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拿下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的王澍,為長久以來由西方及日本建築師盤據舞台的情況畫下一筆驚艷,說明了中國當代建築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建築師王澍的聲名更是一舉遠播至全球各個角落,當這位曾被中國建築界視為異類、反對快速城市化的建築師已成為標竿大師等級之時,中國仍有不少天賦異稟的建築新星等著接續展露頭角,以下介紹2位大師接班人──馬岩松、李曉東,其作品不僅具有國際觀及創意,更是立基於深耕中國在地淬鍊出的傳統文化,還不認識的他們的朋友,可別錯過了!
透過前衛建築挖掘城市本貌─馬岩松
1975年生於北京,從小在胡同裡學習長大,抬頭總能望見灰磚灰瓦的四合院上空,覆蓋著熟悉且蔚藍的天。在走完人生必經的求學與工作階段,馬岩松於2004年返回北京建立MAD建築師事務所,由於動態的移動,終究要回歸一個定點學習凝聚,那麼家鄉北京便是最好的原點,於是仍選擇將事務所坐落於那道地的老北京胡同裡。
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的他,隨後赴美留學亞利桑那大學,待了段時間發現與原有的期待相左,在尚未取得文憑的情況下,毅然前往耶魯大學追求更好的學習環境,加上曾與Zaha Hadid共事的經驗,讓馬岩松在思維上不斷脫離侷限的框架,在求學與工作路途上相對孤獨而清醒,他透過每一項抉擇,練習如何更穩紮穩打地走在自己想要的路上。
建築對於他而言,不是一座座用來顯示資本和實力的象徵物,更不是人為的刻意造型,而是可以真實地反映人性以及自然,並透過建築這項媒介傳達正確的城市觀念,進一步引發人們內心的自省與其他心理活動。在30歲時馬岩松以「夢露大廈」成為首個在海外贏得標誌性建築設計權的中國設計師,不再屈服於現代主義的原則,表達出更高層次的複雜性,來呼應當代社會和生活多樣化的需求樣貌。
「不斷尋求一條與環境共存的道路,以東方的自然體驗為基礎詮釋著未來主義建築。」事務所明確的訴求,傳達著馬岩松的建築理念,一舉成名的他雖具有顛覆傳統的設計風格,仍在思想上維持清貧,延續先前的孤獨狀態,不斷冒險與挑戰,透過建築重新解構北京在新舊交替下的衝突,並進一步重新型構城市新風貌,堅信著北京在未來也能以景觀為出發點,成為涵蓋自然環境、歷史關聯以及人性情感問題的「山水城市」。
Info│馬岩松
MAD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2001年美國建築師學會(AIA)建築研究獎金,2006年度紐約建築聯盟青年建築師獎,也是歷史上首位在國外贏得重大標誌性建築項目的中國建築師。
從傳統出發的社會實踐─李曉東
當歐美知名建築師前仆後繼地在中國大城市裡進行各項設計案,並不斷移入絢麗新穎的建築形式的同時,部分中國建築師們開始透過自身的作品,來回應當代中國的空間變遷。李曉東由傳統在地生活出發,位於中國福建省的作品「橋上書屋」(2009),橫跨於村莊內的溪流之上,建築上方為教學或居民交流空間,下方則維持橋樑功能,而橋的兩端也分別銜接了當地傳統土樓建築,除了以現代形式詮釋古城鎮的地域風貌外,也提供了村落公共性的生活場域,並維繫居民交流的社會功能,獲得2010年阿卡罕建築獎的肯定。
李曉東另一件位於雲南麗江的作品「玉湖小學及社區中心」(2005),也獲得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文化保護創新獎,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他長年對於非都市地區傳統生活場域的關注與投入。
Info│李曉東
1993年取得荷蘭台夫特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與博士生導師,並同時為李曉東工作室主持人,曾獲得2009年世界新銳建築獎、2010年阿卡罕建築獎(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2012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等獎項。
Text / La Vie編輯群
前言 / Diane Tang
圖片提供 / MAD、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198期 《La Vie》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