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三月初登場的「灣聲樂團週年音樂會」上,再次聽到由李宜錦演出的《電音三太子Nalakuvara》雙小提琴協奏曲(李哲藝作曲/指揮)。這裡所謂的「雙小提琴」不是兩位獨奏家,而是一位獨奏家用兩把小提琴(傳統、電子)。真是夠顛覆的。隔了六年,終於在同一地方再聽到這首作品,可謂百感交集。
為什麼當年(2012年)「廣藝愛樂」要委託李哲藝創作這部作品呢?因為成軍一年的廣藝愛樂終於要走出廣藝廳,進軍廣大的愛樂界。廣藝愛樂是率先號稱「不演古典音樂」的管弦樂團(不是絕對不演,而是宣示以發表台灣原創作品為宗旨),我們要用新生代、有感染力的作品來証明台灣音樂的創意。我一直思考什麼力量是台灣最原生、最有活力、最不受規律羈絆?最神通廣大而且能雲遊四海?
沒錯,那就是橫行街頭巷尾的「電音三太子」。
三太子的涵意太多重了,他原是古老的傳統神祇李哪吒,在台灣卻意外得到年輕人的寵愛。結合宗教、民俗、電子音樂、青少年次文化…發展出一種舉世獨一無二的多元綜藝體,戴著太陽眼鏡、騎機車的圖像,在許多場合成為台灣文化的代言人。這麼強大的能量,為什麼不拿來創作音樂呢?為什麼台灣音樂家總要寫些外表故弄玄虛,內部空洞無力的作品呢?打個電話給李哲藝,和他一拍即合。我們要用這部乘著風火輪的作品,給台灣樂壇打打氣。
幾年下來,三太子不負所託,跑了好多地方。不僅台灣南北,還遠赴香港、維也納黃金廳。金髮碧眼的老外以為我們只演個德弗乍克或普契尼,穿著紅蟒袍的梁茜雯,演出的精選片段也許讓他們意料之外,但這只是強烈台風前的一道氣旋,將來這股台風肯定哪兒都擋不住。
灣聲樂團今年才滿週歲,「只演台灣音樂」的豪語叫得響,演出也生猛。有定位、有精神的樂團是好的,它有自己的靈魂,不要成為很多樂團的「加一」;「灣聲」就是「灣聲」。我肯定李哲藝是當今台灣樂壇的奇葩,作品加起來,幾乎份量要和其他台灣作曲家加起來一樣多。可能是創作時,三太子附身了吧?無論如何,藉由《三太子》的創作與演出,希望能標註廣藝愛樂委託創作的原生精神。它就是要經常這樣活力充沛,不按牌理出牌。這次再度躍上國家音樂廳舞台,不但是為灣聲慶生(恭喜!),也代表廣藝愛樂冬眠即將過去,我們即將擦亮風火輪,乘風出發!
Text / 楊忠衡
※本文由Qbo藝文頻道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