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關廟鳳梨,除了吃,還有發展出手工藝的可能,這是許玓維從去年十月開始的大膽嘗試。她試圖復育日殖時代採集鳳梨纖維的手藝,也為台灣發展環保纖維提出一種新的可能。
這一天來到台南關廟,計程車司機很快找到關新路一段,卻怎麼也找不到正確的門牌號碼。不意外,有時鄉間房子的歷史比道路更久遠,不一定沿著路長。連絡了許玓維,安步當車找到她的「工作室」,更準確地說是走進了一處農舍。從大路拐進落葉紛紛的石子小路,不須按門鈴,當狗兒稱職地狂吼,許玓維就現身了。這裡是她從小長大的家,工作室就位於農舍邊的一個廠房,堆疊不少雜物的廠房裡,某個角落晾著幾簍乾或未乾的鳳梨葉、幾盒碎葉渣;兩三張舊國小課桌椅充當工作檯,果蠅繞飛著待整理的葉渣手抄紙,當然沒有冷氣,想趨蚊的時候就得點燃腳邊那盆乾柚子皮。
熱、雜亂與寂寥,這是「鳳梨纖維染織工坊」的日常,在看似窘迫的環境裡,許玓維不卑不亢的辛勤工作。她試圖復育一種曾盛行於日殖時代,但久已不復見於台灣民間的「手工藝」:徒手拿著簡單的器具如湯匙,刮除鳳梨葉表面的防水層,取出內裡纖維,清洗乾淨,曬乾後再捻成絲線,以作為紡織原料。看許玓維教課示範,這古老的手工藝看似人人能上手。但是,不僅過程繁複,集線的效益也很有限,約30 片鳳梨葉取出來的纖維大約只能捻成10 公尺長的線。雖然許玓維出外至國小、社區大學上課時,能夠收集到學生刮好的纖維,但畢竟是「體驗課」作品,她回家後還得再次清洗整理;不授課的時候,一個人依舊得採集纖維,葉子乾了、用完了,也得自己前往約定的農家載運一大籮筐笨重的鳳梨葉。從去年至今,她登上媒體報導,也申請到文化部補助,還陸續獲得教授體驗課程的機會,推廣上頗有斬獲,然而大半年來這些鳳梨纖維捻成的絲線,還不足以織成一片布料。
文化考古 復育手工藝
獨行在一條好似愚公移山的路上,比起困難更難忍受的可能是四面八方而來的質疑眼光。許玓維去年為了申請經費赴文化部報告,她還沒提到文化意涵,評審已經急著問產值、產量。
「為什麼他們不是先理解我為何要在關廟這個『從來沒有使用鳳梨纖維織作』的地方來推廣這件事?我在強調文化面,但是文化部一直問我產值在哪?」許玓維覺得自己在從事某種文她「產值是什麼?」「一年能有多少產量」,這個問題更直接點的問法是:她為何能不問產值?
文化的展現有很多層次,財團下重本精緻包裝文創商品;都市裡的文青在咖啡館裡清談;而許玓維則是在鄉間的廠房裡編織夢想。為什麼非要選擇這種文化生活?「從念大學開始了解植物染、植物纖維相關的知識,又熱愛手作感,我一直很想從事相關的工作。」許玓維是道地的關廟人,家裡曾開過染整廠的背景,讓她熟悉染整作業,卻對「味道臭,顏色髒」的化學藥劑產生極大惡感。赴花蓮東華大學就讀民族文化學系時,她接觸到原住民的天然染織技法,開始對此心生嚮往,畢業後在台北工作,原想發揮所長,從事文化相關工作,然而兩年擔任公部門約聘人員的生活,換來的是滿滿的失望,「跟我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講話做事都是官腔官調」,「打開門都是高樓,沒有藍天,大家都臭著臉,走路很快。」許玓維決定返鄉,大家都說台南是古都,「回鄉一定可以從事文化工作吧。」她這麼想像著。
但回到台南面試了許多工作,卻總是鎩羽而歸,逼得她索性創業,成立「一朵花文創工作室」;工作室承接的業務也不是她嚮往的「植物染」、「手作織品」,反而是「宋江陣文化」。「大學時回鄉探望親人,剛好鄉裡宋江陣要出陣了,需要人手畫臉,我就出手幫忙。」這一幫就牽起長遠的緣分。許玓維大二時順勢以保護宋江陣臉譜為題,申請到國科會計畫,這一條履歷成為後來相關機構給予她建議時的依據:「妳發展這件事就好了。」許玓維從善如流,「很賭氣地把推廣宋江陣,寫成主要業務內容。」說是賭氣,但接下來三到四年,她的腰彎得比誰都低,把文化和創意注入到宋江陣這個地方上的例行信仰活動,看似充滿美意,但當地人何苦為了這「多此一舉的美意」而投入?在這個普遍的心理背景下,即便回到家鄉推廣,也沒有太多主場優勢。
學習接地氣 挫折轉為養分
「難得有個年輕女生來推廣宋江陣,好像出盡風頭,實際上卻是壓力很大,大小事都是我自己做。」許玓維回憶最狼狽的一回,上午帶著小朋友在一化考古,可是從文化部,乃至於形形色色,來參加體驗課的人們都在追問場文化活動裡出陣,和市長合照;下午就因為食物中毒,大人加小孩16 人一起送急診,兩件事都躍登報紙版面。「小朋友遲到,出陣前才能畫的臉譜也來不及畫了,最糟的是家長本來就不贊同我教小孩跳宋江陣,覺得會荒廢課業,如此一來更覺得讓我帶出去很不安全。」後來她直接被學校校長封殺,不讓她進到學校推廣。想創意、找經費、找師資、接活動的種種波折還可以安慰自己「那只是過程」,但被列為拒絕往來戶卻是迴避不了的打擊。縱然2015 年許玓維還是辦了一場有聲有色的「時尚出陣」,結合植物染與宋江陣臉譜,設計並製作出20 幾套衣服,在村里的廟口舉辦走秀活動。但是辦完活動,眼見村裡無心於此,她決定暫且放下宋江陣推廣,「回到我最愛的植物染織吧」。
苦蹲三年學習「接地氣」所得到的人情冷暖和識見,就是許玓維後來從事「鳳梨纖維染織工坊」計畫的底氣。「文化是潛移默化的,需要長時間的感受,效益很難說,但必須要有個開始。」在臉書上招募志工時,有人說因為看過時尚出陣,「知道你一直在從事文創,所以我想加入。」採訪這天,擔任特教老師的小羊(化名)帶著一個自學的學生來體驗採集鳳梨纖維,她就是認同許玓維理念,經常出席或協助舉辦活動的「鐵咖」。也因為過去三年的頻繁接觸,台南相關機構的承辦人員對許玓維有了足夠信任,讓她在接洽、申請事宜上比過去順利許多。當大家追問「產值」何在時,她雖一時回答不出,但也在從事推廣之餘,積極接洽像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這樣的單位,商談未來的輔導與合作計畫。
「鳳梨纖維很有發展潛力,還有鞋類技術中心來找我,談到英國有學者已經運用菲律賓生產的鳳梨纖維做出植物皮革。」雖還沒有確切的產值,卻已有了可追尋的產業遠景,足以說服更多人一起加入,許玓維自認叛逆,但她也有認準方向便非要實踐到底的行動力,「我可能是根深蒂固的文化人吧,又有藝術家的野性,不想管別人講什麼,做就對了。」2007 年就動念,直到2017 年這個關於植物染織的夢想才真正啟航,這一朵花開得很遲,很艱難,許玓維卻不以為懼。過去三至四年,每個月僅有幾千塊生活費的日子沒有把她嚇跑,反而更讓她認定「物欲低,還是可以過活」,不是天真得以為錢不重要,而是她相信「資源要用在更有價值的建設上」。一般人覺得產業遠景就是「有價值的建設」,這個想像中的成果,讓大家有了投入的理由,但許玓維致力的卻是前期的播種,在因與果的兩端,是誰更有遠見,時間會證明一切。
【鳳梨葉製成的皮革】
近年鳳梨纖維在紡織界的應用,最振奮人心者就是英國學者Carmen Hijosa 的成果。她使用菲律賓當地採集的鳳梨纖維,經過五年時間,成功研發出植物皮革「Piñatex ™」,在質感上完全能取代皮革,製造出奢華的質地。
【鳳梨纖維小百科】
日治時代曾在彰化地區盛行鳳梨纖維的採集與織造,並輸出到日本,成為日本市場頗受歡迎的布料。鳳梨纖維具天然光澤,觸摸起來猶如更細緻的麻,據文獻記載,織好後的觸感宛如薄紗,若處理得宜,更有些許防潑水的效果。
Info│一朵花文創工作室
地址:台南市關廟區埤頭里關新路一段701號
電話;0918-163-761
Facebook:一朵花文創工作室
Text / 賴韋廷
Photo / 林佑璁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7《La Vie》雜誌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