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了好幾天終於放晴,陽光普照下的北投,天空藍得像剛被水洗過似地,一抬頭,遠方層疊的青巒清晰可見。我們拐過公園轉進小巷,來到一座有著復古磚牆的老宅。穿過庭內開心兜圈的黑狗,穿過向上折返的階梯,最後在眼前敞開的,是Yenchen & Yawen(Yenchenyawen design studio)的新工作室。此處一派素雅,惟有宛如凝凍時間般的美麗飾品,在櫃架上等候我們的到來。
一只秀麗的盤子,中間兩、三道如金河流淌過的痕跡,不論從哪個角度觀看都閃閃發亮。從前的日本工匠,為了讓破碎的珍貴器物重獲新生,會使用所謂「金繕」(Kintsugi)的技法。「以前利用膠水黏合,上很多層金漆,再經刨磨處理,前後得花一、兩個月,光是人工就非常昂貴。」Yenchen & Yawen設計工作室的雅雯,拿著手上自製的「金繕系列」碗盤,微笑說道,「但我們已經不使用傳統的作法了。傳統修補的器物都是要燒製的陶瓷,但我們的原料是水性樹脂。直接用模具做好三只「碎片」後,把錫(低熔點錫鉍合金)或混了金粉的樹脂,熔化後灌入接縫處,最後再黏合。」
1984年才被開發出來的Jesmonite複合性水性樹脂,不僅價格平實,快乾,而且具備比陶瓷更硬、比石頭更輕的特性,一但與金屬粉末混合,可輕易作出各種仿如銅、鐵的質地,進入21世紀後被廣泛應用在家具、牆面等室內及建築設計領域;如今這也成為了雅雯用以創作的最佳利器。
褐色的鐵鏽,青色的銅綠,還有仿擬「金繕」而添加的銀錫或金黃,這些暗示時間流逝過的金屬色澤,鋪滿了燭台、碗盤、墜飾等Yenchen & Yawen用水性樹脂製做出來的物件。「我們想探索的是和時間有關的技法。或者捕捉舊的東西,它經過時間演化後,呈現出比想像中更美的那一種樣貌。金繕也是一樣的道理,時間催化了物件,修補破損處後,大家反而欣賞修補的部份。大部份靈感都從這裡來。」她說。
太規矩VS.太自由 高反差性格也能碰撞出美好火花
時間能夠催化的,不僅是物件,也是人。原本主修城鄉環境規劃的雅雯,畢業後對前途一片茫然,在家人的鼓勵下,她遠赴英國,重新尋覓幼年時就有的手作興趣,進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主修複合媒材的面料設計。沒想到這一試,不但玩出對不同媒材的興趣,也找到日後並肩創作的好搭檔張晏誠。起初,是兩人在倫敦藝術家工作室Cockpit Arts的聖誕節開放日,嘗試販售自製的銅鏽色小燭台,意外大受歡迎後,才開始設想認真經營一個品牌,並於2015年底正式創設Yenchen & Yawen。
「他因為是工業設計的背景,精準度要求到非常高,很怕出錯,總是從頭到尾想好才動手,也能做到不差分毫。我卻總是做了再說,雖然常搞砸,但也可能作出以前沒想過的東西,因為那種錯誤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造成的,哈哈。」一個理性而謹慎,一個感性而自由,乍看極端,卻也十分互補。晏誠開始挑起產品外觀設計的重責,使用3D列印造出一個個精美模具,雅雯則運用對材料的敏銳度,決定每項產品的顏色與材質。但最耗心力的依舊在實際製作的步驟,特別是灌模。「不是每一次灌都會成功,要控制金屬的溫度。有時灌一整天,重複幾次根本算不出來。做完之後要切還要磨平,會產生很多灰,真的做到全身都白色的。
「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但下了功夫總是有回饋。蘊含時間之美的系列物件,很快引發注意,每年兩次的開放工作日,都有熟客反覆光臨,從歐美各地來的網路訂單也陸續增加。加上去年至巴黎家具家飾展(M&O)、倫敦設計博覽會(London Design Fair)參展,知名度逐漸提升,不但被選入位在倫敦的設計博物館商店(Design Museum Shop)販售,近期也進駐美國西岸Gumps百貨,和瑞士的工藝品專售鋪Affaire46。
然而在國外待久了總會想回家,去年奪下文創精品獎和金點設計獎後,兩人便把工作室搬回雅雯的老家北投,預計以後一半時間待在倫敦,一半留在台北,當然對「時間」的考究也會繼續下去。「有時所謂的時間感,不見得一定是東西留了很久,或者製作過程很久。也可能是製作者本身經歷過磨練,才做得出來的這件事。」只要有心,腕間的技藝總會越發純熟,讓作品更成熟也更迷人,而這正是Yenchen & Yawen不變的初心。
Text/歐陽辰柔
Photo/張國耀
圖片提供/Yenchen & Yawen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8年《La Vie》雜誌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