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哥德風:黑色絢麗》(Gothic: Dark Glamour)時尚展覽點燃黑色時尚、2011年V&A博物館AlexanderMaQueen回顧展《野蠻之美》(SavageBeauty)引爆排隊熱潮,到2015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展覽搶佔媒體版面,時尚展覽不只是當代策展必選題,更是博物館的吸金保證。
究竟時尚展覽有何魅力?我們又真的需要一座時尚博物館嗎?藉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博物館研究所舉辦《時尚策展2.0:遇見台灣》講座,我們邀請有時尚界佛洛伊德之稱的紐約流行設計學院博物館(The Museum at the Fashion Institute ofTechnology,MFIT)館長史提爾(Valerie Steele)作客解答 :
我發現,人們喜歡學習時尚知識
有鑑於近年時尚展覽熱潮,我們首先問的問題,便是「究竟時尚展覽魅力何在?」擔任紐約流行設計學院博物館館長長達15年的她,不假思索地答道:「因為人們認為,他們可以理解時尚。」不如純藝術給人的距離感,史提爾表示,對大眾而言,時尚展覽是一種具有教育性的娛樂。「我發現人們喜歡學習時尚知識,他們喜歡跟朋友說:『你知道香奈兒並沒有發明小黑裙嗎?小黑裙早就已經存在了⋯⋯。』」史提爾笑道,「除此之外,時尚展覽也可以啟發設計師、時尚學院的學生,甚至是一般大眾。看著裡頭的展品,他們可能會想穿出某種態度。」娛樂性、教育性和啟發性,是史提爾眼中的時尚展覽三要素;然而,一座時尚博物館,似乎不是滿足三要素的唯一解答。
我們需要一座時尚博物館嗎?
「我追溯到最早關於時尚博物館的記錄,是18世紀的英國報紙上,有人開玩笑地建議,『正如大家需要圖書館和博物館,我們或許也需要一座時尚博物館。』」史提爾回答。當我們以為她要引經據典地捍衛時尚博物館的正當性時,她卻說道:「但是,直至今日,我不知道人們是否需要一座時尚博物 她眼中的時尚展館,畢竟藝術、歷史、設計博物館也同樣收藏時尚作品。然而,時尚博物館的有趣之處,在於我們不必證明時尚是藝術,也不用把時尚和城市的某段歷史綁在一起。時尚本身就是母題。我們可以談時尚為何改變、過去的時尚又如何影響了現在的時尚。」
除了賦予時尚自主發語權,史提爾也認為,將時尚搬進博物館可以改變大眾對時尚的看法。「他們會覺得,時尚跟藝術一樣是有價值的。」儘管對於時尚博物館的必要性不置可否,史提爾卻讓我們看到,時尚博物館如何賦予時尚詮釋的自由,讓時尚說出自己的故事,讓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PROFILE
史提爾(ValerieSteele)美國知名時尚歷史學家與策展人,擅長從文化史和人類學的角度剖析時尚。從2003年擔任紐約流行設計學院博物館館長至今,策劃《哥德風:黑色絢麗》(Gothic:Dark Glamour)、《酷兒演變史:走出櫃子,走上伸展台》(A Queer History:From theCloset to the Catwalk)等展覽,並著有《時尚設計師A-Z》(Fashion Designers A-Z: The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at FIT)等著作。
她眼中的時尚展
Q :近年許多時尚品牌紛紛開設品牌博物館。你認為時尚品牌博物館與公共時尚博物館的差別是什麼?
V : 品牌博物館的目的在於宣傳,公共時尚博物館則說出事實。品牌博物館可能會說:「某位設計師是最重要的時尚設計師之一。」我們則會寫:「某位設計師是1970年代很重要的設計師,但之後就還好而已。」
Q 時尚策展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什麼?
V : 籌錢。我愛我的工作,但不是每個部分都很好玩。
Q 一位好的時尚策展人,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V : 他必須是優秀的研究者,又有創意和想像力。要受過學術訓練,也知道業界的真實狀況並熟悉設計師。很多人只具備其一。
Q 特別推薦的時尚博物館?
V : 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時尚博物館(ModeMuseum ProvincieAntwerpen,MoMu)。照理講,時尚策展專注於單一國家的設計師,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他們卻將這件事情做得很出色。
Q 有哪些時尚展覽令你印象深刻?
V : 2011年布德爾博物館(Musee Bourdelle)展出的《格蕾夫人:職場時裝》(Madame Grès: Couture at Work)。格蕾夫人新古典主義的服裝,與博物館藏品相互呼應,表現出驚人的美麗;麥昆回顧展《野蠻之美》(Savage Beauty)則在展出設計師作品之外,表現出麥坤時尚秀給人的興奮感。品牌展覽方面,YSL巴黎博物館(Musée Yves Saint Laurent Paris)的展覽秀出了草稿、影片、相片、實物等多元素材,影片中還訪問了聖羅蘭的員工、客戶,相當有趣。而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décoratifs)展出的《克里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Christian Dior, Designer of Dreams)則展出曾為Dior工作的設計師作品,而不只是迪奧先生的作品,非常精采。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MFIT(The Museum at the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8《La Vie》雜誌 5 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