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計畫去哪裡旅行?不如規畫與實踐一場永續旅行(Sustainable Travel),選擇執行永續概念的旅店或業者,結合觀光與永續,既好玩,又饒富意義。去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訂定的國際永續旅行發展年,今年持續延燒。所謂永續旅行,指的是旅行中達到自然環境保護、社會人文保存以及地方經濟獲利,三者平衡。舉例來說,旅店減少塑膠用量、以太陽能發電、大幅雇用當地員工、減少食物里程,旅者支持當地生產產品、參與慈善工作等,都算是永續旅行的一環。
位於菲律賓巴拉望北部,有座「小馬爾地夫」,人們稱它愛妮島(El Nido)。愛妮島其實不是一個島,而是散落於南中國海與蘇祿海間的45個島嶼。這兒是度假勝地,也是生態天堂,超過850種的魚、超過100種的鳥與5種海龜,以此為家。
如同馬爾地夫,愛妮島多為一島一飯店。其中散落於4座小島的阿普莉(Apulit)、明尼諾(Miniloc)、拉根(Lagen)與潘嘉露香島(Pangulasian)度假村,同屬愛妮島度假飯店集團(El Nido Resorts)經營,從2014年起,因重視與執行永續旅行理念,連續4年奪下有旅遊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旅遊大獎(World Travel Awards)「亞洲責任旅遊」獎項。愛妮島度假村做對什麼事情?一起找出「越永續,越好玩」的秘密!
經過國際航線、菲律賓國內航班、汽車與船隻轉換,約11小時長途跋涉,我們終於抵達阿普莉度假村。當地員工邊搖鈴鼓邊唱歌,為我戴上椰子葉編織而成的項鍊。眼前椰子樹、碧海藍天、成排水上屋,隨手拍都是一張張明信片。
在愛妮島的日子,所有的活動都離不開自然。我跟著顧客活動與海洋運動領隊弗拉德摩 ‧ 拉洛伊(Vlademer Laloy),划獨木舟出海。這可不是普通的獨木舟,裡頭材質非一般獨木舟使用的保麗龍,而是由至少500個廢棄礦泉水寶特瓶壓縮堆疊製成。
「放心,這很安全,」拉洛伊咧嘴一笑,「改造獨木舟來自我們員工的點子,善加利用四座度假村這些年蒐集的礦泉水瓶。」隨著去年12月愛妮島禁用塑膠,島上的礦泉水瓶也幾乎消失了。拉洛伊喜歡與旅客進行獨木舟比賽,最快的獨木舟划槳手,可以得到一頂椰子葉編織帽子!剛上岸的他,立刻變身椰子葉編織老師,教我們用掉落的椰子葉,編成一條魚、一隻蚱蜢與一隻鳥。他巧手彎折葉片,不消五分鐘就完成一件作品;手拙的我挑戰完入門級的魚,就舉雙手投降。「這是我們的生命之樹,」拉洛伊說,「我五歲的女兒也會編織一條魚。」
動物出沒注意, 每位員工都是導覽員
房間內,鋪在雪白床單上,不是給新婚夫妻的蜜月花束,取而代之的是當地婦女編織的草編手提袋、棉布袋,以及介紹出沒動物的「發現多樣愛妮島」全彩學習單。袋子除了供旅客裝入便於攜帶的用品,更提醒旅客,在度假村走逛途中,如果看到垃圾,請一併撿拾,共同維護美麗的環境。
學習單立馬派上用場。在阿普莉健行步道,石灰岩形成巨大的岩壁,長年雨水穿透,形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陸續發現巴拉望松鼠、圓鼻巨蜥的身影,還找到沙蟹的洞穴。「雨季時,沙蟹會從洞口跑出來,」拉洛伊解釋,「因為家裡淹水啦!」
度假村幾乎每一位員工,都能回答你關於自然的10萬個為什麼。我拿攝影記者拍到的鳥類照片,向櫃台員工發問。不用查Google,他立刻精準告訴我,這是磯鷸,那是岩鷺。穿過白色沙灘,跳進湛藍的海洋浮潛,數不清的魚群穿梭,我卻惦記海中兩隻奇怪的小生物,似魚又像蝦,兩兩一組在沙地上地洞徘徊巡邏。上岸後,不顧我含糊的形容,拉洛伊還是能給我解答。「那是蝦虎魚和槍蝦,」他說,「牠們有互利共生關係。槍蝦在沙地挖洞,像是工人;蝦虎魚游來同住,保護或分食物給槍蝦,像守衛者。」
愛妮島度假村每一位員工,都必須經過「Be G.R.E.E.N」4天教育訓練,五個英文字母代表守護(Guard)、尊重(Respect)、教育(Educate)與愛妮島(El Nido),包含水質與能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如何處理廢棄物等各種主題的研討會。通過考試後,員工制服掛上一枚海龜胸章。
他們是環境傳教士,在度假村任何活動,都埋入永續旅行的種子,連情人節都不放過。在兩週一次的綠色之夜(Green Night),特別向旅客介紹愛妮島的「愛情鳥」。「像是白嘴斑犀鳥,牠們是一夫一妻制,也是終身伴侶,」明尼諾環境長依蓮‧塔古丹多(Elaine Tagudando)笑著說,「我們強調這點,提醒大家要對配偶忠誠。」
位於愛妮島機場附近,甚至有座自家農場,養殖250頭豬,生產萵苣、茄子、小黃瓜、番茄與甜椒等近30種作物,直送4家度假村餐桌,目前已能供應9成生菜來源。「我們離馬尼拉太遠,若遇颱風,就沒有東西來這裡了,」農場經理亨利‧岡薩雷斯(Henry Gonzales)說,「自己種,確保最新鮮。」
愛妮島度假村永續旅行的網站寫道:「地球是我們的辦公室,自然是我們的老大,生命是我們的獎賞。」保護環境不是工作或號召,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最有意義的旅行,就是發自內心的,將大自然視為自己的家。
Text / 柯曉翔
Photo / 陳鴻文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