美華編導的《Bathroom》、《磨菇記事》等,並在荷蘭Dordrecht與台北小戲節演出。2012年加入一睡一醒系列《初生》台灣巡迴、《長大》台北演出。2012-2015飛人集社【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演員。她也是古舞團成員與接觸即興推廣老師。

 

Text / 孫嘉蓉

圖片提供 / 飛人集社劇團

※本文由Qbo藝文頻道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恆春建城古城150周年倒數!預約「2025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感受古鎮古今交映的文化魅力

想到恆春,你腦海中浮現的是那山海綿延的自然麗景,又或是古樸小鎮的悠緩愜意?對於經常造訪恆春的旅人而言,答案或許是兩者皆是,卻又不止於此。畢竟,在山海與人情之外,還有那一首首情感豐沛的歌謠,蘊含了深厚文化魅力,飄揚在恆春小鎮裡,吟詠於「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讓人流連不已。

當百年前的生活悲喜,交映著21世紀的音樂創新

原來,恆春半島本為福佬、客家、排灣、阿美等多元族群聚居之地,百年前由於恆春土地貧瘠,居民只得離鄉背井另謀生路。然而,對於家鄉的愛戀,促使他們在異鄉創作一首又一首觸動人心的歌謠,悠悠唱出生活的悲喜。如今,這些承載著悲歡離合的樂音已成為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有民謠傳藝師獲得「人間國寶」美譽。

恆春建城

為了讓祖先流傳下來的歌謠走出半島、走向國際,持續被全世界傳唱、聆聽,屏東縣政府在2018年創辦「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每年以具有話題性的策展主題及系列活動,在古色古香的城牆旁,邀請在地民歌手與爵士樂團、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甚至結合時尚秀等形式,讓恆春歌謠與世界潮流交會。於是,每年十月時,國境之南的小鎮裡總能見到拿著月琴的孩子穿梭其中、歌手吟唱具有時代共鳴的曲目,一旁年輕衝浪客隨節奏舞動,旅人在品嚐地方美味小吃的同時,也領略著恆春歌謠的魅力,感受恆春的傳統與創新。

恆春建城
恆春建城

在恆春建城邁向150週年之際,感受國境之南的此時此地

像是剛剛落幕的「2024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便結合嘻哈音樂與恆春半島民歌,邀請饒舌歌手與民謠傳藝師在百年古城牆旁的露天舞台上共演,搭配結合民俗文化特色的節目和市集,吸引數萬人造訪此地,也讓「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不只是音樂人的盛會,更是打開五感,浸淫恆春魅力的絕佳契機。

恆春建城
恆春建城

如此本於傳統又別出心裁的作法,也讓「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獲得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設計獎與Taiwan Design Best 100等獎項肯定,並移師芝加哥、紐約、日本、愛丁堡等地演出。當然,作為台灣人,我們只要來到南國,便能一探「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的美好。2025年更適逢恆春建城150周年,歡迎趁此時機來到這展現新舊交融的文化古鎮裡,在溫暖動人的樂音裡,打包所有此時此地的魅力。

半島世界歌謠祭 HEAR HERE

WEB:https://reurl.cc/KlaAeg

FB:https://www.facebook.com/hearhere946/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屏東縣政府

2024「國泰雲門隨行吧」 不畏風雨與艷陽 走過城市與鄉間 與萬人一起實踐藝術即生活的美好體驗

「國泰雲門隨行吧」不只是一個品牌,更是每個人日常的生活點滴。國泰金控與雲門舞集持續透過 #生活藝術隨我行 呼籲大眾:在你生活中的每道色彩、隨口哼的旋律、隨興即來的動作,都是藝術的展現。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持續以社區巡演「與雲門共舞」融入臺灣各地不同風光民情,讓藝術深入每個城鎮。 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李建霖

「藝術生活向前行」!國泰金控與雲門舞集:要讓全臺各地都能欣賞國際級的藝術表演

今年是國泰金控攜手雲門舞集第29年,這些年累計在全臺各地舉辦逾300場公演和巡演,從戶外數萬人的大型公演到全臺各地的社區巡演,雲門將國際盛譽的精采演出帶回臺灣的土地向下扎根,透過舞作豐富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感動逾270萬人,是「國泰雲門隨行吧」致力推廣藝術走入生活的具體實踐。

國泰金控協理施君蘭分享道:「藝術屬於每一個人」,國泰在臺灣深耕60多年,服務範圍廣泛,服務據點更多達500個以上,深入各鄉鎮,希望讓藝術同樣可以走入全臺每個地方,「國泰雲門隨行吧」品牌是國泰金控致力推廣藝術走入生活的具體實踐,從不同層面帶給人們療癒的力量,不論是3歲還是88歲,都能樂在其中。

「國泰雲門隨行吧」今年更提出年度主張「一起.藝術萌芽」,透過藝術跨界AI科技,喚醒每個人心中的藝術種子,在生活中無論各個領域,都可以看見藝術與之結合的美好體現。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臺北戶外公演萬人齊聚嗨跳波浪舞(左起: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劉振祥

AI x 舞蹈 x 藝術的極致饗宴:戶外公演無懼風雨與豔陽,超過4.5萬人共賞科技跨界藝術

受外媒盛譽為「地表上最大的戶外舞蹈活動」的「國泰雲門隨行吧」戶外公演,已經成為大家心中暑假行程的標配,每年上萬民眾都引頸期盼戶外公演的到來,今年臺北及嘉義戶外公演,以藝術跨界AI主題,特別獻上雲門舞集與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聯手創作之最新作品《波》,縱使臺北場因颱風被迫延期一天,縱使頂著南部夏日艷陽,也無法澆熄大家對這場藝術之約的熱情,超過4.5萬人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戶外公演睽違十三年「回嘉」,逾萬名嘉義民眾齊聚體育場共襄盛舉(左起:國泰人壽副總經理萬國興、嘉義市市長黃敏惠、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曾悅倫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表示,《波》是舞者的「動心起念」創造出前所未見的舞台風景,這齣與科技融合的舞作,就像學習一種新的語言,「與以往非常不同,與真鍋大度的合作充滿實驗,好像身體通上了電,有許多電流在我們和舞者之間竄動。就像是油彩被發明後,繪畫風格也隨之改變。」

國泰雲門隨行吧
雲門最新舞作《波》圖片:由雲門提供 /攝影 劉振祥
國泰雲門隨行吧
雲門最新舞作《波》圖片:由雲門提供 /攝影 劉振祥

今年也特別將親子律動擴大為全民律動,讓所有參加戶外公演的民眾與舞者們一起舞動;表演最後更加碼邀請神秘嘉賓資深音樂人林強,偕同新媒體藝術創作團隊「超維度」現身,將〈茉莉花〉、〈阿美族舞曲〉、〈天公落水〉等多首臺灣經典歌曲加入各式節奏變化,並透過即時演算科技,與AI人工智慧生成影像,讓現場不論男女老少的朋友們跟著音樂一起舞動身體、解放身心。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2024年臺北戶外公演特別加碼AI互動Party 圖片:由雲門提供 /攝影劉振祥

「哇,原來我可以跳舞!」社區巡演打破舞台限制,讓身體跟隨節奏、享受當下

社區巡演「與雲門共舞」最初的起心動念,就是讓臺灣各地的民眾不分距離,都有機會可以接觸藝術,從各地校園、籃球場,到博物館、美術館,甚至是跳進縣政府或火車站的大廳,讓藝術與各地縣市的風景結合,創造新的空間感,讓觀眾看到不同的可能性。雲門舞集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說道:「國泰雲門隨行吧打破了舞台的限制,讓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是舞台,在非典型的表演空間中,對於觀眾和舞者都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新北樹林高中 圖片:雲門提供

今年「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走訪新北、高雄、澎湖、臺東,更特別加場前進花蓮,將藝術與民生生活串聯,邀請民眾和舞者們作伙打破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距離,並以耳熟能詳的〈苦海女神龍〉、〈巴哈無伴奏組曲〉、〈阿姆,捱等來跳舞〉等邀請民眾欣賞藝術、一起共舞。而零距離的社區巡演能最及時地感受到觀眾的回應,參演巡演的雲門舞者許誌恒和張宏茂分享說:「巡演時觀眾的笑容最令人難忘,透過在不同場地如廣場的大理石地面、體育館館內等的演出,回到正規舞台時會發現自己更了解如何收放身體,跳舞時的舞感也不一樣了,更懂得如何享受當下!」當舞者邀請民眾上台時眼神的交會、所有人一起打拍子,喚醒人們心中對於音律節奏的本能,也找回了對身體的自在,「哇,原來我可以跳舞!」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高雄場 圖片:雲門提供/ 攝影 李建霖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澎湖場 圖片:雲門提供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臺東場 圖片:雲門提供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社區巡演花蓮場 圖片由 雲門提供 /攝影 sourwhat

有感於震後花蓮當地產業與生活影響甚鉅,今年國泰金控也在關鍵時刻回應社會的需求,今年四月花蓮強震造成重大災害,國泰金控第一時間率先捐款3,000萬元助災區重建,旗下子公司、慈善基金會等,亦因應災情啟動溫暖協助。「秉持人飢己飢的同理心,當下我們立即追加花蓮地區的巡演場次,獲得公司高度支持,希望在復原之路上以藝術給予大眾支持的力量,鼓舞民心!」施君蘭協理說。

「國泰雲門隨行吧」特別加開花蓮場次社區巡演,邀請花蓮在地鄉親們一起與雲門共舞,期能透過藝術的力量,鼓舞當地民眾心靈。雲門執行副總黃玉蘭說道:「國泰30年如一日地堅持做對的事,而且不要求任何商業行為,非常難得可貴。連COVID-19期間也是一樣支持雲門的藝術表演。」

國泰雲門隨行吧
「國泰雲門隨行吧」每年都號召國泰各地方業務單位夥伴擔任志工為大眾服務,持續推廣將藝術融入生活,在全臺各地種下藝術種子,為民眾生活帶來更多驚喜!

藝術,讓生活兼容、讓可能無限,每個人都可以是大藝術家!

國泰攜手雲門即將於2025邁入30週年,將繼續以更多元的形式邀請大眾一起互動與共創藝術,讓這個「地表上最大的戶外舞蹈活動」與觀眾的藝術生活相伴同行,在全臺各地種下藝術的種子,親身感受到舞蹈與藝術帶來的喜悅,一同向無限美好的未來前行!

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

國泰雲門隨行吧官方網站 https://www.cathaycg.com.tw/

國泰雲門隨行吧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cathaycloudgatebar/

文┃黃阡卉   攝影┃李明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