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擺著是藝術,穿著則是創作。洪麗芬,Sophie HONG 品牌創辦人兼服裝設計師,融合東西方文化特色,秉持服裝是一種實用的藝術品、因著適合各種人的理念,讓每個人能在流動性十足的衣著裡,與生活共同變化。
自創品牌以來,運用自古老工藝湘雲紗的材質創新的「洪絲 HONG Silk」於服裝創作中,作品也受到法國美術館肯定,在巴黎時尚博物館 Musée Galliera、泳池藝術與工藝博物館 La Piscine 永久典藏。2010 年以 Sophie HONG 為名於巴黎古蹟宮殿展店,同年接任經營信鴿法國書店,2012 年因推廣臺法文化交流之貢獻,獲頒法國國家功勳騎士勳章,並受邀將於 2020 年至法國泳池藝術與工藝博物館舉行創作個展。
對服裝設計師洪麗芬來說,工藝是什麼?
《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紀錄了幾百種工藝,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工」跟「藝」兩樣。想辦法用自己的雙手、思考創作,或是將舊的東西,拿布條編織、打結, 加上個人審美。而藝的美,質好不好,又是另外一回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美感、選擇的造型材料、顏色,以及做到什麼程度通通包含在裡頭,我想這些都是工藝。
工藝與藝術底蘊的培養
小時候跟著哥哥姊姊逛廟會、看布袋戲、觀歌仔戲,下課後就跟著去爬爬樹、抓金龜子,小學時美術老師謝榮藩,給了一盒粉臘筆就代表學校參加校外比賽,蕭如松是高中的美術老師,廖德政是實踐服裝設計科的服裝畫老師。這些成長過程的親身文化體驗,都一點一滴積累成為日後創作的靈感與基礎。
除了湘雲紗工藝技術的鑽研,更為了開發藍染系列,和藍染專家馬芬妹學習。受到香港雕塑家李福華「非圓非方」系列影響,以及前文建會副主委劉萬航造詣深厚的金工作品啟發,創作曲線型金屬雕塑。更抓住了機會和張憲平老師學竹編,和邱煥堂老師學習陶藝,生活和品茗等,凡此總總。
時尚與工藝之間的關係?
我從傳統工藝中學習,我做的是當代創作,思考未來、永恆。時尚引領未來風格,工藝積累傳統文化,揉合兩者的衣著設計乍看衝突,但其實傳承工藝絕非全然地複製,而是透過深入了解、汲取精華,進而自由運用、創新, 成為創作的靈感和素材,將工藝不著痕跡地注入時尚的框架,以無可取代的文化細節形塑經典永恆,在選擇美麗服飾的同時,也在選擇其蘊含的價值,更是自我風格的表現。如此一來,才能讓工藝與時俱進地發展、延續。
洪麗芬的工藝美好實踐法則
1. 有機造形提供造型變化生命力
工作室內幾張舊吧台椅繃上紅色新布,做成展示桌的桌腳,上頭穩穩置放著作品集,亦可根據其他使用需要機動性地將椅子抽出使用。一旁的衣帽架同樣是洪麗芬親手焊成,伸展出的鋼筋枝椏上頭疊放著各色呢帽。簡潔俐落的呢帽,藏著諸多小細節,有多色相接,宛如呼應鋼筋鐵條的滾邊,彈性而柔軟的材質,可按照喜好、場合正反穿戴,搭配不同的穿著和髮型;也可任意凹折修飾臉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2. 手作精神打造出材質風景
工作室是藝術家、創作者激盪創意、汲取靈感的場所,嘗試利用不同媒材和工法,諸如雕塑、金工、染布、木藝,乃至改造老件,將想法落實,不放過任何動手學習的可能。一九九二年進駐的工作室,洪麗芬一開始便決定將院子圍牆全部打掉,換上一個個鐵鏽色焊接鐵門,金屬藤蔓的造型,如同蔓生植物般攀附於建築之上,成為庭院中的另種自然。而室內往地下室的護欄,彎延的鋼筋與水泥塊,再覆上一片透明玻璃,讓各異材質彼此自由對話。
3. 跳脫框架的材質創意
進門入口處一綑綑「洪絲 HONG Silk」布料,是 2011 年台北世界設計大展「辦桌系列」,於南港展覽館展出的作品,上頭置放著以洪麗芬為造形的布袋戲人偶,也就成為一個時裝設計師的展示台,宣示著創意者的存在與其所接受的文化薰染。親手創作的每個細節都是工藝,留下來的每一處、曾接觸過的技藝,都將傳承文化,並成為未來創作的養分,讓空間富有生命力,得以流動。
4. 空間的流動性對話
工作室另一端的窗邊閱讀書區,一座巨型雕塑吸引目光。這是一團由建築工地拆除取回的廢棄鋼筋條,使用怪手輔以創作,在自然光的照耀之下,展露不凡的姿態。洪麗芬說不管是整體的造形,或是紋路細節都時常帶給她靈感,就像她指上與鐵條造型如出一徹的銀戒雕塑。書架旁一盆綠色植物置放在一張椅腳造形漂亮的老凳子上,不僅將自然引入室內,也與前頭斑駁的造形椅子,構成一個自然舒適的材質空間。
5. 古道具的實用性改造
更衣室常見的金屬置物櫃,重新上金屬漆,選擇搭配性高、隨性自然的銀灰色,並將其翻轉橫躺,底部加上四個輪子方便滑動。重新加上的支撐橫桿成了衣架,而厚實優雅的門鎖向下開啟,有深度的多格櫃,便能收納、展示、分類各式各樣的絲巾、帽子等配件,上方的平台即是好用的工作桌。
更多台灣的重要工藝推手,都在 La Vie 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出版的《手感工藝.美好生活提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