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難民、受災戶也能自己蓋房子!走遍全球災區的謝英俊建築師讓在地生命力主導災後重建

「蓋房子是一種生產的行為,只要是蓋房子的地方都像嘉年華。這邊開工上樑、那邊放鞭炮請客,整天都充滿生命力」。

 

受天災侵襲的人們,不但需要安身立命的住所,還得重新團結起來,找回信心往前行。投身災後重建工作 20 年的建築師謝英俊,不斷實踐這件事,開放建築的技術讓所有人參與,使生產行為變成振奮人心的強心劑。

 

訪到一半的時候,謝英俊的手機響了。電話那頭批哩啪拉報告施作的進度,謝英俊一下說對就是這樣,一下又說我建議要怎樣怎樣,像坐陣營中的將軍發號施令。在災後重建現場奮鬥二十年,如今的他少跑國外了,寧願窩在日月潭邵族部落的工作室,也是他實踐協力造屋的初始地。「這裡像烏托邦。」他說,然後秀了一下手機,「現在都是透過網路喲。」

 

開發輕鋼構系統,讓所有人都能參與造屋遠端遙控乍聽有偷懶之嫌,但實際上是案子太多,分佈又廣,得仰賴事務所成員在現場監督,而經驗老道的謝英俊就算飛不過去,藉著手機溝通也能掌握十之八九。他的鋼料工廠在成都,料件做好後直送工地。談起在進行的工作,他竟不說自己是建築師:「我們就是賣鋼構,這是我們核心的品牌啊。」

 

1999年,謝英俊在921大地震後進入日月潭的邵族社區主持重建,運用在地回收材料和輕鋼結構,造出一系列實驗住宅,正式展開他的災後重建之路。之後,包括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2009年台灣八八水災、乃至2015年尼泊爾地震,都能看見他的身影。和一般建築師不同的是,他把「自己住的房子自己蓋」這件事情徹底執行。和他一同前往四川大地震災區的實習團員廖惟宇在著作《游擊造屋》中描述:「謝英俊團隊的設計圖相當特別⋯⋯僅以一套最精簡、甚至有些符號化的說明圖來輔助現場施工。這套圖大略可以分成三部分:料單、結構圖、以及零料件圖。⋯⋯把尺寸統一可以讓結構圖簡化為大量單線,同時用格式化的料單做編號整理。零料件則大部分是輔助用的連接件。」所有構件接合都簡單化到極致,只要適當帶領,就算無背景的素人也能順利投入造屋工作。

 

「通常做設計的人,所有地方都要under control,但我們的想法不是這樣,控制的東西越少越好。」謝英俊說,「因為這東西不是來自我們,而是來自他們(災民)和我們的合作。他們是很重要的角色。」除了建築專業外,他也從事過營造工作,深諳施工細節,也因此懂得建商營造商在各環節上謀取的暴利。他設計出能依場域需求變化的輕鋼造屋系統,希望把建築的專業開放予群眾,一方面避免被不肖廠商哄抬費用,一方面為投入搭建的居住者帶來團結與激勵的作用。我們探問看見這麼多災民,又不可能一一幫上忙,心理壓力如何調適?他卻彷彿不覺得那是問題。「蓋房子是一種生產的行為,只要是蓋房子的地方都像嘉年華。這邊開工上樑、那邊放鞭炮請客,整天都充滿生命力。」

 

最好的老師是農民建築師

強調居民投入造屋,重點在背後的社群營造。老家蓋房子,遊走外地的年輕人回來幫忙,左右鄰居捲起袖子加入行列,最後一整區的房屋蓋起來了,大家都有歸屬感。不過,當然也有沒那麼歡樂的時候。去年謝英俊受芬蘭設計週邀請,前往赫爾辛基帶領難民投入「中繼屋營造行為藝術」,一起以在地木材打造兩層樓高的實驗建築,卻遭當地反移民組織極力反彈,到工地現場抗議,支持難民的人權團體也上街遊行,兩方衝突讓這件設計作品瞬間成為嚴肅話題,官員媒體都來關切。設計週的策展人慌了,謝英俊與團員卻老神在在,在一樓搭了棚子,轉變為開放空間,邀雙方代表來發表意見。麥克風遞上去時,原本激動的抗議人士突然變得很gentleman,最後氣氛180度逆轉,和平落幕。「策展人後來有點埋怨,說我們是不是原先就都設計好了。我說是啊,本來就知道會這樣。」他得意笑道。

 

受災現場千變萬化,卻總能關關過。因為人是活的,與其行前擔心受怕不如現場隨機應變。而且許多鄉間居民還保有傳統造屋的智慧,就算語言不通,只要提供鋼構骨架和結構圖等,對方幾乎立刻上手。「最怕我們的建築師還想用自己的專業強教他們,那就完了。」例如2015年前往尼泊爾地震災區協助重建時,僅提供最精簡的鋼構,居民自己使用舊房子的木頭作替換材料,也加入部份在地工法,在條件艱難的情況下完成重建。四川大地震楊柳村造屋時,起架當天民眾甚至自動拿了撐竿,還熱烈唱起號子,沸騰的氣氛反過來感染前來指導的建築團隊。「做完台中歌劇院的伊東豊雄,最近不也感嘆說,不應該做出這麼複雜、難蓋的房子?因為他經歷過311地震,對建築的看法就變了。房子應該越簡單、越容易做越好。現在的建築師,做的都是金字塔頂上的,像蓋巴別塔。但在災區工作,都在解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謝英俊說,「未來一定會回歸手工,這是趨勢。哪怕我們這套體系也是,鋼是工廠生產,其它都是手工啊。」

 

透過網路平台,開放建築專業

除了生產鋼構,提供獨立研發的輕鋼造屋系統以外,謝英俊還有一個理想,就是未來能開發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在上面運用系統設計出想要的房子,頗有開源建築(Open-source architecture)的意味。「現在房屋生產的間接費用很多,若透過網路整合,這些都可以壓縮掉。所以最重要的是結構要完美數位化。」看來以後要在手機上做的事還多了。不僅遠端遙控,甚至和世界連線,把他的造屋系統用合理價格提供給所有需要的人。不過,那些無法連線的地區,還是得親自出征才行。「我們下一個案子在土耳其靠敘利亞邊界,那裡很多人正參與重建。長官接待我們去辦公室,漂漂亮亮的,因為才剛蓋好,之前的被炸掉啦。」謝英俊輕描淡寫地說,眼神卻像隨時能出征似的,犀利而堅定。

 

文/歐陽辰柔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2018《La Vie》雜誌 5 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2024年底,由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台中「勤美術館」啟用。而隈研吾除親臨開幕記者會,也在分享會上,特別介紹了多件與勤美術館設計理念相近、融合自然景觀與環境的建築作品。

位於台中草悟道上的勤美術館,於12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其為隈研吾在台的首座美術館作品。考量到周圍有酒店、住宅、商場、教堂等建築環繞,因此,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圖騰為設計靈感,運用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圈起建築及四周的互動動線,使其和諧地與街區、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而在曲面綠屋頂上,也建置了能灌溉植物的水源循環系統,之後人們也能順著階梯、踏上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走進勤美術館,也可見隈研吾大量運用木、水、岩或等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在室內也有如置身於森林裡面的體驗;高低起伏的地面設計,也營造出彷彿行走於山谷之間的律動感。

➔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一探隈研吾7件海外建築作品

龜老山展望台(日本,1994)

1994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台,與勤美術館有著相似的設計理念——「幾乎看不見建築本身」,實現了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的概念。隈研吾也特別強調屋頂的設計,在建築的中間打造一個開口,使建築本身與周圍的山坡及城市連結起來。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國立競技場(日本,2019)

有別於大家多對體育場是厚重的印象,隈研吾以木頭材料及綠化來柔和建築外觀。他從奈良法隆寺屋簷底下的木頭組合排列汲取靈感,並透過精密計算,讓風能容易穿透每個木格柵,使體育場不用開空調,也能保有舒適感。

而在室內,隈研吾希望營造出在森林裡觀賽的氛圍,因此,在座椅設計上,便以落葉為整體意象,透過這些不同色調的座椅,使場內即便沒有太多觀眾時,背景也不會顯得過於孤單。

UCCA 陶美術館(中國,2024)

由於中國宜興素有「陶瓷之都」之稱,隈研吾將建築打造成猶如一座陶器山的形態,並在不同方向結合開洞的設計,呈現通透感,也營造出人與環境融為一體之感。而與當地工匠合作完成的立面,使用當地陶土燒製而成,凹凸不平的紋理與釉藥漸變的色彩,將隨著時間與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表情。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建國先賢紀念園(新加坡,施工中)

多數人聽到「紀念園」多會聯想到厚重莊嚴的氛圍,而隈研吾提出一個更加柔軟、像是公園般,可以與周圍綠意融合的設計。另外,隈研吾也補充,新加坡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綠化做得非常好,他認為每個城市未來都會朝著與綠色環境融合為主軸來發展。

V&A Dundee(蘇格蘭,2018)

隈研吾以蘇格蘭群島壯麗的懸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具有動態感的立面,也將自然的有機感融入建築設計中;建築中央如洞穴般的巨大「孔洞」,連接起人們與建築面向的泰河(River Tay),將都市與自然重新串連起來。隈研吾也在室內大量運用了木頭材質,營造出如自然地形般的溫暖氛圍,期盼這裡成為「城市裡的客廳」。

安徒生博物館(丹麥,2022)

為紀念童話作家安徒生所打造的安徒生博物館,正位於安徒生的出生地——奧登斯(Odense)市中心。而隈研吾設計出一處被大量綠意包圍,同時與周圍社區融為一體、像是公園般的博物館;不同的建築配置與庭園規劃,象徵安徒生筆下的故事,歡迎人們沿著庭園慢慢散步,走進他的童話世界。

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葡萄牙,2024)

這座位於里斯本的新落成現代藝術中心,由隈研吾建築團隊在原有的建築進行增建,其以日本建築中的「緣側」為靈感,並選用葡萄牙的白瓷與木頭為材料,打造一個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公共廣場,讓人們能在此進行各式活動,使美術館不再是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能向城市開放的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於臺博館登場的《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建築特展,與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策劃,探索「台灣第一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的生命歷程,透過經典作品如陽明山中山樓、景美女中校園規劃、新店花園新城等,從照片、建築圖、建築模型等各類檔案,重建並認識修澤蘭的建築現場,也看見其在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的特殊性。

修澤蘭:突破時代背景的建築先驅

修澤蘭於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任職期間規劃設計舊板橋車站等相關建築。辭去公職後,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台各項計畫,如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的「中山樓」、景美女中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台中衛道中學教堂,更在新店山林開創住宅社區「花園新城」,推出之際引發一陣熱議。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陽明山中山樓(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新店花園新城(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景美女中圖書館(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當時,在男性從業者為大宗的建築界,多數建築師採取理性、方正的現代主義風格,而修澤蘭的作品則偏向復古主義,其設計重視美感與實用兼具,並著重與大自然環境的結合。修澤蘭堅韌、執著的性格,讓她的建築在經過時代的洗禮,至今仍能被看見並啟發當代的建築人。

6大主題展區,縱覽修澤蘭的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涵蓋「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主題,縱覽修澤蘭從求學、臺灣鐵路局時期、與伴侶傅積寬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再到經手各項校園建築案、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的歷程。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修澤蘭的建築師事務所曾遭祝融,導致其設計的建築書圖全數損毀,僅能從業主(學校、機關)的契約、檔案等進行資料回溯,也令其所留下的建築遺產格外珍貴。本次展覽呈現修澤蘭如何運用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達到建築的流動性,同時也首次公開展出景美女中原始建築設計圖檔,從其中可見建築師追求建築細節的用心,也透過修澤蘭的作品,帶領觀眾共同回顧臺灣建築的歷史與發展。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

展覽期間|2024/12/03至2025/11/0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2樓特展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