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日本新生代建築師中村拓志「戀建築」哲理!窺探讓建築與自然呼應的設計理念

枥木縣如帳篷般的自然住宅!廣島緞帶教堂建築師中村拓志打造空間的自然情緒!

日本新銳建築師中村拓志(Hiroshi Nakamura),曾在建築大師隈研吾旗下學習實務,28歲的時候就獨當一面,成立建築事務所NAP Architects。他擅長利用自然素材並結合當地文化進行建築設計,經過他的巧手,總是能讓建築跟環境緊密連結,甚至賦予建材生命力,喚起空間中獨特的情緒。

 

「我對長久以來被視為無稽的、難以接近的建築抱持疑問,故致力於探討人與建築物的新關係,欲創造出會讓人坦率說出『我喜歡』、想要親近的建築。這樣的建築我稱他為『戀建築』!」

 

「設計的細節可以看出建築師的意圖。」曾經在演講時這麼說道的中村拓志,認為建築不應該只是建築本體,而應該跟環境空間形成一個整體感。有別於專注在日本市場的建築師,中村拓志站穩日本,放眼國際市場,想法也具全球視野,成為他在國際打開知名度的關鍵。他曾經表示,世界是多元、多文化的,每個人擁有不同思維,即使在不同時空,當大家做了同一件事,就形成了一個整體、一種社會效應。這樣的現象,也能在建築當中找到端倪,中村拓志說,不僅在日本,在海外也越來越多人崇尚跟自然有連結的建築,他認為這樣的想法能跨越國界產生共鳴,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日本廣島的緞帶教堂,可以說是中村拓志的代表作,雙螺旋式階梯以絲帶為創作靈感,環繞著教堂緩緩向上,大片玻璃圍繞著教堂,自然陽光為建築帶來溫度,在頂部的觀景台,還能眺望瀨戶內海。整座白色建築坐落在樹林裡,充滿現代感的設計卻又成功與自然融合。用建築結構詮釋婚姻意義的中村,也透露這座代表作教堂是為了愛妻所設計,在落成之時自己也在此向妻子求婚。浪漫氣氛不僅讓緞帶教堂成為很多新人結婚場地首選,也曾經在2015年入圍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建築獎(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WAF)。

 

另一個在森林中的建築──狹山森林禮拜堂(Sayama Forest Chapel),同樣出自中村拓志之手,以寧靜寺院為想像藍圖的木建築,呈現了日本的傳統風味,也展現建築跟環境之間的融合之感。

 

除了要讓建築跟環境之間產生連結,如何讓建築對環境做出貢獻,更是中村拓志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德島縣的上勝町是日本數一數二的環保城鎮,光是垃圾分類就多達34種,中村拓志在這裡打造上勝町公共大廈(Kamikatz Public House),讓建築在「循環型社會」之路上做出貢獻。以「Reuse.Reduce.Recycle」為概念,上勝町公共大廈不僅是個環保建築,還促進了當地的經濟跟觀光,而整棟建築代表的環保理念更能永續留傳,對環境更有意義。

 

Q:您認為建築與自然間的關係?

A:我希望使用建築的人,在物質跟精神方面都可以跟自然有更近的關係,所以我的目標是,做出一種設計,讓建築跟自然都能積極的對彼此產生多元的影響。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們會進行徹底的調查。樹木的形狀、樹的質感,還有綠意、香氣,因為每一顆樹都有不同的表情,我們會針對這樣的變化來決定設計。我想要像庭院造景師一樣,在現場各種環境條件當中,澄淨自己的耳朵,一邊工作、一邊跟自然好好對話。

 

Q:在日本,自然裡的建築設計和歐美有何不同?

A:比起談論日本跟歐美的不同,我個人覺得很有趣的是,在這世界上有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大家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但是卻對現代社會抱持著「好像哪裡還能更好」的理想,這種不約而同的想法跨越了日本國境,在海外達到了共鳴。我在日本也進行著一些專案,特別是那些從海外來的委託案,總是能讓我感覺到強烈追求在自然裡的理想。

 

Q:想在自然中打造居住環境的人,通常有怎樣的生活哲學?

A:越來越多人開始對人工、化學材料打造的居住環境反感。他們希望可以擁有跟環境有連結的住宅,包含把生活當中需要的素材加入建築當中。於是我讓樹木等素材跟空間相互呼應,使生活與自然更加緊密。在未來,我希望人們可以珍惜這樣的居住環境,並創造對環境充滿希望和想像力的機會,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了。


Q:您認為理想的生活是什麼?

A:還是要擁有自然的元素!所以我希望可以持續創造出讓自然之美更上一層樓的建築!

 

Text / 陳岱華

Photo / Koji Fujii/Nacasa and Partners Inc.

via / NAP Architects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7《La Vie》雜誌10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2024年底,由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台中「勤美術館」啟用。而隈研吾除親臨開幕記者會,也在分享會上,特別介紹了多件與勤美術館設計理念相近、融合自然景觀與環境的建築作品。

位於台中草悟道上的勤美術館,於12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其為隈研吾在台的首座美術館作品。考量到周圍有酒店、住宅、商場、教堂等建築環繞,因此,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圖騰為設計靈感,運用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圈起建築及四周的互動動線,使其和諧地與街區、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而在曲面綠屋頂上,也建置了能灌溉植物的水源循環系統,之後人們也能順著階梯、踏上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走進勤美術館,也可見隈研吾大量運用木、水、岩或等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在室內也有如置身於森林裡面的體驗;高低起伏的地面設計,也營造出彷彿行走於山谷之間的律動感。

➔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一探隈研吾7件海外建築作品

龜老山展望台(日本,1994)

1994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台,與勤美術館有著相似的設計理念——「幾乎看不見建築本身」,實現了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的概念。隈研吾也特別強調屋頂的設計,在建築的中間打造一個開口,使建築本身與周圍的山坡及城市連結起來。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國立競技場(日本,2019)

有別於大家多對體育場是厚重的印象,隈研吾以木頭材料及綠化來柔和建築外觀。他從奈良法隆寺屋簷底下的木頭組合排列汲取靈感,並透過精密計算,讓風能容易穿透每個木格柵,使體育場不用開空調,也能保有舒適感。

而在室內,隈研吾希望營造出在森林裡觀賽的氛圍,因此,在座椅設計上,便以落葉為整體意象,透過這些不同色調的座椅,使場內即便沒有太多觀眾時,背景也不會顯得過於孤單。

UCCA 陶美術館(中國,2024)

由於中國宜興素有「陶瓷之都」之稱,隈研吾將建築打造成猶如一座陶器山的形態,並在不同方向結合開洞的設計,呈現通透感,也營造出人與環境融為一體之感。而與當地工匠合作完成的立面,使用當地陶土燒製而成,凹凸不平的紋理與釉藥漸變的色彩,將隨著時間與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表情。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建國先賢紀念園(新加坡,施工中)

多數人聽到「紀念園」多會聯想到厚重莊嚴的氛圍,而隈研吾提出一個更加柔軟、像是公園般,可以與周圍綠意融合的設計。另外,隈研吾也補充,新加坡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綠化做得非常好,他認為每個城市未來都會朝著與綠色環境融合為主軸來發展。

V&A Dundee(蘇格蘭,2018)

隈研吾以蘇格蘭群島壯麗的懸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具有動態感的立面,也將自然的有機感融入建築設計中;建築中央如洞穴般的巨大「孔洞」,連接起人們與建築面向的泰河(River Tay),將都市與自然重新串連起來。隈研吾也在室內大量運用了木頭材質,營造出如自然地形般的溫暖氛圍,期盼這裡成為「城市裡的客廳」。

安徒生博物館(丹麥,2022)

為紀念童話作家安徒生所打造的安徒生博物館,正位於安徒生的出生地——奧登斯(Odense)市中心。而隈研吾設計出一處被大量綠意包圍,同時與周圍社區融為一體、像是公園般的博物館;不同的建築配置與庭園規劃,象徵安徒生筆下的故事,歡迎人們沿著庭園慢慢散步,走進他的童話世界。

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葡萄牙,2024)

這座位於里斯本的新落成現代藝術中心,由隈研吾建築團隊在原有的建築進行增建,其以日本建築中的「緣側」為靈感,並選用葡萄牙的白瓷與木頭為材料,打造一個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公共廣場,讓人們能在此進行各式活動,使美術館不再是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能向城市開放的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於臺博館登場的《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建築特展,與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策劃,探索「台灣第一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的生命歷程,透過經典作品如陽明山中山樓、景美女中校園規劃、新店花園新城等,從照片、建築圖、建築模型等各類檔案,重建並認識修澤蘭的建築現場,也看見其在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的特殊性。

修澤蘭:突破時代背景的建築先驅

修澤蘭於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任職期間規劃設計舊板橋車站等相關建築。辭去公職後,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台各項計畫,如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的「中山樓」、景美女中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台中衛道中學教堂,更在新店山林開創住宅社區「花園新城」,推出之際引發一陣熱議。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陽明山中山樓(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新店花園新城(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景美女中圖書館(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當時,在男性從業者為大宗的建築界,多數建築師採取理性、方正的現代主義風格,而修澤蘭的作品則偏向復古主義,其設計重視美感與實用兼具,並著重與大自然環境的結合。修澤蘭堅韌、執著的性格,讓她的建築在經過時代的洗禮,至今仍能被看見並啟發當代的建築人。

6大主題展區,縱覽修澤蘭的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涵蓋「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主題,縱覽修澤蘭從求學、臺灣鐵路局時期、與伴侶傅積寬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再到經手各項校園建築案、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的歷程。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修澤蘭的建築師事務所曾遭祝融,導致其設計的建築書圖全數損毀,僅能從業主(學校、機關)的契約、檔案等進行資料回溯,也令其所留下的建築遺產格外珍貴。本次展覽呈現修澤蘭如何運用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達到建築的流動性,同時也首次公開展出景美女中原始建築設計圖檔,從其中可見建築師追求建築細節的用心,也透過修澤蘭的作品,帶領觀眾共同回顧臺灣建築的歷史與發展。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

展覽期間|2024/12/03至2025/11/0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2樓特展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