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歎息吹起的一陣煙;戀人的眼中有它淨化了的火星;戀人的眼淚是它激起的波濤。它又是最智慧的瘋狂,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 —莎士比亞
「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關於愛,問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不同答案,然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愛無分性別、性象,在愛面前人人平等並無異同。本篇精選擁有動人劇情又兼具唯美場景的6部LGBTQ題材電影,從《因為愛你》、《丹麥女孩》、《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冥王星早餐》、《下女的誘惑》到《燃燒女子的畫像》,讓你感受「愛無異同」的力量!
《因為愛你》(Carol)
「人生沒有意外,到頭來皆將回到原點。」
“There are no accidents, and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從雨水光點反射出街道色彩的車窗往內望,無論是特芮斯或卡蘿,皆顯得朦朧又唯美,此類型的窗景畫面是電影《因為愛你》的常客,以隱諱又多重間隔的方式,彷彿遠距離地訴說1950年代時所發生的禁忌之戀,既內斂,卻又如此真實。訪談中劇組也提及「《Carol》is about falling in love.」,點出《因為愛你》的精隨,感性地講述一段關於相愛的故事,性別議題反倒成了配角。
由知名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小說《鹽的代價》改編,「鹽」在17世紀歐美文化裡同時象徵女性的情慾,是相當經典的女同志文學作品,在導演陶德海恩斯的詮釋下,全片氛圍復古優雅,不讓人感到抽離及刻意之感,更是因為全片在服裝及場景上皆有相當的考究。入圍數十次奧斯卡最佳電影服裝的英國戲服設計師Sandy Powell表示,劇中有80%的服裝為古董,也藉由奢華皮草、套裝、珠寶手飾及睡袍來彰顯兩人的社會地位與個性的差異,更透過特芮斯青澀純樸到成熟穩重的衣著,彰顯心態的轉換,跟隨劇情的流動和進展,使觀眾不言而喻看出事件的鑿痕。
場景設定為紐約曼哈頓,整體色調暈黃迷濛,展現復古又無法見光的情感,戲份相當吃重的復古車款Packard Super Deluxe 8不僅造型懷舊,美術指導Judy Becker也表示,汽車在電影中也象徵著「自由」,卡蘿被問及公路之旅的目的地時便回答道:「Wherever my car will take me.」便有此意涵。而劇情及鏡位設計中,鏡頭從含蓄地著墨兩人雙手的碰觸,到大膽的親密床戲,也表現出劇情的張力與層次,入圍和獲獎奧斯卡及全球各大影展獎項,可說是實至名歸。
▶桃色夏日愛戀、充滿詩意的月色氛圍!3部唯美到讓人揪心的同志電影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我愛你,因為你是唯一可以理解我、讓我成就這一切的人。」
藝術家不僅在作品揮灑色彩,他們的人生也總是帶著不平凡的絢麗流傳於世,尤其是20世紀初的丹麥畫家夫婦埃恩納維金納(Einar Wegener)與格爾達(Gerda Wegener),其戲劇性的人生故事與精彩的繪畫作品皆被電影《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華麗記錄。這個由美國作家David Ebershoff以此二人的真實故事為靈感寫成的小說《丹麥女孩》搬上大螢幕的作品,不僅訴說全球首位變性人的故事,藉此探討性別認同、愛的真諦,更在電影的美術表現出對歷史的講究與角色心境的突顯。
根據史料記載,擁有藝術性格的兩人皆喜愛追隨時尚並留下攝影,勇於接受新潮的技術與潮流,因此留下了大量的生活照,電影服裝師Paco Delgado表示,這些資料對於劇服創作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也在劇中重現1920年代時尚設計師如Paul Poiret、Coco Chanel和Jeanne Lanvin對於東方元素像阿拉伯垂墜、日本和服的元素運用,更在埃恩納維金納的身分認同轉轉化為莉莉•埃爾伯(Lili Elbe)的過程之中,透過生活於丹麥所著的黑、藍、灰的服裝色彩對比搬遷至花都巴黎的鮮豔明亮色澤,展現角色的自適,而莉莉在妝容也上由一開始的刻意女性化與浮誇轉為擁有自我風格的自在。
而造型刻畫上,多幅由戈達爾於1920年代所繪的莉莉畫像與仕女作品,如《Lili with a Feather Fan》、《Lili Elbe》及《On the Way to Anacapri》,都可看出的眼神及姿態的嫵媚,以及與創作者之間的愛意交流。片中埃恩為代替老婆失約的女模特兒,初嘗穿上絲襪的關鍵鏡頭,便伴隨著《The Ballerina Ulla Poulsen in the Ballet Chopiniana》這幅1927年繪製的芭蕾女伶入鏡,絕對堪稱是電影中最有記憶點的一幕!
(左) 戈達爾於1920年所繪的莉莉畫像《Lili with a Feather Fan》 © Morten Pors,(右)戈達爾於1928年所繪的莉莉畫像《Lili Elbe》,兩者皆展現女性的嫵媚及當下的時尚潮流,是電影的重要參考。
戈達爾於1927年所繪的《The Ballerina Ulla Poulsen in the Ballet Chopiniana》,劇中巧妙融入。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4部令人難忘的雋永、勇敢追愛同志電影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
「你的無限溫柔,將會陪伴我一輩子,一生一世。」
由法國同名繪話小說《Le Bleu Est Une Couleur Chaude》改編,以片名道盡電影故事中的核心色彩,韓國版的電影海報便以主角徜徉於蔚藍海洋的波紋中引起觀眾的目光焦點。不同於好萊塢的風格,《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以15歲阿黛爾學校課堂上朗誦形容初戀的文學作品為起始,溫柔又詩意地引領觀眾進入歐式脈絡,象徵性地預告著一段探索情愛的故事即將展開。
偶然擦身而過帶著不羈藍色短髮的艾瑪,讓對自我性向有所懷疑的阿黛爾一見鍾情,導演運用鮮明的節奏開啟這段烈火般的關係,更在刻畫此段情感時,巧妙地將藍色融入畫面之中,而色彩面積大小似乎也反映著愛痕鑿刻的深淺,從實驗性女性初吻時的藍色指甲油、與艾瑪約會時的藍色衣服、在藍色海裡療癒失落的情傷,直至多年後兩人再度於咖啡廳見面,阿黛爾身穿的藍色洋裝,再再將原為冷調、憂鬱意象的藍色與兩人濃烈的愛戀緊扣,顛覆既定的色彩美學印象,也彷彿重述了片名—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不儘是色彩運用與劇情推移契合,在畫面上大膽描寫女同性戀在肉體上的渴求,則必須歸功演員的精湛演技以及導演的設計與安排,因此在坎城影展金棕櫚獎頒獎時,出乎意料地由雙女主角與導演3人共同獲得此殊榮,使得本片在眾多女同志議題作品中,無疑也是一部值得關注的藝術電影。
《冥王星早餐 》(Breakfast on Pluto )
「即使不離開你所處的現實,想像依然可以讓心靈掙脫身體的束縛,遨遊宇宙,到冥王星上去吃早餐......。」
堅持要大家稱呼自己為「布蘭登小貓」的派翠克,一頭金棕色的捲髮與魅惑的雙眼,從外觀來看似乎就預告著此人的不平凡。《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中派翠克看似悲劇又荒腔走板的人生卻被華麗的裝扮以及完美品味的電影配樂玩轉成令人會心一笑的趣聞,由知名愛爾蘭大導演尼爾喬登幽默又俏麗的敘事手法,將派屈克馬克白所撰的原著同名小說創意揮灑,使原可能沉重嚴肅的議題顯得繽紛可愛。
似乎從出生就開始的戲劇性:他是一個被神父收養的棄嬰,從小就自信地展現出性別錯置的男孩,熱愛偷穿姊姊的洋裝、濃妝艷抹玩耍彩妝品,堅信著相遇便可一眼認出未曾謀面的媽媽,展開從愛爾蘭前往倫敦的尋母歷險記,過程中參雜著時代政治的動盪、失利的愛戀、友情的生死離別,儘管會心痛受傷,生命力超強的他卻總能以微笑消化這些五味雜陳,哲學性的「到冥王星吃早餐理論」牽引著他的身心,也使得整部片帶有輕盈、清新的氣息。
花襯衫、復古洋裝、大圓帽、翻領皮草及蕾絲睡衣,陽剛氣息濃厚的席尼默菲,飾演的派翠克時多元的女裝扮相竟是說服力十足,五六七零年代的流行服飾在其身上不僅主角映襯著狂放不羈的特質,也細膩地表現出派翠克探尋自我的變化。最終找到身懷六甲的親生母親時,派翠克卻只敢藉由同母異父又同名的弟弟轉告「希望肚子裡的那胎是女生」的祝福和期許來取代相認,彷彿自己也即將隨著新生兒的降臨重生,從此以嶄新的「布蘭登小貓」度過每日的早餐時光。而本片榮獲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及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絕對是一部不容小覷的文青小品!
《下女的誘惑》(The Handmaiden)
「如果我因為愛你做出了任何天真的事情,也不值得同情。」
在一片歐美電影浪潮中,韓國電影近年來持續驚豔眾人,而由韓國大導演卜贊郁所拍攝的懸疑燒腦電影《下女的誘惑》(The Handmaiden )則更是讓人大開眼界。兼具驚悚、美術、情慾的《下女的誘惑》,巧妙將英國小說《荊棘之城》轉化為20世紀初正值日據時代的朝鮮,藉由3個視角:下女淑姬、千金小姐秀子與客觀視角,講述一場追求自由與愛戀的計中計,華麗的抽絲剝繭、顛覆預期。
而片中除了精湛演技和美麗情慾之外,最大的看點莫過於斥資120億韓元打造的電影美術,劇組還原了1930年代融合西方、日本文化及朝鮮的獨特背景,電影從建築到服裝,無不精雕細琢。例如小姐居住的豪華宅邸,融合了英式洋房的華美和日本和室的古典,其中又以姨父收藏情色文學的圖書館最令人驚豔。不僅規模壯觀華麗,也藉此將東方情慾文化作品搬上大螢幕,包含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八腳章魚春宮畫《巨浪》畫面以及中國四大奇書之一《金瓶梅》的文章段落,讓西洋原著小說徹底成為東洋風味的故事。
再者,秀子小姐身上的華服也是成就高超電影美術的重要元素。從晚宴閃著金光的禮服,到日常散步的典雅白洋裝,以及與衣裝成套的帽子、手套等配件,25套服裝變化萬千,讓人目不暇給,十足展現了小姐的純真、陰沉與高貴,更因此讓本片美術指導柳成熙獲坎城技術獎的肯定!
《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當妳凝視著我的同時,我也在凝視著妳。」
是不是唯有遺憾,才能成就愛戀的美?
曾以《愛上壞女孩》、《裝扮遊戲》等佳作在國際影展闖下佳績的法國女導演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 ),一舉贏得2019年坎城影展酷兒金棕櫚獎與最佳劇本獎的《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如同片名,在影迷心中點燃心熊熊烈火,而大火熄滅後的灰燼更是繚繞心中久久。
瑟琳席安瑪將性別議題轉向18世紀的歐洲,講述一名年輕女畫家瑪莉安(諾耶米梅蘭特 飾演) ,被委託須在富家小姐艾洛伊茲(阿黛兒艾奈爾 飾演) 不知情狀況下完成她的肖像,隨著畫像逐漸完成,彼此之間的曖昧情愫也愈發猛烈。影片藉由畫家創作的歷程,細膩描繪女性間的微妙情感。
男性在電影裡幾乎影薄如不存在,然而即使不見人影,保守傳統的父權思想卻箝制著戲裡每一位女性角色,意識始終被框架捆綁著,不要逃不出社會落下的無形桎梏。電影裡每個場景有如古典畫優雅雋永,更不時來場思想辯論。劇中兩位主角與女傭講述著希臘神話,故事裡音樂家奧菲斯到地獄用琴聲打動了冥王,讓深愛的歐利蒂絲獲得生機;冥王告誡奧菲斯在離開地獄之前,萬萬不可回首張望,而冥途將盡,心繫愛人的奧菲斯忍不住轉身確認歐利蒂絲是否有跟隨在後,然而一眼瞬間,卻使歐利蒂絲再度墜向冥界的無底深淵, 「為什麼要回頭,不是說了別轉頭?」「也許因為他想要她成為回憶。那是詩人的選擇。」「也許不是他轉過頭,而是她喊了『回過頭』。」; 這樣的凝視意象,也提供了影迷觀賞劇情時的另一層視角想像,關於愛的凝視。
《燃燒女子的畫像》在視覺美術上也十分講究,每個畫面都極具詩意動人,天空的漸層變化、海浪與白雲交錯,而瑪莉安紅裙對映著穿著綠色長禮服的艾洛伊茲,頗具巧思。當然,戲裡也有不少場景致敬名畫,像是艾洛伊茲站在海邊的場景,讓人聯想起19世紀德國畫家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名畫《霧海上的漫遊者》(Der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 。
|
|
而另一個海岸場景,則是義大利藝術家Ettore Tito的作品《Ampio orizzon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