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北電影獎入選名單公布 40部作品競逐百萬首獎

台北電影節公布2018台北電影獎入選名單,5/1日下午於中山堂光復廳舉行的記者會上,入選的40個劇組齊聚一堂,影人雲集,氣氛熱絡,台北市文化局鍾永豐局長亦特別出席支持。台北電影節主席李屏賓在致詞時表示,今年是台北電影節20週年,對於台灣電影與新銳電影人的支持有目共睹,尤其今年台北電影獎有超過半數的入選者都是首次入選,讓他格外興奮。他強調,台北電影節是屬於所有台灣電影人的平台,絕對會全力支持台灣電影,也希望大家共同參與今年的盛會,並預祝第20屆台北電影節順利成功。

 

「台北電影獎」共分為劇情長片、紀錄片、短片、動畫片四個類別,各類別選出至多10部的入選影片。每部入選作品都可角逐演員類與技術類等各獎項,亦具備角逐百萬首獎的資格,這也是台灣影壇金額最高的獎項。今年共有311件作品報名參賽,超過半數的導演是首次入選,短片與動畫片的報名數量也創下新高。

 

今年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入選作品戰況格外激烈,共有7位導演首次入選,10部作品難分高下。2017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血觀音》、在金馬獎搶下最佳男配角的《阿莉芙》,此次將戰火延續到台北電影獎;《角頭2:王者再起》與《紅衣小女孩2》兩部破億國片,分別在類型的操作上各擅勝場,今年也攜手入選。雙料入選「國際新導演競賽」與「台北電影獎」的新星之作《誰先愛上他的》與《小美》來勢洶洶,與入選鹿特丹影展競賽、今年台北電影節開幕片《范保德》都經過國際影展的洗禮,可謂角逐獎項的大熱門;而大量海底攝影創造視覺震撼的海洋電影《海人魚》、運用現實與想像交疊出的魔幻劇場《烏鴉燒》皆是風格獨具的精采之作;延伸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十年》,由5位青年導演創作的《十年台灣》,不但入選台北電影獎,更將在台北電影節世界首映。

 

紀錄片入選名單題材豐富,共有8位導演首次入選,作品展現台灣影人對議題的關注及掌握。曾獲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的李惠仁,和呂培苓共同執導的新作《并:控制》,鉅細靡遺地揭露中國政府在華人社會無孔不入的控制行動;入選柏林影展「導演論壇」單元、七度入選台北電影獎的趙德胤導演新作《十四顆蘋果》,今年也將共同競逐獎項。聚焦台灣學運明星與中國學生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近距離觀察台灣街頭運動、拍攝年輕社運者抗衡與抉擇的《街頭》,兩部都不約而同探討了當代台灣青年的政治和戰鬥位置;《希伯崙》則記錄楊梅比佛利社區「希伯崙」共生家園以及被歧視而「逃」到這裡的人;拍攝台灣花蓮吉安鄉阿美族里漏部落祭師團體的《不得不上路》、關注雲林當地空汙議題的《在雲裡》、關懷海上勞動者的遠洋討海生活的《水路-遠洋紀行》,講述台灣同志基督徒遭遇到的信仰衝突與外在對立的《牧者》、將鏡頭深入緬甸礦工的《血琥珀》,皆表露出創作者對於生存與土地的關注。

 

短片入選作品陣容不落人後,有5位導演首次入選。

 

曾入圍第66屆柏林影展短片競賽並獲得「奧迪最佳短片大獎」的曾威量一口氣以《海中網》、《妹妹》雙料入選,前者以極簡約的元素訴說一個政治寓言,後者以一個女孩坐在高樓的橫梁上20分鐘一鏡到底的鏡頭,暗喻新加坡的外傭處境;于瑋珊繼2015年劇情長片《小孩》後再度入選台北電影獎的《2923》,描述監獄的會客妹與獄友「2923」的精采故事;曾英庭導演第三度入選台北電影獎的《高山上的茶園》,題材與形式上都具有高度企圖心,縮影了台灣外籍移工的生活處境;獲得第40屆金穗獎優等獎、個人單項表現獎導演獎的《洞兩洞六》用超展開的情節與對話,呈現一場對軍中體制生猛有力的嘲諷與批判。

 

《奇遇》以攝影機記錄個人和攝影之間的關連,將機器之眼作為第三者的眼光看待自身;《回程列車》以靜態影像剪輯,搭配出色的音效與旁白設計,展現了創新的影音手法;《鄉愁/餘像》從導演觀看自己的家族照片與影片,察覺記憶與影像之間的巨大落差,並展開自我剖析的創作旅程;《卡住人生》描述一對各自困頓卻短暫交會的師生關係,傳達令人回味的情感力量;《臨時工》導演聘僱了三位真正的臨時工來扮演臨時工,建構出了若有似無的臨時的家,更自然形成了社會關係的建構。

 

動畫片入選作品同樣精銳盡出,共有8位導演首次入選。

 

2013年以短版的《幸福路上》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動畫片,五年之後再度以長版回歸台北電影獎;入圍2017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迷)留》,探討失智症患者在混亂中找尋生命最重要的事物;五度入選台北電影獎的紀柏舟《盛夏・秋豐》是關於成長、夢想與家庭的故事;《AM I ORIGHT》以聲音做為創作切入點,試圖傳遞作者曾在創作旅程中迷失、成長蛻變的經驗感受;《泉》以抽象的方式再現人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寫意與大量留白的繪畫方式創造更多想像空間;《獵人獵人》手繪流暢,在平面動畫裡創造動作片的觀影快感與電影感。

 

《霓虹》將音樂與動畫結合完整,片中男孩與女孩在城市夜晚裡被霓虹光照耀著回憶著過去,也揭示了愛情;《我們的月亮》是一個太空探險的故事,在3D電腦動畫技術上、角色表演或故事編劇上皆展現導演獨有的美感及世界觀;《Si So Mi》則運用1935年德國電影中被用作愛情故事的配樂,到了台灣則成為葬禮儀隊「西索米」的對比,成就一部原創性高的紙偶動畫;《懂了嗎?嗯。》以非常簡單的畫風描繪人狗之間的情誼,透過角色互換讓人發出會心的一笑,也是充滿趣味性又不說教的好作品。

 

今年台北電影獎入選評選過程分為兩階段,而所有入選影片都將會在影展期間放映,並將由決選評審選出得獎名單,7月14日在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屆時將由台視全程轉播,台灣網路直播可收看myVideo及 LINE TODAY。

 

via/ 台北電影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熱播13年的國民美食神劇《孤獨的美食家》,推出集大成輝煌之作《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並將在3月14日於台灣上映。

開播至今已達13年的《孤獨的美食家》,最早是由久住昌之原作、谷口治郎作畫,於1994年開始連載的漫畫。從2012年拍攝成電視劇以來,已經累積11季劇集、12集特別篇,可說是日本最長壽的美食劇集。而這部紅遍海內外的美食神劇,如今終於以《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跟觀眾在大銀幕見面。

國民美食神劇首度電影化

本作透過往返於各個城市的進口雜貨商人「井之頭五郎」,每當辛勤工作之後,總會在內心吶喊「肚子餓了!」然後趕緊找到一間偶然路過的餐廳用餐,並沉浸在努力工作後,享用美食的幸福時光當中。與一般戲劇作品不同的是,本作雖然沒有衝突萬分的戲劇化轉折,主要專注在刻劃五郎於各個餐廳品嚐美味佳餚的過程,然而他西裝筆挺、手拎公事包,透過豐富內心戲、對美食的強烈直覺、大膽的飲食風格,在不受任何人打擾、自由享受美食的情況下吃遍大街小巷,也無比療癒觀眾的身心靈,更對角色產生共鳴而沉迷其中,因此蔚為熱議話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適逢播出本劇的東京電視台開台60週年之際,製作團隊順勢推出這部最新電影版作品,不論製作規模與敘事風格,都將與戲劇版截然不同,更像是一部主角「吃爆全世界」的美味之旅,足跡將遍佈法國巴黎、長崎五島群島、南韓巨濟島和東京。而且相較於戲劇版,電影版的敘事將充滿高度戲劇性,並以貼近現實生活的幽默與台詞來提升喜劇效果。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而本片也因為松重豐的號召,齊聚豪華演出陣容,包括內田有紀、磯村勇斗、村田雄浩、鹽見三省、杏、小田切讓、遠藤憲一,以及曾演出《梨泰院Class》的韓星劉宰明特別加盟。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

值得一提的是,松重豐這回更一肩扛起《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導演、編劇、主演工作,尤其他在這13年來,自始至終支撐著本作,深深了解作品的世界觀,成為他出道40餘年首度自編、自導、自演之作。他回憶這次將作品「放大」成電影版的過程:「如果我沒記錯,應該是拍攝電視劇第十季的2022年夏天。當時,長期參與系列作的製片人和工作人員因調動或轉職,讓人擔心沒人能綜觀全局並指引未來的方向。這讓我想到,既然正值十週年,為了測試這部作品是否還能繼續、有更大規模的發展,我決定展開動搖根基的挑戰。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選擇『電影化』這個方式,雖然並不確定本作的內容是否適合改編成電影,但希望能藉此進行一次重構。」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獲金獎名導奉俊昊啟發

尤其松重豐是本作唯一的常駐主演,這讓他產生一種責任感:「基於對未來發展的考量,我開始思考誰適合當導演。」而他最一開始,就是想找《寄生上流》奧斯卡金獎名導奉俊昊執導,他對此表示:「考慮到本作不僅在日本、在東亞地區、尤其是韓國都頗受歡迎。我也曾在多次赴韓取景時感受到觀眾的熱情,於是我便想到了奉俊昊導演。恰巧,我和他之前在《東京狂想曲》中的〈搖晃的東京〉短篇合作過,覺得如果他能將這部作品『烹調』成電影,會非常有趣。」

松重豐甚至還親自寫信給奉俊昊提出邀約,只可惜對方回覆時間因素無法配合,但這也開啟他不同的思考:「我和事務所社長談起這件事,隨口說了一句:『要不乾脆我來當導演?』這就是最一開始的狀況。」他並補充:「之後,我並沒有太在意自己說話的分量,就順勢寫下了一份劇情大綱,拿給正在拍攝第十季的工作人員看,跟他們說:『我打算以這份大綱來拍電影,大家覺得怎麼樣?我打算自己當導演。』結果他們回答:『我覺得不錯,一起做吧。』」而這也成就出本片最一開始的面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劇情大綱

本片劇情描述從事進口雜貨銷售的井之頭五郎(松重豐飾演),是個喜歡在工作之餘到處品嚐美饌的老饕。只要肚子一餓,就會秉持「吃飯皇帝大」的信念,拋下一切直奔周遭的餐廳食堂大快朵頤。他最愛享受用餐時不被人打擾,細細品嚐料理的美好時光,更愛在內心自言自語品評美食滋味。這回,他接到前女友的女兒——千秋(杏飾演)的委託,前往法國拜訪千秋的祖父一郎(鹽見三省飾演),並要幫助一郎找出童年時曾喝過的湯頭食譜。儘管線索相當稀少,五郎依舊踏上尋找「究極湯頭」的旅程,足跡遍及法國、南韓、長崎和東京。不過在這趟旅程當中,他卻意外捲入到一場更大的風暴當中⋯⋯。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資料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的經典鉅作《風之谷》,將在3月6日首登全台大銀幕!片商也宣布和Pinkoi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紀念票卡樣式有「娜烏西卡飛行員」及「究極的王蟲」兩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極具收藏價值,已於Pinkoi限量開賣。

《風之谷》首度登上台灣大銀幕

名列「影史百大動畫」的吉卜力神作《風之谷》,更是「吉卜力三巨頭」宮﨑駿、高畑勳、鈴木敏夫這三位日本動畫界巨擘「夢幻聯動」的合作起點。當初鈴木敏夫任職動漫雜誌《Animage》副總編輯,因採訪工作結識宮﨑駿、高畑勳,先是促成《風之谷》原作漫畫在雜誌上連載並大獲好評,又說服高畑勳擔任該片監製,讓宮﨑駿無後顧之憂全力衝刺《風之谷》動畫,電影上映後獨特的「腐海」設定敘事風格和深刻的環保哲學,獲得極高人氣及評價,使得吉卜力工作室在隔年1985年成立,陸續誕生同樣膾炙人口的《天空之城》、《龍貓》、《神隱少女》等吉卜力經典之作。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久石讓首度操刀宮﨑駿動畫配樂

宮﨑駿執導的動畫電影配樂向來由御用配樂大師久石讓操刀,而40年前慧眼識英雄的就是《風之谷》監製高畑勳,他起用當時還沒沒無聞、年僅30歲出頭的久石讓,兩人邊討論邊製作音樂,最終譜出適合這部磅礡作品的熾熱曲風,特別的是,原聲帶裡令人印象深刻的「啦啦啦」童聲,是由久石讓年僅4歲的愛女藤澤麻衣獻唱的〈娜烏西卡安魂曲〉,搭配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引發不少觀眾共鳴感動落淚,蔚為經典。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描述自然資源受嚴重破壞、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的戰後腐化世界,由於地表被劇毒腐海所覆蓋,人類只能在被汙染的大地及巨型昆蟲威脅下求生,唯有「風之谷」因海風吹拂而不受腐海之毒侵擾。擁有獨特溝通能力的風之谷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到腐海探險,某天,多魯美奇亞帝國的運輸機墜毀於風之谷,上頭載著千年前毀滅世界的生化武器「巨神兵」,讓風之谷頓時捲入爭奪巨神兵的戰爭中,為了人類與世界的存亡,娜烏西卡必須挺身而出。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典藏預售電影套票限量開賣

而這部吉卜力經典動畫鉅作《風之谷》,即將在3月6日首度全台盛大上映,片商甲上娛樂和Pinkoi也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內含2張電影交換券和2張限量復古紀念書卡「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售價760元,已在Pinkoi獨家開賣,2月17日前購買套票再加贈「腐海植物的實驗室」限量早鳥書卡1張,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