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則「海龜鼻子插著塑膠吸管,神情痛苦」的影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看過的人無不震驚。因為海裡有太多塑膠吸管,導致海洋生物不小心就吸入,由於觀看人數達數千萬人,吸管的環保議題再次浮上檯面。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塑膠吸管被丟棄,這也是台灣最常見的海洋垃圾。根據2016年台灣ICC淨灘行動統計,塑膠吸管排行拾獲廢棄物第三。
於是開始有人主張,使用不鏽鋼吸管、玻璃吸管,減少垃圾量。但有人提出質疑,這些產品的製作過程也會消耗許多能源,根本是「假環保」。
撇開這些唇槍舌戰,如何解決塑膠吸管帶來的環境議題,已是各國當務之急。好比美國寂寞鯨魚基金會(Lonely Whale)發起「西雅圖無吸管」運動(Strawless In Seattle),完全不提供吸管。即使是對海洋友善的可分解紙吸管,也僅客人要求時才會提供。
明年7月起,西雅圖將禁止餐廳、咖啡店與其他餐飲業者,提供塑膠餐具與吸管,首開美國先例,包含星巴克創始店、西雅圖水手隊球場在內,預計有3100家業者受到影響。倫敦、奧克蘭等城市也紛紛推出相關活動。
不僅如此,美國一家餐具公司Loliware,近期研發出一種色彩繽紛,可以吃的吸管,被《時代雜誌》譽為年度最好的科學發明之一。
這支吸管的背後,究竟有什麼祕密?
2015年,Loliware就推出以海藻為主原料,內含多種維他命,外觀看似塑膠杯,卻是能吃的杯子,口味包括抹茶與柚子。
延續此概念,Loliware又將腦筋動到吸管,而且加入焦糖、香草等口味的原料。「想像一下,當你在喝冰咖啡時,這支吸管能自然讓咖啡有不同滋味。」Loliware共同創辦人布里岡堤(Chelsea Briganti)對《快企業》表示。
要是你不想吃掉吸管,它也能變成堆肥。不同於以玉米澱粉製成的塑料PLA(聚乳酸)不易分解,這支吸管和香蕉皮一樣,很容易在自然界分解,也能成為自製堆肥的原料。
「這確實能增加消費者不使用塑膠的意願。」布里岡堤強調,團隊並非告訴消費者:「嘿,你不能用吸管喝飲料。」而是提供一項解決方案,又加入有趣的體驗。「消費者不必再為環境議題有所『犧牲』,擁有樂趣的同時,又能兼顧永續發展。」
目前,Loliware正在大型集資平台Kickstarter為這款吸管募資,準備量產。布里岡提坦言,雖然生產成本比塑膠吸管高,但與紙吸管或其他能分解的吸管相比,更具有競爭力。
事實上,光在美國,每天的塑膠吸管使用量就有五億支,排起來可繞地球二圈半。Loliware初期將從咖啡廳、果汁店與速食餐廳,這些大量使用吸管的場域出發。「希望明年能取代100萬支塑膠吸管,我們有信心達成目標。」
Text / 遠見
Photo / Loli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