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接受祖國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委託,描繪戰爭悲劇的巨型畫作。畢卡索歷經反覆的嘗試與錯誤,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畫作並未描繪轟炸機,而是以立體派風格描繪飽受戰火蹂躪的人們、四分五裂的遺體等。
1992年前,參觀者都必須將隨身行李寄、通過金屬探測器檢查,才能一睹放置於防彈玻璃中的《格爾尼卡》。雖說這幅作品是人類珍寶,但這樣的展示方式未免誇張。這和《格爾尼卡》背後的曲折歷史有關。
巴黎萬博後,西班牙內戰以國民軍勝利劃下句點,共和國政府成了流亡政權,佛朗哥將軍樹立獨裁軍事政權。對於佛朗哥政權深表不滿的畢卡索遂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定居法國,從此不曾公開踏上祖國土地。另一方面,《格爾尼卡》成了流亡共和國政府宣傳殘虐佛朗哥政權的最佳宣傳品,於歐洲各國與美國巡迴展出。後來因為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幅作品被送至紐約當代美術館,以「一旦西班牙回歸自由,便必須歸還」為條件,無限期借展。
西班牙國內依舊由佛朗哥執掌的軍事獨裁政權統治,這期間被貼上反政府標籤的畢卡索作品一律禁止公開展示。1975年,西班牙逐漸民主化,1978年開始交涉《格爾尼卡》歸還一事。
但當時的西班牙國內還有軍事獨裁政權的餘黨,於馬德里舉行的畢卡索展亦遭右派襲擊。此外,西班牙與美國交涉作品歸還一事的過程中,還發生西班牙議會遭極右派的特勤員警佔據,要求建立軍事政權。於是,美國政府針對《格爾尼卡》歸還一事,要求西班牙政府必須做好嚴密的安全管理,部屬萬全的保全機制。而巨大的防彈玻璃便象徵著普拉多美術館的嚴密保全機制。
然而,根據柏倉康夫的著作《畢卡索的祈願------名畫〈格爾尼卡〉的誕生到歸鄉》的敘述,早在1968年那時,佛朗哥便認可畢卡索的作品,也開始秘密交涉《格爾尼卡》歸還事宜。因此,畢卡索似乎也接受佛朗哥的善意,希望《格爾尼卡》早日回歸祖國懷抱。
雖然這場交涉因為外國媒體的報導而破局,但或許因此傳達了畢卡索的想法吧!《格爾尼卡》並未成為激進份子的狙擊目標,1995年撤掉防彈玻璃,成為西班牙國立索菲亞皇后國家藝術中心的收藏品。
本文出自La Vie出版《解謎世界名畫2》,更多了解名畫身世背景的線索都在《解謎世界名畫2:從畫家性格、模特兒、時代背景窺見畫作最深層的靈魂與故事》為你解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