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要為我原有的樣子說對不起?其實,性別議題的革命才正要開始。」
2018年,「野孩子肢體劇場」把《繁花聖母》這個精神相符的1930年法國劇作搬到2018年的台灣且重新創詮釋,同時首度透過嘖嘖進行募資計劃,回饋品從《繁花聖母》周邊結合當代藝術製作的衍生品,到《繁花聖母》現場演出門票,希望透過表演藝術與當代藝術的結合,表達跨性別議題的研究與關注。藉由個體的發聲,與群眾碰撞出更多同質與異己的可能,同時努力尋求「跨性別者」的存在定位。
" This is who I'm meant to be, this is me. …I'm not scared to be seen,I make no apologies, this is me ".
(這是我天生就被賦予的樣子,這就是我。…被人所見無所畏懼,沒什麼好對不起人的,這就是我。)
一場關乎性別議題的展演
《繁花聖母》創作團隊,由一群表演藝術工作者及當代藝術家所組成,我們期望透過台灣少見的肢體默劇表演、現場音樂拼貼、戶外燈光與當代裝置藝術,給予惹內原著小說《繁花聖母》新的當代色彩,讓性別、刑罰、性交易等社會議題擁有更豐富的被觀看、理解的可能。
在性別光譜上游移變幻光彩:跨性別
我們以「LGBT」這個看似選項甚廣的分類,來概括所有與一般「男」與「女」兩性別認知不吻合的人們,然而自這些類別當中分支出來的次團體,無可勝數,而這些團體間的差異,往往比我們想像得來的大。「性別」不單是指「男」、「女」兩造,它的樣態其實更接近「光譜」──左右各是極端,更多的是於中間地帶游移變幻的色彩。一個人的行為若與其原生理性別所預設的行為規範相去甚遠,廣義來說,便能稱為跨性別。 於是當「性別」成為囚禁了人們的網格,遊走於對立性別間的跨性別者,便如芭蕾舞者般,輕巧地用腳趾編織、連結了這個網。
因為難以被「分類」,就此被主流社會如「異類」般看待的跨性別者
近年,以性別為主軸的影展及電影掀起的熱潮,反映了現代社會對於性別議題的關注大幅提升。2017年,社會更因民法同性婚姻條款的通過與否,辯得沸沸揚揚。始終存在的性別霸凌事件,亦更頻繁地浮出檯面;教師公開分享自身變性歷程的事件亦有耳聞。然而與社會主流價值的背離,使性別議題仍常構築於衝突之上。如上述跨性別者Rachel所言,人們為了找尋對自己的認同,拚命為人各相異的性別氣質「分類」,排除了其他被認為「混沌不明」的個體。儘管性別議題相較過往已備受討論,然而其中相對弱勢的跨性別議題,仍是易被壓縮、排除的。同時,跨性別者為了堅守「做自己」生來便賦予的樣子,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和犧牲非常大,從難以想像的手術過程、身體上的諸多不適應,是如此面臨著大部分人無法克服的困難,這是跨性別者為了「做自己」而願意做的努力。
為什麼要為「做自己」而感到抱歉? 1930年的法國與2018年的台灣,卻有著相似的阻礙
此次,我們將凸顯《繁花聖母》書中未曾明說的部份,並賦予新的解讀。我們將故事主人翁——神女 大膽設定為「跨性別者」。仔細尋找相關的跨性資料,我們發現即使1930年代的法國,及2018年的台灣,時空背景看似截然不同,但如神女、及我們所訪談的數名台灣跨性別者,其在社會中面臨的阻礙、困境竟無太大的差別。然而我們也發現,跨越時空的跨性別者所爭取的都是同樣的一件事——一件可能連你我都做不到的事——「做自己」。
「其實,性別議題的革命才正要開始。」:《繁花聖母》
性別議題,是野孩子肢體劇場常期關注的重點,團長姚尚德亦曾在2014年嘉義草草戲劇節,演出遭性別霸凌致死的葉永鋕的故事《呼吸是你的臉》。 從這一人皆知其存在,卻時時被隱匿的底層出發,我們將延續惹內對社會的抗爭力度,納入當代同志、性產業合法化、死刑存廢等議題,以我們所擅長的肢體表演為表達媒介,找出創作者及演員面對議題的視角。
今年六月,將透過表演,將您徹底地帶往恐懼核心……
Info│《繁花聖母》
劇團:野孩子肢體劇場 / 導演:姚尚德
合作藝術家:黃彥超
演出時間:2018/06/15 – 2018/06/17
演出地點:台北微遠虎山(臺北市信義區福德街221巷186-1號)
About│《繁花聖母》
「她的眼睛儘管透著絕望,卻在唱著歌。」-惹內《繁花聖母》
《繁花聖母》為1930年代法國劇作家惹內之作品。惹內的一生始終不見容於現代社會秩序,由棄兒的身分到小偷、流浪者、賣淫者、同性戀者,他在教養院、監獄、路邊及勞改所度過的時光,以及這個曾經棄絕過他的社會,卻同時成為他的創作靈感。惹內將所處之地、所遇之人,寫進一部又一部的小說及劇本中,為一切被定義為罪惡的事,賦予莊嚴、神聖的美感,反映主流社會價值之外的底層生活。批判性的作品使他再再遭政府流放,卻因獲得法國當時存在主義大師沙特、藝術家科克多等人的支持,終獲總統特赦。
而野孩子肢體劇場所組成的《繁花聖母》劇作團隊,是一場關乎性別議題的展演。由一群表演藝術工作者及當代藝術家所組成,我們期望透過台灣少見的肢體默劇表演、現場音樂拼貼、戶外燈光與當代裝置藝術,給予惹內原著小說《繁花聖母》新的當代色彩,讓性別、刑罰、性交易等社會議題擁有更豐富的被觀看、理解的可能。
About│野孩子肢體劇場
「野孩子肢體劇場」為留法肢體默劇表演者姚尚德所創立。姚尚德曾於2011年通過雲門舞集流浪者計劃,於中國進行三個月「默劇出走」戶外即興演出,行走二十餘鄉鎮,與民眾、環境互動。自2012年起至今,以「野孩子肢體劇場」於全台各地進行「默劇出走-台灣小角落」及「落地生根」駐地創作計畫,走訪台灣各個小角落,進入偏鄉、原民部落、新移民團體、育幼院及傳統市場、廟宇、農田等庶民文化之中,由初期短暫停留發展至兩、三個月駐地創作,透過表演與在地文化連結、鼓勵在地民眾集體創作。
「野孩子」從默劇肢體出發,與多領域工作者合作,開發表演不同面向,嘗試不同表演空間,討論社會議題,以表演尋找與人及社會更深的互動。近年來,「野孩子」的演出也走至如「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環境藝術燈節」、「嘉義市戲劇節」、「澳門拉丁幻彩大巡遊」、「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單人表演藝術節」、「烏鎮戲劇節-古鎮嘉年華」、「默劇出走-印尼龍目島環境劇場初試驗」等國內外大小藝術節及文化交流活動,累積相當豐厚的演出及與觀眾/民眾對話的經驗。
About│姚尚德
留法表演藝術創作者、台灣知名的默劇表演藝術創作者,「野孩子肢體劇場」創辦人。2011年,姚尚德走出劇場,變化場域。透過雲門流浪者計畫,他至中國大陸江蘇、四川、雲南、甘肅、內蒙、北京等地,深入民眾生活街廓,進行「默劇出走」街頭演出。2012年再延伸該計劃,開始走訪「台灣小角落」,試圖讓身體重回社會與人的連結裏,並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尋找共感的生命力。
About│微遠虎山
微遠虎山是由微遠基金會和一群藝術家,共同將廢棄已久的宮廟整理成藝文展演空間,不但結合生態教育的功能,也為表演藝術帶來新據點。過去曾與台北藝穗節、城市遊牧影展、虎山音樂祭等合作呈現。不論在場域特質、基金會宗旨、以及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家的連結,微遠虎山都與《繁花聖母》有著高度連結,共同為許多長期被忽略的議題與標的持續努力著。
詳情敬請追蹤Facbook「繁花盛母」、「野孩子肢體劇場 L'Enfant S. Physical Theatre」。
via / 野孩子肢體劇場