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王子遇上六位台灣新銳藝術家!萬寶龍《想像力.從星出發》小王子特展打造奇幻星球世界

「唯有心才能看得清楚,眼睛是看不到真正重要的東西的。」這是文學名著《小王子》中狐狸對主人翁小王子所訴說的秘密,簡單道理卻是最難以達成的至理名言。由法國文學作家安東尼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所著,其充滿想像力與童心故事元素的《小王子》(Le Petit Prince),75年前出版至今仍然歷久不衰,始終帶給大家勇氣與鼓勵,如今為了向這部全世界最備受喜愛的經典故事致敬,萬寶龍以此為靈感,不僅發表了大師傑作Meisterstück系列小王子書寫工具,更找來六位台灣新銳藝術家打造《想像力.從星出發》特展,齊用創意展示他們心中最理想的星球藝術創作!

 

為期10天的《想像力.從星出發》小王子特展,除了展示以小王子為靈感打造的全新大師系列鋼筆,更邀來六位才華洋溢的新銳藝術家-Bito創意總監劉耕名、壁畫創作家紀人豪、質物霽畫植物空間設計師李霽、音樂創作者廖柏雅、寫字達人葉曄及全方位作家歐陽靖,以「想像力」為創作中心思想,透過其獨到的視角與多元的創作形式,分別從視覺、聽覺等感官打造出六件別具風格的裝置作品,期盼透過藝術創作與新世代族群溝通,帶領大眾認識不同面向的萬寶龍,激盪出更多精采火花。

 

展覽現場空間幻化為宇宙星際與小王子與狐狸相遇的地球,共劃分為拍照區、商品陳列區、藝術區、手作體驗區四大主題。拍照區映入眼簾的是迎接著每一位來訪遊客的小王子與狐狸,商品陳列區則展示萬寶龍大師傑作系列小王子全新系列筆款,以及作者聖艾修伯里的珍貴手稿。緊接著分布於各處的六位台灣新銳藝術家作品,則分別從不同面向創作視角,像是卡通、文字、音樂和夜空等元素,創新出屬於每顆星球獨有的故事。而觀賞者在細細品味每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如同小王子遊歷於不同星球,一同闖進藝術家們的奇幻世界。

 

除了六位藝術家外,此次展覽也邀來去年以迷你劇集《最後的詩句》,一同獲得第52屆金鐘獎男、女主角的傅孟柏與温貞菱大展藝術功力。平常喜歡用鋼筆速寫的傅孟柏,此次以小王子為靈感,描繪出作品《結球甘藍星球》,深刻的表達關係間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傅孟柏表示:「創作是一種修行,而畫畫是一種休息」,藉此調整生活的步調。擁有藝術背景,近來在俄羅斯進修的温貞菱則選擇攝影作品,用捕捉愛貓方式來表達小王子與狐狸間的特殊情感,希望藉作品《三毛與我》傳遞彼此視對方為重要且獨一無二存在的信息。

 

另外,展區還有適合親子同樂的手作區,規劃了隱藏版狐狸書籤DIY體驗,讓參觀者在星球間遊歷之餘,還能親手創作專屬於自己的限量書籤,讓想像力在充滿童趣的世界裡恣意遨遊。

 

六位新銳藝術家作品

劉耕名:卡通星球「In Between Us」

世大運宣傳影片動態影像工作者劉耕名,將擅長的影像創作實體化,利用傳統動畫影像製作手法,以黏土打造出屬於他的立體動畫星球「In Between Us」,希望能在浮躁的年代中得到片刻的平靜,利用視覺暫留原理,把小王子與狐狸的關係,封存在永恆的反覆動作裡。

 

李霽:奇幻星球「In-Side-Out」

「精細準確但不失童趣,設計常與各種文學、故事契合,一種科學性的浪漫。」這是獲日本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室內設計類)的植物空間設計師李霽對於萬寶龍品牌的想法。此次李霽帶領質物霽畫團隊一同創造出宛如置身小王子書中奇幻星球的「In-Side-Out」,呈現出小王子的宇宙觀,用紙張、電子零件、PVC、金屬零件等素材結合植物,規劃了一座有趣的裝置藝術。

 

紀人豪:圈圈星球「一圈子」

新一代塗鴉藝術創作者紀人豪,受小王子故事中的B612星球啟發,打造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兜圈圈星系。「一圈子」的主要概念為牽連,以圓球體作為出發點,每顆星球都有不同的痕跡、故事與溫度。 

 

廖柏雅:音符星球「Own The Star」

全才詞曲創作者廖柏雅的「Own The Star」彷彿進入漂浮著悅耳旋律的音符星球,譜出的節奏與編曲,如故事裡的商人在數著星星一般,即使小王子已經在他面前,也沒有停下的意思。歌曲旋律有著怪誕且趣味的氛圍,猶如故事中小王子的旅程及故事中商人的言語即是如此。編曲中,小提琴的線條出現在前奏及間奏,好似原作者安東尼.聖艾修伯里在所有的文字間使用的插畫,豐富了作品。

 

葉曄:文字星球「想像力大於知識」

書寫家葉曄表示:「從我接觸到萬寶龍鋼筆後,就一直成為我主要的書寫工具。書寫的手感舒適,筆尖銥點的精細工藝,使得筆畫更可以隨著手指力道改變而有極細緻的表現。」。葉曄流暢的筆觸寫出一顆充滿溫度的文字星球「想像力大於知識」,透過手寫的句子彰顯出純真孩子的想像力是令人嚮往的,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超能力。

 

歐陽靖:夜空星球「看不見夜空」

總是努力突破自我的全方位作家歐陽靖,此次作品「看不見夜空」從外型看不出全貌,必須靠近且屏息地用心去體會,才能看到小王子中充滿繁星的世界,打造出一顆微觀世界的星球。歐陽靖:「要跳脫思想的框架,不要侷限創作的模式。要勇敢,別怕失敗,只有大膽突破才能享受到冒險帶來的樂趣。」

 

 

Info | 萬寶龍「想像力.從星出發」小王子特展

時間:5月5日至5月13日(平日11:00-21:30,周五/周六11:00-22:00)

地點:台北信義新天地A11館(免費入場)

 

via 萬寶龍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