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食衣住行都和設計脫不了關係,那麼意外發生時,設計師的角色也加倍重要。我們把鏡頭轉向以紙造屋聞名世界的建築師坂茂,了解他如何思考讓難民不僅有所住,還能住得好、住得有品質。住在多颱多震的寶島的我們都該知道,平時該備妥哪些防災小物?看完這些,你會知道設計不只幫助生活,還能拯救生命!
災害救援 建築家的人道設計
日本建築師坂茂,以無數紙建築為各地災民提供安身之所,特別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他結合設計事業與志工活動,成立NGO志願建築師組織「Voluntary Architecture Network」(VAN),災害救援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更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開發打造紙管隔間系統,為災民漫長的避難所生活,帶來更舒適的空間。
大型災難發生後,人們在避難空間中備受精神與身體上的煎熬,其中「隱私」往往成為災害救援中顯著的議題,長久以來,即使是官方都未必能改善這樣的困境。曾於國外留學、工作的坂茂,認為日本當地居民在面對避難所的隱私問題時,有著相對於國外更嚴肅且急切的需求,於是從2011年開始以自己和VAN的力量,提出了災民容易製作做且實用的紙管隔間系統,不僅改善長期以來的救災問題,也成為守護災民安全感的簡易裝置。坂茂曾在日本外交政策論壇的「Discuss Japan」網站中指出,因災難而產生的錯誤行動不可避免,但事後須提出改進的方法,作為應對災害出現時的突發狀況,並強調「須以國家層級的方式進行準備。」而從2011年開始建造的宮城縣臨時住宅,不僅是坂茂紙建築的延伸設計,更為他與官方合作的重要開端。
設計升級 更舒適的臨時住宅
災害救助中的臨時住宅,小至災民日常起居,大至與政府部門、社會的連結,都是建築師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思考的面向。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災情嚴重的宮城縣沒有足夠土地可以建蓋政府標準化的臨時住宅,於是縣府將臨時住宅的分配權下放到女川町,而當時町長採納坂茂的提議,於是開啟了坂茂與日本地方町區合作的第一個臨時住宅設計案。這些由貨櫃加以堆疊的9棟臨時建築,其中6棟為三層樓,其餘為兩層樓。高密度的使用空間中,還有Café、停車場,甚至有以帳篷蓋出的社區市集。結合公、私領域的生活空間,不僅滿足災民對於舒適度的追求,更同時提供兼具隱私與社區交流的空間設計。過去人們也許會想趕快離開臨時住宅,回歸原本的生活,但在女川町案例中,「人們卻會想繼續留在臨時住宅,即使他們需要負擔這項費用。」坂茂說。
到了2016年熊本大地震時,熊本縣政府開始與坂 茂合作建置木造臨時住宅。位於御船町地區10間、共計三棟的住宅空間,因為是政府合作案,無法加入特殊設計,但卻成為坂 茂正式與日本縣府層級展開合作的第一次行動。這個專案歷時8個月,成員包含VAN、應慶大學的坂 茂實驗室和熊本大學等,建築原型的設計更是出自學生之手。不同於先前的貨櫃臨時住宅,此次以木材與木合板作為建築主要結構,在工廠預製好的板材可以縮短現場施工時間,人們透過簡單的組裝方式,就能在現場自行搭建。建造團隊更在兩個建築間搭建木造屋頂,闢出由露天甲板構成的公共場域,讓暫居此處的人們能擁有更寬敞、舒適的活動場所。
特別的是,空間內不僅有與當地家具職人合作的木桌椅,更設計了和牆面一體成型的堅固櫃體,以此改善臨時住宅常出現的隔熱和噪音問題,讓災後攜出大量生活物件的人們,能妥善置放生活用品,同時隔絕室外熱氣與鄰房聲響,隱私照顧更加升級。這項設計於2017年獲得日本Good Design Special Award災難修復項目的肯定,證明民間與政府的合作,也能打造結合實用又具美感的成果。
坂茂的木件臨時住宅,因實用的空間規劃,並透過對公、私空間的思考,為人們提供一處如家般舒適的居住場域,無形中也讓人們在心理上重新步上正常的生活軌道。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設計能提供各地災難救助新概念,並有潛力運用於各式災難救助,為人們在漫長的復原期中,帶來兼具品質和希望的生活。
2020/04/16更新 疫情下的臨時庇護所
隨著日本境內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病例延燒,包括東京都等7都府縣成「緊急事態宣言」實施對象,娛樂場所紛紛被籲請停業,而長期以網咖為家的「網咖難民」頓失住所,在疫情下更顯弱勢。為此坂茂的臨時紙建築庇護所則成為解決此棘手方案之ㄧ,其建築團隊與日本非營利組織合作,在神奈川縣武術中心內搭建臨時避難所,為這些無棲身之所的人提供遮風避雨的處所。
Text / 陳岱華
圖片提供 / Shigeru Ban Architects、Voluntary Architects'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