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顆乘載了滿滿沉痛控訴的假血球啪一聲地砸在掌控最新醫藥結果的藥廠代表和AFLS愛滋協會官員身上,那炙熱的紅所代表的不只是愛滋病患者焦急難耐的痛心,更是隨時與時間病毒拉拔賽跑的茫然無助。獲得2017年第70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的電影《BPM》,以法國1980年代末為故事背景,描述法國愛滋平權聯盟團體Act Up抗議政府不夠積極處理愛滋問題以及藥廠遲遲不願公開新藥物臨床測試結果,愛滋病猶若中世紀黑死病般肆虐,與病魔抗衡的患者苦苦等待那沒有結果的答案,唯有用激進行動喚起大眾與有關單位的注意。
愛滋病是近代史上融合了恐慌、歧視和羞愧等多元情緒的疾病,儘管現今早和過往民生保守的年代大不相同,但大多數人對於被這獨特疾病烙印的患者們,依舊存在諸多錯誤偏見與歧視,像是認定愛滋病屬於特定同志群體才會感染,或者會經由空氣傳染的疾病,如此天大的謬解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好萊塢電影《藥命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揭露了美國1980年代社會對愛滋病者的漠視與嘲諷態度,《BPM》則帶我們走向歐陸,回到1980年末的法國街頭,窺探那個科學醫療仍對愛滋病處於探索階段的年代,一群與死神拔河的人們,是怎麼為了喚醒對HIV的警覺與意識,而走上街頭努力的過程。
導演羅賓康皮洛(Robin Campillo)將鏡頭瞄準20世紀尾聲的巴黎,從自身參與抗爭行動的經歷當中,汲取靈感拍成電影,除了讓人看見前人堅定不移的信念,也將當時政府的無所作為,以及製藥公司的惡行攤在重新攤在世人面前。《BPM》透過社運團體Act Up每週的例會,在這個組織裡成員也十分多元,有同志酷兒、有因被不乾淨針孔輸血導致得病的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藉由層層堆砌出角色之間的細膩關係,讓電影不只是記錄社會運動的歷程,而是隨著鏡頭的擺動而慢舞進入故事的氛圍,重新認識這些不卑不亢、面對命運仍昂首闊步的靈魂。
而穿插在電影其中的另一支線則為西恩與男友奈森動人的愛戀,總是衝鋒陷陣的西恩不只是不屈於生命病痛的鬥士,他敢言鮮明的個性更是讓奈森愛上他的主因。然而隨著寶貴時光一點一滴流逝,藥廠與政府的顢頇冷回應對比他痛苦的和生命搏鬥時,那種苦等焦急的疼痛掙扎反而更讓人心碎。飾演西恩的法國人氣男星比斯卡亞(Nahuel Perez Biscayart),繼《天上再見》(See You Up)再度祭出催淚演技,一雙圓大眼睛表現出愛滋病患者的複雜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或許不少人會好奇,片名何以取作《BPM》,事實上原片名為120 Beats per Minute,用在音樂上是指一分鐘演奏120個音符,那是聽起來最為美妙的音樂,而套用在心跳上,每分鐘120個搏動,則是運動時最有效率的心跳節奏,電影中則轉換而夜店震耳欲聾的舞曲節奏,為生活努力奮鬥人們的心臟跳動,若更精準說明,那是面對未知死亡、努力證明自己活著的聲音!
至於扮演奈森的阿爾諾法盧瓦(Arnaud Valois),接演虔竟試鏡多達12 次,直到他符合電影角色形象才確認卡司。他笑說遭導演一再否定原因是因為「長太帥」,回想起每一次試鏡過程都耗費一整天的時間修改台詞和表演方式,導演簡直把他過去所學的全部打掉重練,痛苦程度讓阿諾爾坦承「精疲力竭!但也因此我能更深入了解這個角色」。被問及在這麼深刻的故事中最喜歡哪一場戲,他更自豪地說:「我無法選擇,因為整部片都讓我由衷感到好驕傲!」他在戲中誓死為愛滋病患者發聲,並且用最大的愛守護邁入死亡的愛人,敬業與精湛細膩的演出全世界都有目共睹。
我們視愛滋病為一場戰爭 他們卻視而不見...... 獻給走過那個時代,所有堅毅的靈魂們。
1990 年代愛滋病席捲世界,醫療成果卻被製藥公司壟斷,巴黎許多年輕人不滿這不公不義的現狀,組成社運團體 Act Up 愛滋病平權組織,走上街頭來對抗這個冷漠的社會。一名新加入的成員奈森,邂逅了激進有理想的西恩,兩人的關係隨著社運的進行而加溫,然而 HIV 陽性的尚恩,身體卻也因這場不斷加劇的運動而逐漸惡化。儘管死亡陰影亦步亦趨籠罩,但愛情隨著心跳節奏更熱烈鼓動......面對這場無止盡的抗爭,為了自己的生命、為了彼此的愛情,除了加倍努力地奮鬥下去,他們別無選擇。電影2月14日上映。
via / 傳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