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是能激發心中好奇的事物,人們就像是出於本能般越會掀開那可能藏著未知危險的潘朵拉盒子。對習慣自由,身處民主國家的我們來說,走極端政治鎖國的北韓,在那層包裝好的詭異面紗後究竟是什麼模樣,相信有不少人感到十足好奇。或許無法完全概括整個北朝鮮面貌,但紀錄片《北韓搖滾解放日》(Liberation Day)確實帶給了我們用另一種視角來窺探這個極度集權政治的國家。那是用什麼方式呢?用能打破文化隔閡與語言藩籬的音樂吧!
整齊劃一的萬人踏步、始終帶著不自然微笑的小女孩舞蹈表演,北韓對外的公眾形象始終樣板化,就像是楚門的世界般,太陽升起之時宣告演員們該準時上工,彷彿一切都是事前精心策畫好的,而這樣的疑慮同樣出現在《北韓搖滾解放日》中,一個來自前南斯拉夫、如今斯洛維尼亞的工業搖滾樂團萊巴赫(Laibach),他們帶有嘲諷及批判性的法西斯風格,卻讓他們成了第一支獲北韓首肯入境表演的樂團,當思想戒備森嚴的東方保守世界碰撞上恣意尖銳的西方搖滾樂,具高反差的文化衝擊卻激盪出極為「奇幻」的風格。
當北韓官員在餐會上唸著西方媒體大肆抨擊萊巴赫踏入北韓開唱,無疑是為獨裁者臉上貼金的反對報導之時,反法西斯主義(是的,它們反對)的北韓內部同樣出現不少反對者聲音,究竟是法西斯樂團來到反法西斯的國家開唱,還是西方媒體眼中的嘲諷法西斯樂團前進法西斯國度表演,這一正一反充滿矛盾的想法,成了紀錄片中最弔詭卻又讓人拍案叫絕的催化劑。
儘管成為首支進入朝鮮舉辦搖滾演唱會的樂團,不過要試著打破、顛覆北韓既有的文化思維,雙方之間的摩擦與妥協成了紀錄片中不可避免的場面。例如本來樂團要以朝鮮金「走向白頭山」改編版向觀眾與北韓示好致敬,然而過於前衛的風格,在審查時立即被腰斬,原因則為和北韓人民平時所吸收的風格不同,害怕北韓人民會因過於衝擊間接導致傷害,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皆通過大銀幕放送到我們這些外人眼中。
談起萊巴赫之所以可以站上平壤奉化藝術劇院舞台,則要歸功於樂團總監、也是紀錄片導演莫頓托拉維克(Morten Traavik)一手牽成。他的交際手腕高明、在北韓政治圈有良好關係,多次於平壤舉辦文化活動,引進對北韓人民而言難得一見的「外國音樂」。在他的遊說之下,萊巴赫樂團順利進入北韓,但也鬧了許多令人能把冷汗的場面,像是萊巴赫資深團員Ivan Novak就「故意」脫隊,只為看見毫無防備的北韓人民真實日常生活樣貌。
萊巴赫樂團這場破天荒的北韓演唱會儘管被大量刪減表演內容,但依舊獲得全球媒體關注,不過他們事後也發現台下1500名觀眾皆是北韓政府精心挑選,大多是文藝工作者,以及國家樂團的音樂家和外交官們,讓本就是一場秀的音樂演出,是否在無意識中與另一齣安排好的戲碼所較勁,令人玩味。
《北韓搖滾解放日》紀錄斯洛維尼亞萊巴赫樂團在2015年北韓為慶祝脫離日本殖民70周年的解放日,於朝鮮平壤為1500位觀眾演出的實況,除了獻上樂團自身的曲目外,還翻唱披頭四的「Across the Universe」,以及少數能在北韓放映的西洋電影《真善美》中的「Do-Re-Mi」、「小白花」等歌曲。不僅如此,行事風格向來叛逆中帶有獨特詼諧、挖苦況味的萊巴赫還特別入境隨俗,穿上朝鮮民族服飾,與北韓鋼琴家共同演出朝鮮代表經典歌曲「阿里郎」,整場演出就在一種奇特、荒謬、高反差文化衝擊的微妙氣氛下進行。
Info | 萊巴赫Laibach
成立於1980年,擅於以音樂戲諷法西斯主義,樂團最大特色即是經常身著軍服站上舞台,用工業搖滾、軍樂和新古典音樂形式發表講演式的宣傳和關於極權主義的聲明,游走於危機四伏的政治與音樂邊界,他們或被認為是社會主義者,或被認為是法西斯主義者,亦引發了藝術、哲學和政界長久以來的爭議與討論。
圖片提供:翻面映畫 / B-side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