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的眼鏡,跳色的襯衫,一臉微笑的青木淳,十一月時應台灣 TOTO 及台灣 YKK AP 之邀來台演講,特別抽空在午後與我們會面。過去曾因連續替 LV 設計專賣店而聲名大噪的他,身上沒有一絲高不可攀的氣息,反而散發一股樸實的感染力。建築於他而言永遠充滿挑戰,即便已為大師,卻不曾停止像孩子般探索實驗,「因為這很有趣啊。」他說。
年輕人想跳舞、想辦浴衣大會,為了滿足他們的需要,設計時刻意把建築物往後退讓,創造一塊騎樓空地。室內則盡可能相通,隔間使用大片的木框玻璃窗,不僅視覺清爽,日後也方便二度改造。學習室、演講廳、咖啡區⋯⋯各種功能一應俱全。改建時甚至邀請 20 位居民一起當工班,為的就是凝聚地方情感。經過長期的努力,這裡如今成為最熱鬧的活動場地。青木淳於是把原先提供大家串門子、後來因案期結束而撤離的「分室」,用作正式的案名,希望這裡成為在地人既有的生活圈以外,「另一個」逗留的好去處。「十二月他們還要辦聖誕派對呢!」他笑說。此作也成功獲得 2016 年的 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
還想出手設計的類型
馳騁建築戰場這麼多年,有什麼是想要卻還未嘗試的嗎?「有啊!圖書館。」雖然蓋過學校和博物館,但熱愛藝術和知識的他,還是非常想挑戰蓋一座「知識的殿堂」。「真的要做,我應該會把它設計得很像迷宮吧!分類完整,可以在裡面逛很久的那種。」一個容許求知者自由迷路的大型迷宮,風格會像蔦屋書店那樣嗎?「他們(蔦屋書店)長得很好看⋯⋯」他神祕地笑道,「可是你知道,那就是一種時尚。對我來說實在有點 too much 了。」
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擴建」(2024),他則以白色陶瓷磚鋪陳的大弧曲面屋頂,呼應日本建築中作為室內外過渡的「緣側」概念,成為人與自然交流的重要場所。早在2013年,法國「貝桑松區藝術中心」(Besançon Art Center and Cité de la Musique)的斜出屋簷便也運用了此概念,而屋頂錯落的開口則模擬陽光穿透樹葉縫隙的「木漏」意境,進一步消弭了人造建物與自然間的界線。
「美術館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要能夠向整座城市打開。」
法國貝桑松區藝術中心(Besançon Art Center and Cité de la Musique,2013)屋頂開口模擬日本文化「木漏」的意境。(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Nicolas Waltefaugle)
他提到UCCA因窯變而各具漸層色韻的屋頂陶板,「顏色的參差就像自然界裡的各種變化,我們就是想要保留下這種自然的隨機感受。」2018年落成的英國V&A博物館Dundee分館,靈感則源自日本寺廟拱門以及蘇格蘭聖基達群島懸崖的鬼斧神工。他解釋,洞窟展現出一種接近原始自然的氣息,而他試圖將這種感受延伸至現代建築。木質為公共場域帶來源於自然的溫潤色彩,讓建築猶如「城市的客廳」(Living Room for th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