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在被自然包圍的環境中,廖浩哲小小年紀時便特別喜歡植物。一路由自己摸索而出的花藝創作,不僅是廖浩哲用以表達所思所感的媒介,也蘊含著兒時生活的各種回憶。
走進廖浩哲的工作室,難得的冬日陽光,讓滿室植物成為城市裡溫馨的花園。小時候在東勢鎮鄉間長大的廖浩哲,家中就在田的中央,常常能接觸到土壤、果樹,或農作物的花,加上奶奶總會把植物當成玩具讓廖浩哲玩,「所以開始認識植物,奶奶可以說是一位重要的人物。」9歲的時候,廖浩哲偶然認識了東勢鎮一家花店的夫妻,在他們的鼓勵下,便開始在空閒時前往工作,「那時候我的年紀很小,但因為非常喜歡植物,每次就算要走半小時到花店,我也堅持要常常到那裡。」在花店邊玩、邊工作的廖浩哲,小小年紀就已經做起大人的工作,瘋狂投入在花藝世界的他,不論是國小、國中的週末時光,甚至年節都在花店裡度過。「那時都沒在家裡幫忙,反而常常在花店裡忙到最一個才走。」廖浩哲笑著說。
從單純喜歡植物到踏入花藝領域,廖浩哲認為花店工作可說是為自己現在的技藝立下很大的基礎。那時在鄉下花店,不僅要整理花材、插花,還要進行祭祀、喪禮等場合佈置,以及製作送禮、入厝、選舉使用的花禮。「而這也是為什麼可以看到很多男性從事傳統花店的工作,因為到場地進行布置的時候,需要搬運大量花材。」而除了花店工作,廖浩哲自己也種植植物,甚至閱讀大量與植物相關的資訊、書籍和雜誌,「這樣的童年,讓我對植物有很高的敏銳度,到後來我常常會以植物去認識一個地方的文化或生態,這使我在藝術創作中也獲益不少。」
自然與人為的辯證
因為求學的關係,廖浩哲離開了東勢,大學到台南就讀都市計畫系,大三的時候,便決定讓最喜歡的植物變成工作內容,於是他成立花藝品牌L&F。當時廖浩哲在小小的租屋處接起製作花束、花圈或插花的小訂單,畢業後,來自台北的家具店摩登波麗,委請廖浩哲以花藝布置空間,於是開啟了他的大規模花藝創作。而接下來與美國知名生活雜誌《KINFOLK》合作展覽裝置,以到鄉間採集的尤加利葉,打造符合品牌生活風格的空間設計,更讓廖浩哲的作品正式跨界至空間領域,藝術化的呈現方式也成為個人特色。
到了2016年,為了向大眾傳達個人創作理念,並且能延續創作主題,廖浩哲籌畫了第一個個展《ECSTASY歇斯底里狂喜》。靈感來自傳統花店裡的金錢樹,廖浩哲以植物和人造物件的組合,探討人們對於美的期待。「人們常常為了銷售、呈現理想中植物的美感,改變了植物原有的顏色、添加人工的裝飾。」在這場展裡,廖浩哲希望透過植物與人造物件的搭配,讓人再次思考大多數人視為的美感,究竟是美還是不美。而到了第二個個展《Lily, Lily, Human doing》,廖浩哲以百合花為主要花材,並收集為了美觀而被摘除的花蕊,重新創作為藝術品,企圖讓大眾重新審視植物曾被忽略的存在。
目前的兩場個人展裡,可以發現廖浩哲的創作主要圍繞在植物與人的關係,特別是使用台灣常見的植物作為創作媒材,以曲折、垂墜,加入人造物件的手法,展現尋常花材的變化性。對廖浩哲來說,不論是花材的選擇,還是造型的呈現,都試圖讓人們重新看見這些時常可見,卻容易被忽略的植物,「這也與我的成長背景有關,兒時喜歡的傳統懸掛彩球,以及花店裡折成圓形的萬年青、綁成辮子狀的金錢樹,都是我用來傳達創作理念的元素。」廖浩哲說。
框架之外的持續創作
目前廖浩哲多半以非常精簡的方式進行創作,「通常小型作品需要半年的時間完成,而大型作品則需長達一年的時間。」需要購買花材或其他材料的時候,廖浩哲便會到台北的內湖花市,以及各地尋找所需的物件。
不斷思考如何在商業和個人創作中找到平衡,廖浩哲在未來希望能區別這兩種創作路線,「將傳達花藝創作初衷的品牌L&F封存在最好的狀態,接下來,2018年會以嶄新的品牌,向大家呈現商業性作品。」同時,廖浩哲也會持續創作屬於個人、藝術性的作品,用框架之外的植物面貌,訴說他對於植物與人的觀察。
獻給2018年的禮物《溫柔與堅毅》
每年我們都環繞著時間,週而復始地刻畫生活,時間不僅使我們如樹幹堅強,同時也孕育了一顆成熟的內心順應環境,就像樹皮外柔軟的植物細毛和半透明狀的網紗,它們在硬實的樹幹上搖曳分佈,象徵了因時間而茁壯的心靈。此作品以溫柔與堅毅為題,感謝時間賦予每個起點重要的意義。
文字:陳岱華
攝影:張國耀
照片提供:Haojhe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