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ürgen Mayer H曾就讀於斯圖加特大學、庫柏聯合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作品受邀於世界各地展出,並獲紐約和舊金山MoMA收藏。2008年時,獲德國《明鏡周刊》選為天才接班人,是繼包浩斯創辦人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以及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之後,德國建築界的耀眼新星。建築作品從丹麥、波蘭、西班牙到比利時,每每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共建築作品。德國Ostfildern鎮會堂、卡爾斯魯厄大學學生中心、西班牙塞爾維亞的都市磨菇傘、S11辦公室、Home.Haus孤兒院等作品,均迥異於過往德國建築予人的印象,而擁有鮮明如簽名般的風格,常被稱為「液化的建築」,他則以「Beyond the Blob」來形容這取自於化學的概念。
Jürgen Mayer H.趕上了時代變動。新建築材料的探索催生了不同建築形式的可能;網路及科技則為人們與自然、建築之間的關係,帶來新的想像;同時,建築師開始跨越國界,作品誕生於世界各地。他認為建築並非一種孤立的追求,其完成依賴客戶端、工程師、建築師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時建築也應將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種種條件變化與不同文化之間彼此激盪,令建築存有許多表現可能,而Mayer則以意義的模糊性為策略,讓這時代的多元、曖昧特性,潛藏於建築之中,藉著液化的建築,賦予個人解讀的多重可能。
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擴建」(2024),他則以白色陶瓷磚鋪陳的大弧曲面屋頂,呼應日本建築中作為室內外過渡的「緣側」概念,成為人與自然交流的重要場所。早在2013年,法國「貝桑松區藝術中心」(Besançon Art Center and Cité de la Musique)的斜出屋簷便也運用了此概念,而屋頂錯落的開口則模擬陽光穿透樹葉縫隙的「木漏」意境,進一步消弭了人造建物與自然間的界線。
「美術館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要能夠向整座城市打開。」
法國貝桑松區藝術中心(Besançon Art Center and Cité de la Musique,2013)屋頂開口模擬日本文化「木漏」的意境。(圖片提供: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攝影:Nicolas Waltefaugle)
他提到UCCA因窯變而各具漸層色韻的屋頂陶板,「顏色的參差就像自然界裡的各種變化,我們就是想要保留下這種自然的隨機感受。」2018年落成的英國V&A博物館Dundee分館,靈感則源自日本寺廟拱門以及蘇格蘭聖基達群島懸崖的鬼斧神工。他解釋,洞窟展現出一種接近原始自然的氣息,而他試圖將這種感受延伸至現代建築。木質為公共場域帶來源於自然的溫潤色彩,讓建築猶如「城市的客廳」(Living Room for th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