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以陽明山、日月潭美景為靈感!阿根廷織品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用羊毛織物詮釋台灣綠色森林

用羊毛織出台灣豐富森林面貌!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綠色織品」詮釋大自然美景

保護自然有千百種方式,來自阿根廷的藝術家 Alexandra Kehayoglou,用柔軟且溫暖的羊毛線,織就一件件大型的藝術作品,試圖將童年回憶和保護自然的想望揉捻至織品中,以此記錄地景並讓人反思自然保護的重要性。

 

來台灣短短幾天的阿根廷藝術家 Alexandra Kehayoglou,即使行程緊湊,在受訪前仍抽了個空直奔北投。她指著手機螢幕上的地熱谷白煙,以及林道間的綠景,直說台灣的環境令她印象深刻,正如同她的創作靈感皆來自大自然,探看各地的自然環境,似乎成了她認識一地的重要方式。

 

羊毛線裡的家鄉回憶

來自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 Alexandra,生長在祖父母成立的工業羊毛地毯公司 El Espartano。從小看著父親將柔軟的羊毛線製成織品、掛毯等產品,深深影響著後來以織品作為媒材的藝術創作。然而成為藝術家前,她並沒有將家族事業視為職業選項,直到就讀藝術學校,為了尋找畢業作品的創作材料,於是才又接觸羊毛線。「那時才發現,其實我與羊毛一直有很深的情感連結,只是我沒有想到怎麼利用它。」Alexandra 笑著說。

 

Alexandra 的織品創作以家族工廠剩餘的羊毛線製作,主要呈現童年回憶裡的阿根廷自然風景,或者即將被破壞殆盡的河域生態,而森林、草原、苔蘚、冰川和石頭等元素,都成了作品中時常出現的景觀。對她而言,織品是一個非常有能量的媒材,「從小看到家族工廠做地毯時,往往會在產品上呈現這些織品的產地、文化等故事,於是我的創作也深受影響,希望能用織品傳達訊息。」在創作過程中,Alexandra 通常會將布面垂直懸掛,接著用手工方式進行編織。到了需要將毛線裁切或修剪時,便會使用氣動修剪工具、剪刀進行塑形。即使工業化後的地毯產業,已有許多先進的編織或裁切工具,「但在藝術創作中,我最喜歡使用的工具還是剪刀,因為透過手部動作直接帶動剪刀的開合,最能呈現想像中的造型。」

 

巨幅地景織品創作 最溫柔的提醒

在 Alexandra 的作品裡,可以發現她大多創作大型的地毯、掛毯,但實在很難想像眼前身材纖細的她,會特別喜歡創作巨幅的織品。「我認為這些大面積作品比較能吸引人們的注意,特別是想呈現自然地景時,較能勾勒出寬闊的景觀風貌,雖然一個作品需要花費將近 6 個月的時間完成,但是隨著作品到處展出,也能讓大眾透過羊毛線織品感受家鄉的自然景色。」

 

而以一簇簇羊毛形成的地景風貌,也在柔軟的觸感中,傳達了庇護與童趣的意象。例如作品「Refuge For A Memor」,便是由地毯和掛毯組成,透過羊毛織成的苔癬地景和森林,傳達了即便沒有銅牆鐵壁,柔軟的力量也能帶來安全自在且充滿童趣的感受。

 

除了讓大眾看見自然的美好,Alexandra 也以織品創作為媒介,提醒人們,在快速的社會發展中,自然景觀已遭受破壞,甚至即將消失殆盡。例如 2014 年為比利時服裝設計師 Dries Van Noten 打造的巴黎伸展台作品「Before and After」,靈感便來自阿根廷彭巴(Pampa)草原,此地因為農業過度開發,迫使原先生氣盎然的自然景觀漸漸消逝,為了讓人們思考人為發展對自然帶來的傷害,Alexandra 試圖以 50 公尺長的作品重現草原的生機,這不僅是她目前最大型的作品,也是與時尚界的首度合作。

 

而其它如 2016 年在邁阿密設計週展出的「No Longer Creek」、2017 年於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展出的「Santa Cruz River」,靈感都是來自將被開發的阿根廷河流,Alexandra 看到當地居民為此與開發者抗爭、引起衝突,於是試圖用羊毛線呈現河流的原生樣貌,以此記錄它們對當地的貢獻,並傳達大自然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如何掙扎求生,以及讓人們思索如何能為這裡帶來更好的未來。

 

跨界合作的自然景觀

為忠泰集團忠泰講廳(Jut Hall)所打造的「Panorama」,是 Alexandra 第一個跨足空間的創作案。可容納 176人 的蛋型演講廳,從地面、牆面到天花板皆包覆著手工打造的織品藝術。Alexandra 與 MVRDV 的建築師 Winy Maas 合作打造此空間時,一開始由 Winy 提供空間相關影像作參考,然後 Alexandra 再以台灣山景延伸出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這也是她首次以 3D 影像圖輔助創作。

 

作品分為平面地毯,以及從牆面延伸到天花板的立體掛毯兩部分。「地毯的製作與一般工業地毯不同,在面積上會有許多不規則的紋路,以符合演講廳的弧形設計。」而從牆面到天花板部分,則以一簇簇高低層次不同的羊毛線,呈現山谷裡茂密森林的景象。「這部分靈感來自陽明山及日月潭山巒疊翠的風景,並且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手工編織。」Alexandra 更在作品中加入紅白色小花的元素,展現台灣森林豐富的面貌。能將織品創作與空間結合,「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跨界嘗試,讓織品能跳脫平面、懸掛的呈現。未來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相關的創作,讓織品藝術有更多的展現方式。」Alexandra 說。

用藝術創作做為對人們溫柔的提醒,Alexandra 在展場裡甚至看到了人們因為觸摸到織品而產生特別的反應,「嚴肅的人觸摸到地毯後,表情變得柔和,而小朋友躺在上面會安靜下來,又或者像在遊樂場一樣玩了起來。」織品就像擁有神奇魔力,透過觸感讓人獲得平靜溫暖,「我將我的作品視為生命的資料庫。」在她手裡,織品也成為了說故事的媒介,用最柔和的方式傳達保護自然的反思。

 

 

文/陳岱華

圖片提供/Alexandra Kehayoglou Studio、忠泰集團

攝影/Francisco Nocito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8《La Vie》雜誌 1 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李·帕赫個展《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探索酷兒未來之途!交織神話與殖民歷史,水流象徵性別流動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從神話、民間傳說、殖民歷史等汲取靈感,菲律賓視覺藝術家李·帕赫(Lee Paje)藉繪畫探討複雜的性別議題,她常在畫中以「水」包裹人體形象,暗示性別的流動性;藉油彩銅板畫若隱若現的金屬光澤、摺頁書開展的扉頁等媒材及形式,象徵歷史的複雜性及迭代,並進一步揭露殖民主義如何鞏固異性戀規範的社會結構。即日起至215日,李·帕赫台灣首個展《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於安卓藝術展出。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故事從哪說起?神話中一場摧毀社會的洪水

在《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展覽中,李·帕赫重新探討性別與菲律賓殖民歷史之間的關聯,使歷史與神話交織並存。展覽名稱取自《靈魂之書》(The Soul Book)中記載的前殖民神話:一場洪水摧毀了社會,在故事中,「樂園」象徵豐收與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連結,並允許生命形態自由轉變。李·帕赫認為,這種轉變本質上蘊含「酷兒性」,並在作品中重新召喚這一概念,雖然洪水使樂園成為失落的場景,但「水」的流動仍回蕩於她的作品中。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畫中的性別流動意象:水流 X 金屬光澤 X 巴貝蘭文化

「水」常是李·帕赫作品視覺與隱喻的核心,並在《丈量、裁切,卻未曾分離》中達到視覺的巔峰;另在雙聯作《風吹開了天堂之門》中,身著教袍的牧師佇立在告解室,目光投向岸邊模糊的人影,且李·帕赫採用銅片作為創作媒材,其光澤與油畫層次也成為探討性別流動性的象徵。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被測量,被切削,但永不分隔 Measured, Cut but Never Divided》。(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帕赫以海潮幻化成的人形,暗示著他們獨特的身份與靈性,彷彿前殖民時期擔任巫師或祭司角色的群體——「巴貝蘭」(babaylan),其意指舊時擔任巫師或祭司角色的群體,這一身份可為順性別女性,也可為穿著並扮演女性的男性,突顯了菲律賓前殖民時期性別流動的特質,同時解釋李·帕赫作品中「水」所包裹的人體形象——水流是對性別流動性的視覺回應;衣飾般的紋理則代表人們社會表演的外衣,反映出信仰傳統、殖民主義及原住民文化如何縱橫交錯梳理與定義性別。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風吹開了天堂之門 The Door to Paradise Blew Open》。(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回到17世紀,藉藝術重構酷兒歷史

透過挖掘歷史檔案,李·帕赫藉《相擁》一作重新講述一則鮮為人知的故事:17世紀時,有一位來自台灣的中國官員——樓蘇,因頻繁出入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馬尼拉華人區尋求性關係,最終因「雞姦罪」於1670年被判有罪;而樓蘇之後成功脫罪,部分原因是來自他與鄭經的親屬關係,西班牙當局因外交考量而未追究。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相擁 Embrace》。(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在《相擁》中,兩個人物臥於床上,水的形象流動於他們之間,地上散落的衣物及物件呼應了床頭畫中聖米迦勒大天使刺殺中國魔鬼的意象,據稱這類圖像象徵了西班牙傳教士對菲律賓華人居民的焦慮。儘管此作引用了樓蘇的故事,但它只是藝術家所揭示的酷兒壓迫微敘事之一,這些微敘事也成為重建酷兒歷史的努力。

探討性別表達自由,反思殖民歷史

在本次展覽中,李·帕赫以油彩繪於銅板與紙本裝置之上,書寫出一幅多層次的當代敘事畫卷,重新檢視性別流動性與菲律賓殖民歷史之間的交互關係,並通過歷史與神話的交織,揭示被忽視的文化與性別敘事。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BIRTHING》。(圖片來源:leepaje.com)

菲律賓藝術研究學者Gianpaolo L. Arago指出,李·帕赫並未將性別與殖民歷史視為單純的變遷,而是揭示殖民主義如何鞏固異性戀規範的社會結構,若僅以「殖民者原住民」或「異性戀酷兒」的二元對立來解讀李·帕赫的作品,過於簡化;她透過多層次的語境,汲取前殖民時期的神話和被遺忘的歷史軼事,梳理出細膩且豐富的詮釋。「樂園或許失落,但李·帕赫將之重新尋回:無論是性別表達的自由,還是對後殖民主體的反思。於此,神話成為通往酷兒未來的一道可能之門。」

「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李.帕赫

展期|2025年1月4日-2月15日

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以台灣民間日常、在地文化為創作靈感的藝術家李明則,自2025年1月4日起於安卓藝術推出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Walk Your Own Path),一次展出包含水墨畫作、複合媒材創作等的20組新作。

2009年至今首個大型個展

李明則出生於高雄,1980年代曾生活於台北,隨後又在1990年代返回故鄉。其創作雜揉生活所見所感、廟宇彩繪的圖法佈局以及章回小說的敘事氛圍,以神話般的手法展現常民文化豐富的層次深度。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李明則《走自己路的》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1996年,李明則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個展《台灣頭.台灣尾》,同年於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主體性─認同與記憶》展出,1997年前進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台灣,台灣:面.目.全.非》,2009年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我愛台灣.更愛南台灣》個展。而本次《走自己路的》是繼高美館大型個展後,李明則又一次結合繪畫、複合媒材與立體創作的大型展覽,同時也是安卓藝術15周年的首場活動。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李明則《走自己路的》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走自己路的》展覽同名新作發表

這次展出,觀眾將能見證李明則耗時三年籌備的20組新作,其中六聯屏的同名鉅作《走自己路的》寬達11公尺,融合藝術家一直以來吸納在地風情與紋理的空間表現,也刻劃他喜愛的江湖遊俠和卡通漫畫英雄人物,更融入近年曾熱議的話題如台海危機、黃色小鴨等。作品的構圖與技法延續了水墨畫的敘事傳統與線描法,以橫向的視線引導,傳遞時空交疊、虛實共生的世界,凸顯李明則獨特的創作性格。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寬達11公尺的六聯屏鉅作《走自己路的》(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以高雄道路命名為靈感的《一心》到《十全》

李明則擅長在有限畫幅內,創造出無盡想像的超時空旅程,《一心》《十全》系列水墨畫也是如此。該系列以高雄道路命名典故為靈感,集結了各種水墨畫譜的技法,在源自傳統形式的描繪中透過拼貼式的構圖和手法翻轉出水墨的嶄新語彙和生命。雖然墨色單純,李明則仍能運用大量線條,創造出多面向的時空漫遊,一幅幅畫作彷彿任意門般,帶給觀者無盡的想像。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一心》到《十全》系列水墨畫(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除了畫作,李明則也在本次展覽中發表數件全新的複合媒材創作,結合民俗故事的人物造型,在玻璃纖維材質上以紗布和紙黏貼覆蓋,再用拼接、黏貼的技法輔以焚燒的痕跡,處理出如補丁般的肌理,用獨特而風趣的視角展現舊時代的美好回憶。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結合民俗故事的人物造型的複合媒材創作(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藝術家在玻璃纖維材質上以紗布和紙黏貼覆蓋,再用拼接、黏貼的技法輔以焚燒的痕跡(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李明則個展《走自己路的》

展覽日期|2025年1月4日至2025年2月27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3:00–18:00
展覽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