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起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的著名標地物,相信不少人應該都能直覺性的說出答案,像是東京與東京鐵塔、台北則和101有著緊密連繫,不過你可想過,這些作為各大城市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建築,其實它們原先可能是另一個模樣,例如鼎鼎大名的巴黎凱旋門,本來即有可能以巨象姿態示人,而雪梨歌劇院也並非當今廣為人知的帆船造型。
為此國外網站GoCompare列出了那些曾經被「否定」的世界地標建築設計提案,讓大家看看這些建物曾經很接近的面貌!而如果這些地標物通通換了個門面,你是否還能迅速地將之與城市做出聯結呢?
巴黎凱旋門,法國
在1836年完工的巴黎凱旋門(Arc de Triomphe),當初是拿破崙為紀念擊敗俄澳聯軍的勝利下令興建的建築,儘管中途一度因倒台而停工,好在最終終能以氣派的樣貌示眾,而其實早在凱旋門正式動工45年前,18世紀建築師Charles Ribart即建議在同一個地點建造一座三層高,有著巨型大象的藝術雕塑,而位於大象的腹部和大腿之間甚至有著延伸向上的螺旋型樓梯,然而最終這個提案被法國政府否決。
雪梨歌劇院,澳洲
身為世上最知名建築之一的澳洲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這幢由丹麥建築師Jørn Utzon以帆船造型為靈感所設計的建築物,在艷陽下,其閃閃發亮白色風帆樣式搭配這湛藍海洋,每一個角度都讓人為之驚嘆,只不過雪梨歌劇院在正式拍板落成前,同樣有著一段曲折小插曲。建造雪梨歌劇院的計劃始於1940年代,提出者是當時雪梨音樂學院的院長Eugene Goossens,當時他積極遊說政府,欲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劇曲作品的專門場所。
對建物躍躍欲試的他,同樣也展示了自己的奇想理念,一個有著長方形大門和方正主建築物的設計,看來十足中規中矩;儘管他的作品沒有入選,然而最終得名、由Jørn Utzon設計的提案,卻又是另一項美麗的插曲,當時名不見經傳的他,其設計稿件一開始即被評委們篩選為淘汰作品,然而之後作為評審之一,在評選會議上遲到的美國設計師Eero Saarinen因沒有對其他候選作品產生興趣,從回收相中相中了Jørn Utzon的設計手稿,也正式讓Utzon與雪梨歌劇院寫下奇妙之緣。
不過這位遠在北半球另一端、嚮往大海與船隻的丹麥建築師,儘管獲選成為雪梨歌劇院設計建築師,然而卻也開啟了他與政治權力鬥爭的夢靨,畢竟在當時,如此前衛劇流線型的設計,在官員眼中看來不過是不切實際又燒錢的標案,這一來一往的拉扯,也讓Utzon決定退出計畫,並由另一位澳洲建築師Peter Hall接手。(更多故事點此看)
倫敦塔橋,英國
有著塔樓樣式的倫敦塔橋(Tower Bridge)是連結英國泰唔士河兩岸的重要橋樑,除了作為陸上重要交通樞紐外,更得確保不會阻礙船隻在水路上航行,儘管Horace Jones所設計帶有維多利亞時代的新哥德式大橋建築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另一位提案競賽者F.J. Palmer的設計同樣也十分吸睛。
華盛頓特區林肯紀念堂,美國
在許多好萊塢電影常出現的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是由建築師Henry Bacon根據希臘神廟樣式所提出的設計,不過在當時與之比敵的,則為設計過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和杰弗遜紀念堂(Jefferson Memorial)標誌性地標的建築師John Russell Pope,他所提出的方案可說是與Bacon大相逕庭,參考自馬雅神殿、埃及金字塔的建築設計,層層向上的樣式,看來既恢弘又霸氣。
芝加哥論壇報大樓,美國
來到人聲鼎沸的芝加哥,在林立的摩天大樓之中,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芝加哥論壇報大樓(Tribune Tower),高聳如哥德式建築的尖拱、石頭外牆,整體看來氣勢磅礡,無疑是芝加哥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當時為了紀念《芝加哥論壇報》發行75周年而建的大樓,一開始即被設定要成為「世界上最美的辦公大樓」,紐約建築師John Howells和Raymond Hood在來自23個國家,共260多位建築師中脫穎而出,從平地而起蓋出了這棟有著濃厚典型的新哥特式高樓。不過,若情況不一樣的話,現在我們所見著的極有可能,為由德國建築師Bruno Taut所提出有著圓弧形的表現主義金字塔大樓。
via Go Comp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