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多年的基隆港,沒有光鮮亮麗的市容與景觀,但基隆青年陣線成員從捲起袖子清理古厝、舉辦梓桑文化祭等活動開始,改變城市外在印象,為自己也為其他年輕人,創造一個回家的理由。
故事的起點,是一棟荒廢了四十年的老房子。兩層樓的老房子已經沒了屋頂,紅磚牆爬滿綠青苔,庭院野草及膝,牆角則是榕樹根系、姑婆芋和鐵線蕨的天下。失去屋瓦保護的一樓,塵土厚達十數公分,如果老屋子裡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大概就藏在海綿般的鬆軟黑土下:破瓦片、可樂瓶、黑膠唱片、針筒以及馬桶蓋四散分佈,主人離開了多久,垃圾就堆積了多久。直到一群基隆青年帶來鏟子和掃帚,兩星期一次大掃除,整整花了半年撢盡飛灰,蒙塵老屋才以清淨之姿撥雲見日。一連三年,青年們在這裡舉辦創意市集、攝影展、導覽活動,以「梓桑文化祭」之名對外廣做宣傳,至此,台灣各地才漸漸有人知道,原來在知名的基隆廟口夜市不遠處,有那麼一處美麗的老宅,一直靜靜俯瞰著雨都眾生,而老宅的第一位主人,是日治時期曾經擔任過基隆區長的漢人仕紳許梓桑。
只不過,在2014年開始打掃之前,這群泰半在基隆土生土長的青年,都不曉得家鄉竟然有這麼一處寶藏存在。
自己的家鄉自己救
2014 年上半,擔任過紀錄片《無米樂》、《牽阮的手》執行製作的陳立儀、發起保護基隆西二三碼頭倉庫運動的張之豪,各自在立法院周遭聲援太陽花學運;基隆車站前,馬浩鈞抱著一把吉他不停彈唱,希望喚醒地方冷漠的政治關懷;還有許許多多像他們一樣的年輕人,都在台灣的某一處角落,思考著如何改變家鄉未來。學運結束後,這一群回到基隆的年輕人,在網路和實體活動中找到彼此,志同道合組成了「基隆青年陣線」(以下簡稱基青陣),他們透過田野踏訪重新認識故鄉,試圖重整文化元素振興觀光,並以政治倡議爭取曝光。
「學運當時大家喊著『自己國家自己救』的口號,但是我們的城市沒有人救。」基青陣理事長張之豪說:「基隆有很多長年累積下來的問題,需要持續去做才有辦法改善,我們不能期待外地人會長期關心,必須由在地人自己挽起袖子來做。」。
從清潔街區累積社區好感
1990 年代起,基隆的海運地位一落千丈,曾經的全球第七大貨櫃港之都,逐漸成了地方子弟口中「又黑又髒」的沒落城市,由於在地工作機會付之闕如,基隆年輕人一畢業後,往往離鄉背井,前去鄰近的台北工作、定居,沒有太多機會回到故鄉貢獻所長。「我們開始打掃偶然發現的許梓桑古厝,目標之一就是想創造一個有吸引力的環境,讓外地人對基隆感興趣,也讓年輕人有一個留下來的理由。」張之豪解釋道,近年基隆港迎來許多國際郵輪停靠,看似重生契機,偏偏數十萬名旅客下了郵輪後,往往無縫接軌被遊覽車直送台北。但是基青陣的成員們相信,基隆雖然外貌髒亂,但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美食、美景和建築,絕對有條件留住這群旅客,只要把觀光的基礎打好,他們就能號召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一塊打拚。
打掃許梓桑古厝是第一步,基青陣透過每年一度「梓桑文化祭」的舉辦,期望打開古厝的知名度,使其成為深度旅遊的示範景點,順便讓基隆在地的創作者,有一個能夠定期行銷自己的舞台。成員之一的趙佩雯回憶道,年輕人的用心其實居民都感受得到,有回辦活動時,當地里民不但無償提供插座用電,還特地做了壽司請基青陣的成員們吃,答謝他們整理環境的努力。
「我們前陣子還弄來兩台強力沖水機,把台階上的青苔全部清乾淨。」張之豪開玩笑道,現在基青陣就像是兼職經營清潔隊,所以老人家們一聽到又有活動要舉辦,都會樂見其成,因為這意味著市容將會更乾淨,周遭街區的生意也會更加興隆。
記錄傳統民俗文化
「梓桑文化祭」逐漸打響名號後,基青陣也投入地方最重要的民俗祭典「中元祭」,為已有凋零跡象的傳統民俗文化,尋找永續傳承的新動力。張之豪說:「我們發現慶典活動外包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廟宇裡的龍柱、神像都是直接從淘寶上買來,儀禮中的北管音樂也缺乏傳人,整個傳統文化的基礎,將來稍有不慎可能就整個垮掉。」為此,基青陣成員們四處走訪廟宇、北管樂團,訪談耆老和文史工作者,從事保存、紀錄之餘,還訓練高中生成為文化導覽員,於「中元祭」時向外地遊客作解說,讓訪客不只看熱鬧還能懂門道,帶著滿滿收穫離開基隆,有朝一日還會重新回流。
老中青三代合作
1990 年代中葉,「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推動,創造了一波地方文藝復興熱潮,許多有心人士,開始積極蒐羅、考察地方文史,在基隆,同樣也有像李正仁、王傑這樣的前輩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尋故訪舊。
許多當年投身基隆文史紀錄的工作者,如今都已經年逾半百了,站在他們成果的肩膀上,基青陣成員們更能發揮年輕一代所長,把相關調查成果重新包裝、行銷,一一宣傳出去。這種將文化結合觀光的想像,因老、中、青三代的通力合作,有了發揚光大的機會。不可諱言,各有正職在身的基青陣成員,仍是以非營利組織的型態,靠著熱情在經營地方活動。2016 年,他們向文化部申請補助辦理「梓桑文化祭」和「中元祭」,2017 年,基青陣決定將補助機會讓出,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自力籌措經費。
儘管一套能夠永續運營的商業模式還沒出現,但總要有人願意先跨出改變現狀的第一步,才能翻轉出更多想像。聊到未來願景,張之豪說:「我希望有天大家看到基隆有所改善,是因為我們存在,而且我們不只是存在,還對改善作出了一點點貢獻。我們希望基隆人有朝一日能像台南人一樣驕傲,對自己家鄉的一切感到自豪和自信。」。
走訪基隆推薦景點
潮境公園
位於八斗子漁港旁的潮境公園,面海的草坪是放風箏的佳境。公園與鄰近的海科館、忘憂谷、容軒步道連成一氣,風光老少咸宜。
小北投
基隆港區腹地狹小,許多民居沿山而建。義六路的山腰社區,舊稱小北投,洋樓林立,曲徑通幽,適合一場寧靜的午後散步。
高遠新村
基隆港西岸的高遠新村,鮮為人知,卻擁有基隆最大、最完整的日式建築群。此處曾是港務人員宿舍區,也是多齣電視劇和MV 的取景地。
更多的基隆青年組織
小暖蛋青年團隊
由社區規劃師、醫師、策展人、工程師等多元人才組成的「小暖蛋青年團隊」,在基隆暖暖區從事地方再造,服務已經進入高齡化階段的社區。他們透過訪視長輩,實地了解在地需求後,發揮各自的醫療諮詢和空間修繕專業,改善銀髮族的生活環境,打造安心的長照體系,讓老人家都能夠在地終老。
外木山.青春逗
年輕的社規師團隊「外木山. 青春逗」進駐外木山漁港,與在地居民合作,重新整理、美化閒置空間。除了彩繪廢棄的舊崗哨外,也參與在地的文化訪查,記錄王船祭和草鞋編織的傳統民俗,並透過深度小旅行的規劃,讓外木山的漁村之美能被更多人看見。
文/ 陳泳翰
攝影/ 張藝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