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雲林麥寮的許秋霞,儘管從未接受過正式的美術教育,但憑藉著一股對美藝的熱誠,使她不放棄培養興趣。從早年接觸串珠、剪紙、紙雕、拼布、中國結、勾毛線等,一路累積的手藝技術讓她在竹編運用有著更寬廣的思維。從籃、袋到花器創作,許秋霞讓竹編不只是盛物所用,也可以是陶冶生活美感的媒介。
用「小而美」改變竹編印象
竹山具有豐富資源,曾擁有盛極的竹藝產業,但在工業製造當道的年代,產業不敵競爭而逐漸消逝。九二一大地震那年,南投竹山市區遭受重創,為了加速災區清理及復原工作,政府鼓勵以工代賑,而就在一群竹編愛好者的助催之下成立了鹿谷竹工藝協會,並邀請葉寶蓮老師前來授課,使得不少學員開始了創作之路,而許秋霞也是其一。
災變後的重新出發,也成了老工藝復甦的契機。當時,許秋霞正巧住在工作站對面,她日日看著編織工作,那由竹成器的過程吸引著她。「怎麼可以把竹子變得這麼漂亮!」竹編的細膩優雅讓許秋霞忍不住讚嘆。在好奇心的驅策下,她也跟著加入行列,就此開啟人生的竹藝之路。
從學習模仿到創作自我風格, 許秋霞思索竹編器物在當代生活的可能性。她觀察農業生活年代的傳統竹編器物,不外乎是用來製作米倉、蒸籠、竹籠、畚箕等,這些物件在過去雖是極為實用的生活道具,但卻不適應現代生活,因此逐漸被淘汰。
她說:「人們喜歡竹編的東西,但傳統竹編器物的體積都很大,收藏起來困難,使用機會更是少之又少。」這使得許秋霞思索改變,竹編如果能朝著「小而美」的方向創作,或許是一塊可發揮的新領域。
始於材料的風格變化
所有工藝的美感皆是從材料開始。捏起一根細細的竹篾, 許秋霞說編織的基礎就是從青竹處理開始。她說:「採收下來的桂竹竿必須經過煙燻, 這樣的過程中可以讓竹皮著色,發出天然的亮澤,同時也利用塗上生漆,是竹編器具可以耐久的關鍵。」從竹竿到竹篾,竹藝師拿到半成品時,還得依據作品的需求,以小型刀具進行對剖、削細、倒角等處理,使每支竹篾的粗細大小一致,表面平順細緻不扎手。不同粗細的竹篾, 配合不同的編織手法,讓器物可有千變萬化的紋理表情。
許秋霞的創作風格跳躍,她活用菊花編、山道紋、梅花編、風車花、人字編等各種編織技法,配合布料、皮革、玻璃瓶等運用,使傳統編織結合多媒材,開創出與時俱進的新產品。受到茶道的薰陶,許秋霞以為茶席擺設何以非得都是盆栽,如果能將竹編器物運用於其中,自然素材的器物不僅能彰顯花藝之美,更能點綴出充滿季節感的茶席氛圍。
回歸日常才是工藝生存之道
依照採茶籃為原型的花器創作、高實用性的手提包、小巧迷你的竹編玻璃花插……許秋霞讓濃濃復古風的竹編,添入了現代風情,原來,竹編也可以不老氣,也可以很時髦。
從小巧的竹編花瓶開始,許秋霞的一個轉念,讓竹編有了無限可能。她說:「創作應該與生活結合,那才是傳統工藝可以持續的關鍵。」誰也沒想到,昔日農家使用的生活器物,竟能成為充滿風情的茶席佈置。以貼近生活的創作節奏,許秋霞讓竹編再度進入日常,成了好美、好用、好看的器物。
【職人資訊】
許秋霞
生於雲林麥寮,嫁到南投鹿谷後,因緣際會接觸竹編工藝,於2007年參加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創意加值竹藝產品開發研究班,並成立「璞竹工坊」。2006年,首次以作品「姊妹」參加南投竹工藝競賽榮獲入選,2007年「阿祖的春天」榮獲臺中編織獎入選、「蝶舞」榮獲臺灣工藝競賽入選,2008年「潮流」榮獲臺灣工藝競賽佳作。
從一支細細的竹篾開始,透過許秋霞的巧手編織,菊花編、山道紋、梅花編、風車花的華麗交織,一枚枚精巧的竹編花器、竹籃、竹袋,躍然成型。許秋霞不受拘束的巧思,將竹編與柔軟的布料、輕盈的玻璃、韌性的皮革做結合,改良竹編器物的缺點,展現質樸之器的另番風貌。
Info|璞竹工坊
地址:南投縣鹿谷鄉廣興村中正路一段77號
電話:049-275-2610
本文出自La Vie出版《手感工藝.美好生活提案》,更多職人與品味達人都愛的工藝生活、選品,就在《手感工藝.美好生活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