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立志成為建築師、深入建築女爵Zaha Hadid構築的王國「建築就是我對理想世界的追尋」

11歲立志成為建築師、深入建築女爵Zaha Hadid構築的王國「建築就是我對理想世界的追尋」

在建築產業裡,相信能把建築曲線玩得如此性感與漂亮的大概沒有人能比 Zaha Hadid更具代表性了。她是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女性得主,更是首位以個人身份獲得英國「皇家金質獎章」(Royal Gold Medal)的建築師,她所寫下的建築王國豐功偉業絕對難以用三言兩語訴盡

 

然而這位享譽國際的建築大師,老天卻在2016年3月31日開了個大玩笑,突如其來的驟逝令人錯愕與惋惜。La Vie過去有幸進距離採訪這位曾言「沒有曲線,就沒有未來。」的建築師,與她暢聊關於她對建築的追求,以及人生中所關注的焦點,透過她詳細的闡述,讓我們更加貼近了這位超女力的內心世界。

 

La Vie(以下簡稱L):哪位設計師或建築師影響了您?您欣賞什麼樣的設計?
Zaha Hadid(以下簡稱Z):從我在倫敦建築聯盟AA唸書時,我就一直對於碎形概念、抽象及爆炸的想法相當感興趣,經由此我們可以解構重複性及大量製造的觀念,我企圖在不同的面向上不斷創造流動性的空間。關於這樣的一個意念,不單單是打破了法則,同時也讓我擺脫了現代主義甚至是之前運動的影響。

 

回溯到六○到七○年代,當時的人們都極度關心碎形及破解這件事,所有關於藝術的抽象運動都關注著象徵性藝術以及幾何形式的抽象化、以及有關於阿拉伯的書寫方式;我關注於俄國Malevich的書寫方式,他的作品使我得以用抽象的概念,來做為一個研究和創造空間的原則。而康丁司基(Kandinsky)的藝術也是關於這些書寫方式的。我的老師Rem Koolhaas是第一個觀察到這些關係的人,他發現他的阿拉伯學生們,像是我,有那個能力去表達一種曲線的態度,也相信那是關於書法的獨特性,這樣的書寫模式可以在我的平面圖中看到,這也和解構主義與斷裂的空間是有相關的。

 

二○年代的俄國前衛主義,不但催生出五○年代的都市規劃師的概念,他們當時設計的案子已經運用了後來六○年代烏托邦風行的巨型結構、還有七○年代的高科技風格作為設計的中心思想。Ivan Leonidov 1927年發表的他的畢業設計列寧中心(Lenin Institute of Library Sciences),在形式和科技運用上充滿幻想、不切實際而倍受爭議,但卻超前了建築發展將近五十年。Leonidov在1934所參加的蘇聯工業部的競圖,設計中包含了不同塔樓,一起放置在一個平台上,至今仍舊是都市建築的啟發。Oscar Niemeyer對我有極度深遠的影響,我深信他的原創性、感性空間,還有關於藝術鑑賞的天份,是絕對獨特、無法被超越的。他的作品不但啟發了我、也鼓勵我去追尋自己風格,追求不同尺度的流動性,而我甚至去里約拜訪過他好幾次。

 

Niemeyer對二十世紀當代建築的重要性舉足輕重,遺憾的是他的天份似乎並未被完充分理解,或許是他眩目的風格常被誤認為過度裝飾,事實上,他對於柯比意(Le Corbusier)在三○、四○到五○年代現代主義後期建築的發展,有一種潛藏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柯比意確實在三○年代啟發了Niemeyer,但相對的,Niemeyer對於柯比意的影響力亦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他喚醒了柯比意內心關於雕塑和塑料的想像,並解放了柯比意的燦爛之作──廊香教堂(Ronchamp)。

 

L:您曾提到在11歲時就決定成為一個建築師,是什麼樣的事情或是人影響了你的決定?
Z:我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前衛的人,身在那個年代,他對於大都會有著極大的興趣,巴格達是我出生及兒時成長的地方,那個時候正經歷現代主義的影響,包含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和Gio Ponti都正為巴格達設計建築。


就如同許多在開發中的城市一般,有一種對於勇往直前的強烈信念和極度樂觀的態度。回溯到我成長的六○年代,也正是國家建設的時候,當時對建築有極大的重視,這不僅僅在阿拉伯世界,同樣也發生在南美洲及亞洲。就和現在的某些時候類似,城市有一種重生的驕傲。這些年代想法上的改變、解放、還有自由,這些時代的意義對我有極大的影響力。我父親曾被送往倫敦政經學院跟隨Laskian和Fabian學習,全世界各地都正在劇烈地進行社會改革,這樣的意識形態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我們家旅行於世界各地,這些事情確實也對我產生了衝擊,教育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舉世皆然。

 

當我還是個小女孩,我每個夏天都會和父母親到歐洲,我的父親都會確定我參觀了每一個博物館、清真寺以及大教堂。我記得七歲的時候參觀了西班牙哥多華清真寺(Cordoba),那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空間,當然還有很多很棒的地方,但是這個清真寺在我心裡留下最深的印象。

 

L:如果你不是一個建築師,你會選擇什麼樣的職業?

Z:當我還小的時候,哥哥建議我應該當第一位伊拉克的女太空人,但我想或許會成為政治家。

 

L:作為第一個得到普立茲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而言,你的想法是什麼?
Z:贏得普立茲建築獎對我而言是一種肯定,肯定我在20年前預測的未來建築的可能。與其說是身為女性讓我決定非成功不可,不如說我總是很堅決的去努力實現。雖然我現在成功了,但其實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奮鬥。尤其早期的我是工作狂,不分晝夜,而這是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和企圖心。不論男性或女性,建築都是個棘手的工作,你永遠會為了想要做出更好的建築而不斷地工作。

 

L:你提到說你非常努力的工作,那麼人生當中的夢想是什麼?而休閒活動又怎麼安排?
Z:有些人強烈意識到時間的寶貴,一點也不浪費時間。但這個觀點會讓人麻痺。當你嘗試著趕上某個限期的時候,時間不可能為你停下來,雖說工作壓力會讓人創造出好的作品,但是留點時間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同樣重要。

 

L:那麼,在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Z: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焦點放在如何實現上,與此同時撥點時間給朋友也很重要。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包括了維繫與朋友之間的友誼。

 

L:就未來的生活形式而言,建築接下來有什麼樣材質與設計手法的躍進?
Z:接下來我還是會大量運用曲線,因為我相信曲線能簡化視覺,這樣一來就能在同一個project中處理更多複雜的結構,視覺卻仍能保持簡潔。至於材料,我們喜歡混凝土,並和工程師一同研發技術為了能發掘混凝土的極限;另外還有纖維混凝土,它的應用將有更多的可能性。混凝土可以是任何形狀,就看鑄模的方法為何。同時間,它有很強的結構性,能夠承受拉應力。強度和可塑性兼具,這就是混凝土無法取代的特性。未來的材料應該是多種特質複合在單一表層上。

 

舉例來說,複雜的建築表層自己本身就擁有支撐量體的功能,而你可以決定建築表層的感覺以及顏色。它們能延展、扭曲或是纏繞以各種你可以想像得到的方式,甚至可以透明或不透明。我們辦公室成立了一個新部門專責研究與開發一系列專案,在這些案子裡將使用輕量化卻強度極高的材料。

 

L:近年來,時代雜誌將您評選為百大影響力思想家第一人,而妹島和世則是獲選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女性是否真的為這個世代或下個世代帶來風格上的轉變?

Z:建築是一個媒介,我認為能夠透過它解決某些非常重要的社會議題。當代社會並沒有止步不前,而建築必須以新的生活模式參與其中。社會的複雜程度更勝以往,而這必然反映在建築上。在我們的事務所裡沒有任何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雖然對於女性來說從事建築仍然困難重重,因為依舊存在著某些無法進入的世界,但我不相信建築只有男人能做這樣的刻板印象。建築系一年級的學生有50%是女生,女性不再認為她們不能以建築為志業。

 

L:對你而言,建築這個行業是否有陳窠?你想打破的是什麼?
Z:
我覺得我們應該擺脫亨利福特口中那個量產的建築和城市,創造一個符合當代數位化社會、並擁有多軸心的城市,因為我們的生活早已高度複雜化,以至於建築本身的功能不再單一,建構一座複合式的建築變得非常有趣。

 

城市分區的方法也需要被轉換,你在這裡工作、在那裡上班、在別的地方娛樂⋯⋯將這些功能整合,在某些區域,我們看待一個城市的方式將會完全被改變。公共建築將是把這些功能聯繫在一起的地方。美術館、戲劇院、藝術中心、游泳池甚至是舞蹈學校,不管是什麼,公共建築對每一個人來說是容易接近的、而且沒有距離的,從上個世紀的城市發展中即開始使用大量的公共建築。設計和建築技術的新突破是讓人非常興奮的。下一步顯然是更多關於材料還有施工方法的探索,透過和工程師的合作,嘗試建立新的材料、並研究人們使用建築更好的方法,我們有能力解決重要的問題並創建一個更有機、更永續的社會。

 

L:不管是建構中或完工的作品,哪件案子是你感到最滿意的?
Z:位於德國的斐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廣州歌劇院(Guangzhou Opera House)和羅馬MAXXI博物館受到大眾的極度喜愛,主要是因為它們和都市紋理的關聯性都建立得很好。Phaeno剛歡慶了五周年,自它開幕後已有一百五十萬人參觀過,對於一個只有十五萬人口的小型城市而言,這個成果是非常驚人的。羅馬MAXXI博物館在去年夏天開幕以後也廣受好評,光是第一個月就有八萬人次參訪。這個案子最近剛得到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的年度大獎Stirling Prize(史特靈獎)以及入圍Mies van der Rohe Award(歐洲建築密斯凡德羅獎)。

 

自從它開幕之後,地方的居民共襄盛舉、並把博物館當成新的羅馬廣場,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它也成為當地每個人下午或晚上的集會場所,就如同小鄉鎮的廣場一般,它不但是一個博物館,也成為羅馬都市生活的一部份。

 

可以透過有創新的構築方式傳達建築概念,是非常令人興奮的;相同的例子,廣州歌劇院也是其一,它的主要鋼構是一種全新的結構,叫做spatialfolded plate triangular lattice(空間折板式三向斜交單層網格結構),這種新的結構非常類似單層鋼殼,但它有著非常不同的結構特性,絕對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它完全不對稱、而且複雜,並使用了古老的施工方式、並結合了新科技。為了確保結構的穩固性,它包含將近59個鋼的結合點,沒有一個是一樣的,而且是砂鑄的,然後用雷射光及GPS定位系統精準地組合在一起。

 

L:對你而言,在設計家具與建築上的思維有何不同?
Z:產品設計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和建案相比,產品設計可以更前衛、且更快被執行出來,同時也激發我們的創意。這些跨界的合作提供了很棒的機會,讓我們用不同的尺度、不同的載體去表達我們的思維。我們將產品設計的過程也視為是設計研究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兩個部分:將我們的建築研究應用在產品設計上,但我們也從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得到回貴。當然,藝術、產品設計和建築在設計原則上有著共通之處,這是合作的概念,從彼此互相探索間得到成長的力量。重點在新領域找到關鍵的合作對象,並促使創新的概念成為主流。

 

L:在世界各地待過,是否有最喜歡的都市?
Z:我必須說我很享受伊斯坦堡的複雜與多變,你永遠不知道在下個路口會遇到什麼樣的驚喜。這些偉大的城市,有著自己的韻律和能量,彷彿是個有生命、會延伸的有機體,我總覺得可以從其中學習到許多東西與感受到它的能量。在城市裡,都需要一些空間讓它延伸和收縮,但我認為需要放手去創造某些東西,才能讓這些偉大的城市進行這種有機的生長。

 

L:你是否會與其他建築師分享或討論自己設計的案子?
Z:在事務所當中當然會與建築師討論,而事務所之外卻不會,除了與自己的朋友討論想法,因為我不喜歡一直討論自己的案子。

 

L:你還想替誰做設計?
Z:設計日常生活物件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情,而這些概念的發想通常也反映了社會的種種型態,不過產品的設計往往和完成品相去不遠,建築則非如此。我對於能將建築結合社會議題深感興趣,為醫院以及住宅做設計將會是很有啟發的。

 

L:你是否偏好流線型的設計?而有人將你的建築歸為數位建築?
Z:其實我所考慮的是怎樣把一個概念與具體的幾何圖形,以全新的方式去呈現,不論是城市與景觀的流動方式、空間全新的動線、車流方式、人的行動路線。這是一個無間斷、連續的線,像是無接縫的一個接一個。而所謂的數位建築,其實我屬於數位化之前的設計,我會從平面入手並且操作設計,因此通常我會將概念用繪圖的方式呈現出來,最後才是運用許多平面圖與數位科技來解決三維的東西。

 

文|廖淑鳳
 攝影|Steve Double
 圖片提供|Zaha Hadid Architect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來台專訪:纏繞到迴響的創作演進,親解台灣建案與大阪世博新作設計思考

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來台專訪:纏繞到迴響的創作演進,親解台灣建案與大阪世博新作設計思考

睽違6年,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再度來台舉辦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在標誌的「纏繞的相容性」上,再帶來「迴響」、「迴響的迴響」的近期概念。短暫訪台之際,他接受La Vie專訪,分享自身建築觀的進程,也談到即將到來的大阪世界博覽會與摸索中的AI 技術。

爬梳平田晃久的採訪,會發現他不只一次提過「最喜歡的海外國家是台灣和義大利」,此次他親口證實,還笑說台灣排在義大利之前,畢竟要去義大利得搭好久的飛機。來過台灣十幾次的他,只有第一次是純粹旅行,其餘都是工作——作為建築師,平田晃久的確和台灣淵源甚深。

拍攝現場,平田晃久俏皮拿起手機反拍工作團隊與現場觀眾。(攝影:林軒朗)
拍攝現場,平田晃久俏皮拿起手機反拍工作團隊與現場觀眾。(攝影:林軒朗)

2011年他參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競圖,雖以第二名作收,但開啟了他與台灣業界的聯繫,進而促成中山區的「富富話合」、內湖的「義泰田境」等住宅作品。2019年平田晃久獲得「新竹市圖書館新總館」競圖首獎,3年後又贏得臺灣大學「藝文大樓」(現為百歲紀念館)競圖,已在建設中的兩個建築,將展現他對於公共建設的建築思考。2025年,他也繼2019年首檔台灣個展《人間自然》後,再度受忠泰美術館邀請,來台舉辦展覽《物我交織的臨界》,透過近40件模型與手稿,以「纏繞的相容性」、「迴響」、「迴響的迴響」3個概念,展現更近期的建築觀。

「富富話合」透過退縮讓住戶擁有寬闊的陽台,陽台被屋簷與植栽遮蓋,形成立體、舒適的空間。(攝影:Dean Cheng)
「富富話合」透過退縮讓住戶擁有寬闊的陽台,陽台被屋簷與植栽遮蓋,形成立體、舒適的空間。(攝影:Dean Cheng)
「富富話合」模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富富話合」模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三階段建築觀 依序出現但又相融

大眾對平田晃久建築的認識,多半來自「纏繞的相容性」此一關鍵字。自幼是「昆蟲少年」的他,觀察到蝴蝶穿梭花叢、生態與自然彼此纏繞的空間,影了他想透過「無法一眼望穿的空間」、有機或不規則的皺褶與線條,讓人、自然、生態能被纏繞至建築的理念,包括「富富話合」、位在東京的住宅兼藝廊「Tree-ness House」都是代表作。

「Tree-ness House」將方盒、皺褶、植栽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攝影:Vincent HECHT)
「Tree-ness House」將方盒、皺褶、植栽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攝影:Vincent HECHT)

不過這個標誌的設計概念,在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後有了變化。平田晃久說,當時為了協助災民重建,大量與民眾對話、交換意見,「這讓我感覺到,未來做公共建設時,是不是也能透過討論來推動?」於是他將工作坊導入「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每場工作坊都會事先定好主題,團隊會針對主題準備14個提案,現場說明完後,還會再解說圖書館、美術館背景專家的看法,最後再搭配模型與民眾討論,並在當下做決定。這樣彙集眾人想法的設計概念,平田晃久稱之為「迴響」。

在「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的工作坊,平田晃久發現模型是與一般民眾溝通的絕佳工具。(攝影:Daici Ano)
在「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的工作坊,平田晃久發現模型是與一般民眾溝通的絕佳工具。(攝影:Daici Ano)

之後,他陸續承接了「八代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伊勢遺跡史跡公園展示設施」,前者以300年歷史的祭典為主題,運用新興3D技術將當地木材製成波浪狀,呼應神社或寺廟的傳統屋頂;後者則以保護遺跡為目的,打造了類似古代木雕船的圓頂。這讓平田晃久意識到,相比「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是與居民的「當下」互動,當建築碰觸到歷史、或本身就是遺跡時,「建築不光只是在當下,甚至與過去也有對話,於是就產生了『迴響的迴響』。」

「八代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以木構呼應傳統祭典樣式,波浪般的屋頂則透過高科技完成。(攝影:Daici Ano)
「八代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以木構呼應傳統祭典樣式,波浪般的屋頂則透過高科技完成。(攝影:Daici Ano)
起初在日本展覽時,平田晃久為了做一本有別以往的展覽圖錄,決定親手將每個建築畫成圖畫,沒想到越畫越著迷。圖為「八代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攝影:林軒朗)
起初在日本展覽時,平田晃久為了做一本有別以往的展覽圖錄,決定親手將每個建築畫成圖畫,沒想到越畫越著迷。圖為「八代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攝影:林軒朗)

對於創作脈絡,許多創作者往往「當局者迷」,但平田晃久顯然把自己看得很清晰。對此他說,「其實我不是一個很擅長論述的人,寫文章也不在行,如果要講的話,我是屬於比較感覺型的人。但如果什麼事情都憑感覺,就好像在黑暗中出海,沒有任何記號可以依靠。若有個方針或準則,就能去到更遠的地方,所以才嘗試整理自己。」

「Shining Clouds」是平田晃久為大學同學設計的家屋,視覺厚重但實則輕盈的屋頂,在夜間會有如懸浮空中般的感覺,此案共歷時4年。(攝影:ICHIKAWA Yasushi)
「Shining Clouds」是平田晃久為大學同學設計的家屋,視覺厚重但實則輕盈的屋頂,在夜間會有如懸浮空中般的感覺,此案共歷時4年。(攝影:ICHIKAWA Yasushi)

他也自剖,「這3個概念是階段性地出現在創作生涯裡,不過到了最近,我幾乎全部都融合在一起了。」以2024年的原宿商業設施「HARAKADO」為例,多邊形的反光玻璃立面、屋頂的空中花園都是「纏繞的相容性」的表現手法,但透過這些設計,其實也將建築所在地、神宮前十字路口的週遭環境與民眾纏繞進來。他說,這既是「迴響」,也是一個「更高視角的纏繞」。

原宿新地標「HARAKADO」以「編織街區」概念打造立面和屋頂,透過反光玻璃將周圍的環境與人纏繞進來。(攝影:KENYA CHIBA)
原宿新地標「HARAKADO」以「編織街區」概念打造立面和屋頂,透過反光玻璃將周圍的環境與人纏繞進來。(攝影:KENYA CHIBA)
「HARAKADO」模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HARAKADO」模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當AI納入設計 有意識地創造無意識

不斷進化的建築概念,也少不了AI的導入。2022年平田晃久贏得臺灣大學「藝文大樓」競圖,原本臺大想將10個院所的小博物館統合成一個大博物館,但後來計畫改變,各院所的小博物館將被保留,藝文大樓也更名「百歲紀念館」,將是個沒有館藏、專門做企劃展的空間。此一更動不僅大幅縮減建案規模,設計概念也得轉彎,必須具備能容納各式各樣展覽的開放性,「它要很有臺大的樣子,又要看起來很曖昧、不屬於任何一個專業或領域。」但平田晃久認為做成「白盒子」又太無聊,於是將腦筋動到AI上。

臺大「百歲紀念館」模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臺大「百歲紀念館」模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團隊蒐集臺大各領域歷史傳承下來的數據,以英文單字的形式輸入AI,運算出密密麻麻的樹狀圖,再請AI針對6大區塊各抓出3個關鍵字,結果跑出「Fruit Shell」(水果殼)、「Folding Memory Box」(摺疊記憶盒)、「Knowledge Spiral Arch」(知識螺旋拱門)等謎樣單字,並以這些關鍵字為靈感發想設計。他解釋,「這其實就是某種『意識』與『無意識』,既集合了臺大過去的意識,但AI又篩選出無意識的東西。」如此一來,也就傳達了「很臺大又很曖昧」的意象。

臺大「百歲紀念館」透過AI分析文史數據,展現人類思維與人工智慧的有趣「合作」。(攝影:林軒朗)
臺大「百歲紀念館」透過AI分析文史數據,展現人類思維與人工智慧的有趣「合作」。(攝影:林軒朗)

這是平田晃久第一次在案子中使用AI,他坦言,原本是想請AI直接生成圖像,但「每一個看起來都很不舒服,而且沒有辦法真的成為一個建築的樣式」,才轉向請AI分析文字數據。不過他相信再過不久,AI的能力就會和現在截然不同。「我們有機會在AI剛開始、人類還在摸索的階段,於百歲紀念館使用AI,好像也記錄了AI在這個時候的軌跡。」至於他私底下是否也會使用AI?他笑說偶而會用ChatGPT,「之前吃了一個媽媽口味的中南美洲料理,想說和AI討論一下,結果AI給了很多回覆,我們兩個就『何謂母親的口味』聊得還滿開心的。」

平田晃久認為,至少到目前為止,AI生成的圖像讓他感到有趣,但看起來並不舒服。(攝影:林軒朗)
平田晃久認為,至少到目前為止,AI生成的圖像讓他感到有趣,但看起來並不舒服。(攝影:林軒朗)

對話歷史與新世代的迴響

即將於4月登場的2025大阪世界博覽會,平田晃久也受邀打造複合式設施「EXPO National Day Hall“Ray Garden”」,這對於出生大阪的他別具意義,「上次大阪世博是在1970年,我是1971年出生,大概是在1970年受精的,所以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世博寶寶(笑)。」他說,大阪面向的大海歷史相當古老,也許當時日本這個國家都還沒成形;座落大阪的古墳群傳說有個天皇,可能來自亞洲任何地方,這樣沒有國界之分的過往,與現今各國打著國家名號參展世博的對比,令他感到相當有趣。因此他透過建築設計暗示了大阪的大海歷史,讓建築面向大海,且帶狀樓板的方向就是當地的盛行風向。

大阪世博複合式設施「EXPO National Day Hall“Ray Garden”」模型,帶狀樓板方向呼應當地風向,也和關西地形的皺褶方向一致。(攝影:林軒朗)
大阪世博複合式設施「EXPO National Day Hall“Ray Garden”」模型,帶狀樓板方向呼應當地風向,也和關西地形的皺褶方向一致。(攝影:林軒朗)
下圖為平田晃久為「EXPO National Day Hall“Ray Garden”」繪製的圖畫,以關西地理為主要概念。(攝影:林軒朗)
下圖為平田晃久為「EXPO National Day Hall“Ray Garden”」繪製的圖畫,以關西地理為主要概念。(攝影:林軒朗)

談起歷史淘淘不絕,他笑說近期遇到許多與歷史相關的案子,越研究就越著迷。不禁好奇在建築與經常提到的昆蟲少年經歷外,是否還有其他領域影響了他的建築觀?「我喜歡音樂,特別是巴哈。」他提到,西方樂理尚未建立起「階層」規則前,鋼琴的左、右手可以分別彈不同旋律,而非所有聲部都從屬同一個旋律,「我對音樂與建築的關聯很感興趣,也想過自己是否能創造出如那種音樂般的建築?」這意指,他期望自己的建築並非有一個固定型態,而是能讓各種不同的可能同時在場域發生。

平田晃久親手繪製的圖畫,當中不乏抽象的表現手法,是他思考每個建案核心後的詮釋。(攝影:林軒朗)
平田晃久親手繪製的圖畫,當中不乏抽象的表現手法,是他思考每個建案核心後的詮釋。(攝影:林軒朗)

2005年獨立至今剛好20年,如今平田晃久在日本中生代建築師占有一席,除了建築師身分,他也在京都大學任教。談起與後輩的互動,他說,「我認為創作是無法教的,所以我不會教他們怎麼創作。但是我會把他們帶到入口,透過自己的作品,告訴他們有這種方法,之後讓他們自由發揮。」他在教學上會特別注意「不要講太多」,因為他不想讓學生「變得和自己一樣」。但關於建築技術的部分,他絕對有更多經驗,例如在繪圖上,便會盡量給予建議,讓學生知道「怎麼樣更容易做成一棟建築」。

因應東京奧運舉辦的建築企劃「Pavilion Tokyo 2021」,平田晃久帶來作品「Global Bowl」讓人們可以實際走入裝置。(攝影:ToLoLo studio)
因應東京奧運舉辦的建築企劃「Pavilion Tokyo 2021」,平田晃久帶來作品「Global Bowl」讓人們可以實際走入裝置。(攝影:ToLoLo studio)

至於事務所內部的員工,平田晃久相當重視「發現、發覺」的特質,對於眼前的事物願意繞路、換位思考,或想要做出以前沒看過的東西。「我想和這樣的人一起討論,一起去找到新發現,這件事情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其實不僅建築,建築師也在與人事物互動的過程中,纏繞進更多想法,讓每一次的創作成為迴響。

平田晃久笑說,在當老師的時候都很和善,但在事務所裡「偶爾」嚴厲,不過也會開些無聊玩笑。(攝影:林軒朗)
平田晃久笑說,在當老師的時候都很和善,但在事務所裡「偶爾」嚴厲,不過也會開些無聊玩笑。(攝影:林軒朗)

平田晃久
1971年出生於大阪府。師承伊東豊雄,2005年獨立,現任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建築學專攻教授。2012年獲威尼斯雙年展第13屆國際建築展日本館金獅獎、2015年獲日本建築設計學會賞、2018年獲第31回村野藤吾賞。代表作品包括富富話合、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HARAKADO等,未來台灣建案包括國立臺灣大學百歲紀念館、新竹市圖書館新總館。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
即日起~04.13
NOKE忠泰樂生活3F Uncanny

文|張以潔 口譯|褚炫初
攝影|林軒朗、Daici AnoDean ChengKENYA CHIBAICHIKAWA YasushiVincent HECHT、ToLoLo studio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4月號《從器物開始的理想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從忠泰《感知現場》到桃園兒美館〈我的重力坡〉跨域合作,顛覆你的空間感官

專訪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從忠泰《感知現場》到桃園兒美館〈我的重力坡〉跨域合作,顛覆你的空間感官

當藝術撞上建築會是什麼模樣?藝術家王德瑜與境衍設計主持建築師林柏陽再次於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跨界合作裝置作品〈我的重力坡〉,打破你的身體平衡,大開感官。

科學革命的重要起源之一,便是重力。王德瑜笑著說,當初構思〈我的重力坡〉時,腦海首先浮現英國「滾起司大賽」中,人們瘋狂飛撲追逐滾落乳酪的畫面,由此發想出讓民眾自由探索的斜坡設計。他觀察到,「在忠泰美術館的《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中,像是將外部元素引入室內,而在這裡,視線與感知則完全相反,全被向外延伸。」因而,這次作品不同於王德瑜代表性的大型氣囊裝置,而是留下簡潔通透、視野無遮擋的空間,只打造一個斜坡,呼應了日本建築大師山本理顯以「透明」為設計語彙所打造的山形美術館。

斜坡上灑落的4個「巧翹板」,源自林柏陽的一次靈感。他曾打電話告訴王德瑜:「我覺得硬幣掉在地上,快要停止晃動的那個狀態很不錯。」王德瑜立即以鐵絲模擬出那流線的波動形態,再交由境衍設計進行3D列印,發展成原型。在特殊的力學設計下,無論是踩踏或是坐臥在巧翹板上,都能與山坡產生富有趣味的互動體驗,激發人們的想像力。

(攝影:羅柏麟)
王德瑜與林柏陽再度聯手,於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打造裝置〈我的重力坡〉。(攝影:羅柏麟)

在感知現場跨域對話的試驗

回顧兩人2022年在《感知現場》的首次合作,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最先邀請了王德瑜,原本以為是要辦個展,但總監提到忠泰具有豐富的建築策展背景,詢問他是否介意加入一位建築師合作?「我想說那就太棒了!」經常擾動空間的他早想嘗試,只是始終沒有機會——那是完全不同的領域。林柏陽則坦言,當初他設想自己是「搭背景」的角色,「有些藝術品可能需要一個背景來襯托,我 一開始以為我的角色就是要去做那個背景。」經過每週密切的對話交流,他們漸漸理解彼此的創作理念。

儘管展間可以劃分各自發揮,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展覽延後了一年,他們得以推翻最初的想法,又再不斷翻案,反覆觀察模型,思量著怎樣的感知空間最理想,彼此辯證出共識。兩人各有所長,彼此「放一點拿一點、放一點拿一點」的過程,境衍設計的同事都受不了說:「你們兩個現在是⋯⋯不要再推翻了!」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2022年《感知現場》展中,從觀展動線、氣囊、空間、樓梯乃至落葉狀木椅的設計,都是王德瑜與林柏陽兩人不斷辯證後的共識。(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他們放入曲線樓梯、天井、木作裝置與巨大氣囊,讓整個美術館的量體化為一個巨型作品。柔軟的珍珠紗薄膜包覆住大部分室內,隨觀眾的摸索不斷改變形狀,變化著空氣流動與闇微的光線。林柏陽說,「比如說光線,我放進去之後可能就能跟德瑜產生對話。」在前檔展覽中,美術館窗戶都被遮住,使展間成為黑盒子,他直覺想到,大多數展覽皆仰賴人造投射光源,於是提出:要不要引入自然光、盡量不打燈?「那時候確實大膽,因為人們可能會說這樣好像沒有開展的感覺。」他們將外界的自然元素引進,例如光線,斜射入室內的光隨深度漸暗,調動觀眾的視覺感知;走到窗邊,人也得以眺望外部的風景,落葉狀木椅彷彿呼喚著窗外的小葉欖仁。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感知現場》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當建築與藝術鬆動空間的定義

王德瑜第一次參訪境衍設計「那魯灣文化里民集會所」(2022)的經驗,讓他深刻體認到藝術家與建築師討論「邊界」時的差異。「我習慣在一個給定的空間裡面去想像,那時我才知道建築師的觀點是:這裡原本什麼東西都沒有。」斜屋頂不僅具備排水功能,更巧妙融入兒童滑梯、攀岩、「小綠丘」等遊樂設施,讓不同機能自然連結,視線則隨建築造型延伸至不遠處的海堤與吊橋,形成深具趣味的開放空間。

「我們藝術家在一個場域是要為觀眾創造事件,但就建築來說,日常生活裡的每個狀態,例如出門買午餐、曬個太陽,只要轉換一下視角,其實都可以成為事件。」對藝術家而言,人是特定時空下的「觀眾」,但對建築師來說則是「民眾」。林柏陽進一步補充,建築師不僅要考慮人們當下的感受,更必須設想10年、20年後的長期使用情境。

(圖片提供:境衍設計)
境衍設計「那魯灣文化里民集會所」(2022)成為新竹香山阿美族聚落的兩層樓集會空間與兒童遊戲場。(圖片提供:境衍設計)
(圖片提供:境衍設計,攝影:Wenya Studio)
「那魯灣文化里民集會所」二樓屋頂平台有數座小綠色山丘,孩子可以在一二樓空間之間盡情奔跑,休憩時更可遠眺寬闊海岸線。(圖片提供:境衍設計,攝影:Wenya Studio)

當初,林柏陽從技職轉進大學體系,從做中實學,才補足「虛」的理論,許多出發點、感官與設計本科不同。他回憶起兒時南方澳的家,房子前面5公尺就面對漁港,後面2、3樓可以一直延伸到海邊,鄰居的屋頂都能互相連通。「兒時記憶裡我對空間邊界的感受很不一樣,它不是那麼明確,會一直往外延伸、往外看。」這樣的空間經驗,深深影響了他的設計方式。

就像「新竹市三民國小附設幼兒園」(2021)中連續性的迴廊空間、「那魯灣文化里民集會所」四通八達的屋頂、以及內外邊界大開的「茄苳國小風雨球場」(2023)等作品,都特別重視人與空間的互動。透過空間的變化與連結,提升了使用上的包容性與開放性,讓不同年齡、族群 的人都能親近。這正是他所追求的建築「公共性」。

(圖片提供:境衍設計,攝影:Wenya Studio)
境衍設計「新竹市三民國小幼兒園」(2021)地面層的廊下成為縫隙空間,模糊室內外的界線。(圖片提供:境衍設計,攝影:Wenya Studio)
(圖片提供:境衍設計)
境衍設計「茄苳國小風雨球場」(2023)讓自然光、環境周遭的樹影引入室內空間,使得身體感受空間範圍不只限縮在室內的邊界。(圖片提供:境衍設計)

對此,王德瑜也回顧,他最初學習雕塑,求學期間老師陳世明提點他「雕塑以外的空間才是重點」。他便開始轉向注意與空間互動的關係,他代表性軟質的動力裝置「氣囊」手法慢慢成形,在空間中作用,挑動人探知空間的感官。他也持續試驗調動觀眾感知的策略,就像〈No. 31〉(1999),他在竹圍工作室屋頂放上一排椅子,邀請大家坐在屋頂的稜線上面。他與林柏陽相同,始終都在思考如何觸動人的感知。在這個 過程中,他們不斷探索並挑戰空間的界線,「我們讓它鬆動、讓它變動,讓它呈現不穩定的狀態,藉由這種不穩定,不只拉出了空間的邊緣和動線,同時也能觸發觀眾的感知。」

(圖片提供:王德瑜,攝影:凌瑋隆)
2017年德國慕尼黑聖路加教堂《PNEUMA- 王德瑜 凌瑋隆 雙個展》展出〈No. 91〉。(圖片提供:王德瑜,攝影:凌瑋隆)
王德瑜「2016茨城県北芸術祭」〈No. 85〉。(攝影:Keizo Kioku)
王德瑜「2016茨城県北芸術祭」〈No. 85〉。(攝影:Keizo Kioku)

當非日常藝術撞上日常的建築

憑藉二次合作的默契,加上桃園兒美館策展主題《新說小百科》明確鎖定親子孩童,比起上次耗時兩年,〈我的重力坡〉僅花幾個月便完成。作品運用斜坡創造不穩定的有機條件,讓人脫離平地重力,踩上坡面便會被帶至不同高度與角度。

王德瑜觀察到,「你會不斷切換平衡點,同時感受保持平穩或往下滑的刺激,進而尋找屬於自己的支點。」他設想大小朋友會更抬高視線,站在更高的山坡上觀看,這是對觀者感知的另一種提醒與召喚。兩面抬高的平緩斜坡正好對話山形屋頂,第三面則聳起蓋覆部分落地玻璃。林柏陽指出,若只有單一平面,空間便會給人壓迫感,而三面構築讓空間的深度截然不同。「其實不需要以如山脊般高聳的方式來表現,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坡面,微微的變動才是重要的。」林柏陽認為人的身體本能喜愛依靠角落,這「山稜線」也令空間性質也隨之變化,當人們往上攀爬時,身體便會自然歪斜、探索空間。

(攝影:羅柏麟)
王德瑜與林柏陽分享,這種聯手創作沒有友誼是很難完成的,是透過之前週週固定討論建立下基礎。(攝影:羅柏麟)

林柏陽分享,「在做建築的時候,我會盡量讓建築空間表達得少一點,因為我不太想表達太多東西。如果換成是表現性較強的建築師,跟德瑜合作起來會是另一種情況。」在兩人都抱持「退後」的理念上,王德瑜覺得非常幸運。他們坦言也會迷失,像一開始過分將注意力放在巧翹環上,期待看到觀眾跟他互動、體驗到什麼。可後來他們發現,小朋友更常或趴或坐在斜坡上拿畫版畫圖,或單純在斜面一直滑、一直滾。也還好,他們當初評估不放滿巧翹環,只留下4個,「你必須要留出空間來,讓他們的身體去感覺這個場域。」王德瑜說,他們是要創造一個融入的環境,不只是在創造一個藝術品。「藉由在空間中種種你看不見的細微安排,召喚起你的感官,它會看起來像是一個日常空間,可是又沒那麼日常。」這個看似平常、彷彿本就存在於美術館的空間,實則蘊藏著一場活動身體的冒險。其實,人們的感知早就被他們悄悄打開。

(攝影:羅柏麟)
王德瑜與林柏陽希望以一種「退讓」的姿態,讓觀眾自己感受作品(攝影:羅柏麟)

王德瑜+林柏陽〈我的重力坡〉

展覽時間|即日起-06.16

展覽地點|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開放時間|開館時間週三至週一 09:30-17:00(最後入場時間16:30),週二及國定假日休館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林柏陽
境衍設計主持建築師,長期關注建築的「公共性」。境衍設計由林柏陽、黃聖軒、何岳璟於2012年共同創立,領域橫跨空間運用整合顧問及建築、室內規劃設計等。事務所首件作品「山邑家」(2014)入圍ADA新銳建築獎;「進之宅」(2018)獲得TRAA第6屆台灣住宅建築獎首獎、入圍ADA新銳建築獎;新竹市「那魯灣文化里民集會所」(2022)獲2024台灣建築獎建築新人獎。近作包括茄苳國小風雨球場(2023)、竹蓮國小活動中心(2023)、埔心幼兒園(2023)等。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王德瑜
1970年生於台灣新竹,關注空間與身體的感知,透過極簡媒材探索人的存在狀態。以布料、光線、氣味等元素令感官經驗取代視覺,建立可供觀者體驗的共感場域。曾於台灣、馬來西亞、德國、北京等地舉辦個展,並參與台北雙年展(1996)、橫濱三年展(2005)、茨城縣北藝術祭(2016)、奧地利OK當代藝術中心(2019)、韓國釜山現代美術館(2019)等展覽。

文|吳哲夫 攝影|羅柏麟、朱祈安、凌瑋隆、拾蒔生活製作所、Wenya Studio 攝影助理|王涵葳
圖片提供|王德瑜、境衍設計、忠泰美術館 場地協力|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3月號《建築還能怎麼觀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