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蓪草」,不曉得有多少臺灣人的回憶裡曾經有這個名詞,更不曉得有多少人能細數這個名後串連著充滿細節的時空?
蓪草是新竹的特有民藝,有人說新竹之所以是蓪草的發源地,是因為新竹山區部落是蓪草植株的最大產地。蓪草文化藝術工作室的秀美老師分享文獻記載,蓪草是由一名叫王世傑的大陸人從泉州傳至臺灣,早期大陸時興精緻蓪草畫、歐美則流行蓪草人造花,因此王世傑認為蓪草具有商業價值,在抵臺開疆闢土時搭船從通霄入港,將蓪草工藝傳給當時停留和生活的新竹地區,並開啟臺灣生產蓪草紙外銷的產業鏈,臺灣早期蓪草產業相當蓬勃興盛,還曾有「八戶人家就有一戶作蓪草」的傳說,整個新竹又以南門佔蓪草業的百分之七十,於是古時候人稱南門為「蓪草窩」。
蓪草窩裡的難忘時光
和我們分享蓪草的職人有三位,一位是蓪草文化工作室的秀美老師,她的母親是臺灣最後僅存的蓪草工廠老闆娘、一位是秀美老師家的撩草師傅曾素香女士、另一位則是年紀已屆八十的施柳月阿嬤,她是蓪草工廠第五代傳人,也是蓪草窩長大的。「我小時候,媽媽幫我洗好澡都會幫我噴香水,那時我就會特別走到工廠,工人大家都會稱讚我好香,所以我好喜歡在工廠⋯」柳月阿嬤眼神望著遠方,回憶道。「當時可是要撩兩百五十斤才算出師呢!我花了差不多半年多就出師了。」素香阿嬤語帶驕傲地說。「那時候工廠都二十四小時沒有關門,我媽媽最好笑的就是除夕才打掃好,初一就自己跑去開工了⋯⋯。」秀美老師笑著回憶母親,素香阿嬤也應和「對對對,我記得,當時我們還特地去跟她領紅包。」思緒就這樣隨著她們相談、口述這段她們在蓪草窩的人生時光,彷彿看見當年新竹四處的蓪草工廠,計有百來工人為蓪草忙碌著的榮景。
蓪草業當年會這麼繁盛,是因為蓪草用途廣泛,不僅帶有遇水則發的吉祥寓意,它能作花、作紙,也是一種中藥材,能通乳、利尿,因蓪草所有的狀態都有作用,無一部位會被丟棄。聽老師傅們聊天還提到,當年蓪草出口量之大,蓪草工廠旁總相依著釘木箱的工廠,當時釘木箱工人還會到蓪草廠幫忙裝箱、釘箱,蓪草從製作到出口皆有個龐大的產業鏈。
逐漸凋謝的蓪草產業
很難想像,那個對她們彷彿昨日的生活場景與產業鏈,就在民國78年因為塑膠花的興盛後整個開始萎縮衰落,柳月阿嬤說其實蓪草業也曾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停過一陣子,那時她七、八歲,臺灣因為戰爭百業蕭條,但二戰結束蓪草產業也同其他產業漸漸復甦,對蓪草打擊最大、導致它完全沒落的原因正是如同每個民藝般─因石化工業的興起,廉價的塑膠花大行其道,取代蓪草這種較昂貴的人造花。柳月阿嬤眼眶紅著說:「好心疼,看見蓪草沒落和失傳我的心好疼。」秀美老師感慨的說:「沒辦法,民藝跟生活相關,當它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時,就註定要消失了。」
雖然這句話說來瀟灑,想必秀美老師卻將她對母親、對蓪草深刻的捨不得化為行動,從民國101 年開始決心復振蓪草工藝,讓人心痛的是,整個產業鏈除了能撩草的職人漸漸逝去而變得困難外,工具的製作與修復也紛紛失傳,秀美老師想研發一款機器代替人工撩草,但「蓪草最美的一部分依然隨著時間逐漸逝去了。」臺灣早期蓪草產業相當蓬勃興盛,還曾有「八戶人家就有一戶作蓪草」的說法。充滿細節之美的蓪草花,展現輕盈薄透的質地。與我們分享故事的三位蓪草職人,蓪草文化工作室的秀美老師、撩草師傅曾素香女士、以及年紀已屆八十的施柳月阿嬤。
Text、Photo / 陳頌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